秦淮文化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iu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指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1]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秦淮河、老门东、乌衣巷、瞻园、秦淮灯会等等这些鲜活的文化元素,都是不可多得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将秦淮文化与统编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开掘出写作素材的源泉,是颇有意义的教学研究。
  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搜集秦淮文化写作素材
  在界定“秦淮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之后,笔者根据单元写作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秦淮文化,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途径搜集地域文化写作素材。
  例如,对应七年级“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抓住细节”“写人要抓住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等写作专题,我们组织了“家在六朝烟水间”“花灯承情”和“寻访老南京人”的实践活动,学生划桨于流光溢彩的秦淮河,行走于粉墙黛瓦的老门东,徜徉于夕阳斜照的乌衣巷,流连于曲径朱栏、玲珑奇石的瞻园,品尝到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开洋干丝和蒋有记的牛肉汤、牛肉锅贴以及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等。秦淮生活的美好滋味、历史文化的悠远回响、老南京人身上的精神气质,都映照在学生的心里,自然也能流泻于学生的笔端。
  对应八年级“学习描写景物”“学写传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的顺序”这几个需要有明确实体对象的写作训练,我们引领学生“访秦淮新影”“游瞻园”,让学生到家乡去观察、体验,这样写作就是写生,描写对象、说明对象就能写得准。
  对应九年级 “观点要明确”“演出与评议”这两个需要通过演出体验生活情味、发表观点的写作板块,我们组织了“老门东寻踪”“观白局品老南京味”等活动,让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这样作文也就鲜活起来了。
  在一系列的实践性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真实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也因此感受到秦淮文化的丰厚博大,更加热爱自己脚下的一方热土。
  二、以阅读促写作,激活学生写作思维
  除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搜集写作素材之外,以阅读促写作也是积累素材、激活学生写作思维的一种途径。
  1.立足教材,举一反三
  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有不少具有地域人文性。据统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大约有100多篇文章与民俗相关,它们以多种方式呈现。例如八下《社戏》写到绍兴乌篷船、水上社戏,《回延安》中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窑洞、鸡毛信、宝塔山,《安塞腰鼓》中黄土高原特有的舞蹈和红豆角角、老南瓜,《灯笼》中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看龙灯、跑马灯、猜灯谜,《一滴水经过丽江》中四方街、古代音乐、东巴文字、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这些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让人能够从中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思考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这对我们将秦淮文化与写作单元结合有着很好的启示:立足教材,举一反三,以读促写,秦淮文化中的夫子庙、秦淮灯会、白局等都可以成为写作中的素材。在写作中让学生学习、了解秦淮的民俗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2.延伸课外,拓宽视野
  可适当地拓展与秦淮文化相关的文章,让学生拥有更加充实的写作素材,进一步激发写作思维。例如推荐阅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黄裳《秦淮拾梦记》、叶兆言《南京人》《旧影秦淮》《烟雨秦淮》、薛冰《家住六朝烟水间》《微南京·漂泊在故乡》、余斌《南京味道》等,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来感知秦淮,对秦淮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对秦淮文化的思考。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鼓励学生写随笔
  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立足教材,延伸课外,搜集到充分的秦淮文化寫作素材之后,接下来就是正式写作的环节。此环节许多学生面对的问题是“该怎么写”,即如何将丰富的写作素材用文字表述出来。笔者以课堂指令性写作为例,谈以下几点。
  1.好的题目是成功的开始
  叶圣陶认为:“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 在经历几次失败的出题之后,笔者从学生心理出发,拟定了如“花灯有味似儿时”“风雨甘家大院”“梦回秦淮”“多大的事啊!”“寻味记”“又见那座小桥”“一盏心灯 一城慈悲”等题目,贴合学生经验范围,切入点小,且富有一定的文化味,成功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命题作文固然有时候会束缚学生写作,但在初中写作训练的开端,作文命题能够帮助学生抓住表达的重点,学生通过命题作文的示范性,能逐渐培养自主选题能力,也便于教师对作文训练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评价。
  2.从教材中寻得写作方法
  统编语文教材每单元的课文都能为本单元写作训练提供基本写作方法和技巧,即“一课一得”。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这些从教材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写作实践中迁移运用。
  比如八上第五单元写作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具体要求是: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本单元的课文就是以“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为核心来安排的,《中国石拱桥》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赵州桥和卢沟桥,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苏州园林》采用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安排说明,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摹状貌等多种说明方法;《梦回繁华》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清明上河图》的主体内容时采用的是空间顺序,运用列数字、引用、打比方等方法,尤其大量运用了摹状貌的方法。
  在指导八上第五单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写作方法时,笔者结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做出如下指导: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采用由总到分或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等说明顺序,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   根据八上第五单元写作要求,设计以下题目:请你以熟悉的一处秦淮风景名胜为对象,以“我眼中的______”为题,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使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写一篇说明文,向其他人介绍它。学生根据本单元说明文的学习,在习作中使用了习得的写作方法和技能。
  初中统编语文六册书,有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不同文体写作等共计36个写作训练点,每一个写作训练点都能够从教材中寻得写作方法和技巧,初步构建初中语文写作序列,实现课程标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目标。
  3.自由写作,放飞思绪
  黄厚江认为:“指令性写作使学生获得的只是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而只有自由式的写作才能让学生获得这样的素养。坚持自由写作和指令性写作两者的结合与互补,是中学作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2]
  自由写作,无论是文体、题材、主题,还是篇幅、表达方式等都没有限制,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个性化写作,能够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自由写作的形式,可以是随笔、小练笔,也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体。以下为学生课外小随笔:
  明城墙——青灰色的身軀,自秦淮延伸至后湖,道道城门,无一不诉说着古都的历史,青苔出于砖缝之间,呢喃细语。夕日之下的明城墙,最令人难以忘怀。斜阳映衬下,残辉氤氲于砖块间。楼台之上,光影之间,是张张干裂的嘴唇,历经多少次战火,悲怆一次次回顾。你来了,他说给你听,你不来,他亦不会等你,只是默默记下过往之客的故事、姓名、喜怒哀乐。六朝如梦鸟空啼,段段历史,或悲壮,或辉煌,仅存其间。
  当然,想要在自由写作中自由表达,还是需要以掌握课堂指令性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为基础。
  地域文化滋养了无数文学巨匠,秦淮文化也会滋养代代秦淮学子,秦淮文化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写作结合的实践研究意义便在于此。
  *本文系2018年度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秦淮文化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批准号:L/2018/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
  [2]黄厚江.坚持自由写作和指导性写作的结合与互补——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14(8).
  (作者单位: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
  (栏目编辑:葛  杰)
其他文献
陈彦的这部小说《主角》,恰如其名,拉拉杂杂写了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1976年跟着她舅胡三元—— 一个著名的秦腔鼓师,从秦岭深处的九岩沟一路走到西京省城及至美国的百老汇,从一个农家牧羊女、烧火丫头,蜕变成秦腔名伶这四十年间的故事(也即意味着忆秦娥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同步的)。由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忆秦娥,名字的变化不仅标志着故事主人公身处地理位置的更换,也标志着个体地位、身份的变更
期刊
自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及新教材启用以来,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学习新态,是这一年来的语文教学热点。鼓吹和批评两种现象都颇具规模或声响。  鼓吹,是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学习任务群为合理的语文学习新形态。  批评,是因为在实施和推进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有些不成熟、走偏,甚至低幼化的现象,于是引来不少批评,以流传甚广的一则微信公众号文章《新教材正大力推行“任务群”,我为什么会感到揪心……》(以下简称《揪心》)
期刊
“多元互动”就是在一堂课中,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生生互动”“生文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而言,课文所在单元是教材提出“议论性文章”这个概念后的新单元,单元里包含的四篇课文虽然不是标准的议论文,但是每篇文章中作者观点都表达得清晰明确。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就能抓住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元互动”的模式上课,
期刊
一、设问导入,引出新课  《高祖本纪》中的《大风歌》写出了汉代开国君主的踌躇满志与心忧天下,项羽的《垓下歌》则写尽了盖世英雄的扼腕悲慨。(请一生读《大风歌》和《垓下歌》)  刘邦从一介平民成为一代帝王;项羽,楚将世家出身,成为西楚霸王,最终垓下悲歌,乌江自刎。项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但仍然成了悲剧英雄,这是为何?一起学习《项羽本纪》,看太史公如何评说,你又有何感想?  二、研习文本,问题探究  (一
期刊
1.学习游记散文定点观物的写法。  2.抓住关键语段,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见的三峡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大诗人李白所见的庐山瀑布;“白水瀑布信奇绝,占断黔中山水窟”是清代诗人郑子尹所见的黄果树
期刊
统编语文教科书“三位一体”教学结构的提出,显然是希望打破以往“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之间的障壁和隔膜,让语文课更加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更加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努力实践“课标”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一目标。而这个美好的愿景能否实现,关键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这“三位”能否“一体”。“三位”要想“一体”,“自读课文教学”自然是一个重要枢纽。对习惯了每篇课文都采用
期刊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把指导放在课堂上进行,使得作文指导仍然拘囿于课堂之中。随着统编教材在全国的推广使用,新的教学观更多地强调写作是学生对外部世界认识后进行自我表述的过程,提醒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的写作与生活充分融合,从而更好地表达自我,抒发情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探索。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其一,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如何观
期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作为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必读名著,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这部红色经典被译介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路标和精神补品,受到一代代读者的喜爱。经典虽好,但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如何指导学生深度阅读这部名著,真正走进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并且能读出深刻意味,读出独到的理解,这是值得探究的。  笔者以“深读保尔”为名著阅读的切入口,以摘
期刊
演讲稿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尤为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教材为学生口语输出直接提供范例,也为学生提升口头表达能力提供载体。  演讲稿教学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是教师不重视,很多教师往往匆匆带过,或者干脆不教。二是部分教师文体意识不强,如把《我有一个梦想》处理成抒情散文;或是将演讲
期刊
散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散文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里占有一定的篇幅,如何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话题。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研究怎么处理才能将散文教学的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落到实处,要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乐于参与,勤于思考,学有所得。下面笔者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谈谈散文教学的一些尝试与做法。  一、朗读初感与捕捉形象相偕  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