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样态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di_1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语文教科书“三位一体”教学结构的提出,显然是希望打破以往“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之间的障壁和隔膜,让语文课更加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更加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努力实践“课标”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一目标。而这个美好的愿景能否实现,关键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这“三位”能否“一体”。“三位”要想“一体”,“自读课文教学”自然是一个重要枢纽。对习惯了每篇课文都采用“教读”方法的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自读课文教学”是新生事物,是他们在使用统编教科书时绕不开的一个难题。“自读课文教学”的课堂基本样态是怎样的?它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质?下面试以吴小燕老师执教的八年级下册自读课文《大雁归来》为例,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和研讨。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雁归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这是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写的一篇科学观察笔记。(板书:观察笔记)观察谁的?
  生:大雁。
  师:在《辞海》中是这样描述大雁的(展示PPT)。
  师:在这段文字中,你获取了哪些关于大雁的信息?
  生:所属科目,别名,还有飞行时的队形。
  生:外形、生活地带、吃的食物。
  师:请坐。同样是介绍大雁的,PPT上这一段文字和我们课文中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辞海》的介绍比较简略。而课文介绍大雁时有很多详细描写,并且还有作者对大雁习性的一些看法。
  生:课文加入了作者的主观看法,PPT上则比较客观。课文语言生动,PPT上比较枯燥。
  师:“枯燥”不大合适,换成“平实”是不是好些?大家都能感觉到两种语言风格不太一样,是吧?接下来让我们仿照《辞海》的语言风格来把《大雁归来》缩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生写作)
  师:哪个小组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生分享小组缩写的短文,具体内容略。)
  师:刚才短短的300字缩写中,我们获取了很多关于大雁的知识。同学们,这些关于大雁的知识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生:不是,是观察得来的。
  师: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部分。大家看旁批4,读出来。(板书:科学性)
  生:观察、推测与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师: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实验观测,进行验证—推测分析,形成结论”。请结合课文旁批4,认真阅读课文7、8段,组内合作,分别找出作者的假设、观测到的现象、推测分析得出的结论。
  生:我们组讨论得出作者的假设是“孤雁是伤心的单身”,观测到的现象是“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得出的结论是“雁群是一些家庭”。
  生:我们组的假设和他们组是一样的。但是观察到的现象是在第8段,“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六只或者以六的倍数组成的”。推测分析出的结论是“孤雁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师:同学们,作者长达六年的观察研究,只为获得对“孤雁”的正確解释。 对此,你怎么看?
  生:我觉得是值得的,因为作者对此感兴趣。
  生:是值得的,因为科学研究必须严谨,所有的阐释都要拿事实说话,不能主观臆测。
  师:就是这样一篇富有科学性的观察笔记,我们在读的时候却感觉并不那么枯燥,为什么?
  生:因为文中有很多生动的描写。
  师:是的,这是一篇非常富有文学性的作品。(板书:文学性)同学们,我们先来结合旁批看课文第9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段,同时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将雁声写得如此情趣盎然、细致入微的。可以组内讨论。
  生:这一段写声音的词语很多,有“刺耳的雁叫声”“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拍打声”“划动声”“呼叫声”“深沉的声音”“喧闹声”“稀疏的谈论”。作者没有统一用大雁发出的声音来笼统地说,而是细致记录下各种不一样的声音,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生:尤其是拟人的运用,把大雁集会时的场面表现得情趣盎然。
  生:在写大雁叫声前先写了一个静悄悄的场面,给我们很多期待。
  师:文中很多这样的句子,大家在小组内读一读,品一品。
  生:第13段的最后一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野性”意味着大雁是没有束缚的、自由自在的。“诗歌”意味着美好的旋律、美好的生活体验。这句话诗意地说明了定期迁徙的大雁给我们带来了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美好的生命体验。
  生:第4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冬天是无法抖掉的,这样的表述化无形为有形,生动表明了春归的大雁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享,此时此刻,老师心里已经满溢着美好和温馨了。(PPT展示: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土地伦理观念的建立者。他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生物,都怀着我们常人所不具备的那种深厚感情,而这种深厚感情都渗透在了字里行间。在《沙乡年鉴》中,作者分12个月记录了沙乡农场的各种物候风景和生活趣事,有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考。)
  师:今天的作业就是推荐大家回去或买或借,把这本书拿来看一看,你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课!
  教学点评
  这个课例是吴小燕老师在区“自读课文教学”专题教研活动中执教的一节研究课,课例展示了自读课文教学的课堂基本样态。其可供学习借鉴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教材助学系统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比较中外母语教师的工作量和各自的“教参”就会发现,外国母语教师每周能胜任二十几节课的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至于怎样教,只要按照教参上的要求按部就班操作。他们的教参几乎就是一本课堂“操作手册”,教师没必要再去花费精力“设计教学”。我们语文老师的习惯是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花样翻新、出其不意。别人走过的路、用过的方法,哪怕已经证明很有效,我们也要另辟蹊径,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筹。吴小燕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上就一反公开课教学设计“求新”“求巧”的“常态”,体现了化繁为简的思路。我们的教参主要是“课文分析”,而不是上课的“操作手册”,怎么办?那就按照教材的助学系统简单地设计和安排一些学生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仿照《辞海》的文体风格,将《大雁归来》一文缩写成300字左右介绍大雁春天向南迁徙的说明文。
  学习活动(二):结合课文旁批4,认真阅读课文7、8段,分别找出作者的假设、观测到的现象、推测分析得出的结论。
  学习活动(三):结合旁批5细读文章第9段,体会其文学性,小组合作探究这种文学性还体现在全篇中哪些地方,找出并评析。
  《大雁归来》是一篇观察笔记,它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翻开作者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通览一遍就会发现,利奥波德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生物怀着常人所不具备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在他的每一篇作品中。他的这些观察笔记(包括《大雁归来》),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相融。吴小燕老师课上的三项学习活动,就是紧扣着文章的这一特点进行设计的。第二、第三两个学习活动,把课文的旁注作为学习资源,紧扣“科学性和文学性交融”展开学习。三项学习活动的设计灵感和学习资源都来自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和课文旁的批注,就是教材助学系统的运用。原本就是要让学生“自读”的课文,教学设计上花样玩多了,容易犯买椟还珠的毛病,忘了教学初心,还是紧扣“阅读提示”“课文旁批”等助学系统简简单单组织学生自读的好,这样的教学也许不太吸引眼球,但往往有“干货”。
  2.体现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理念。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教学设计强调向课外阅读的延展,在语文课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读课主要由老师教,要求教学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自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自读课教学应上“承”教读课教学,从“学法”到“习法”,引导学生把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拿来尝试、实践、体会。自读课教学还应下“转”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吴小燕老师的这节课,要求学生“仿照《辞海》的文体风格,将课文缩写成300字左右介紹大雁春天向南迁徙的说明文”,就是在上“承”教读课教学。《大雁归来》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习“筛选和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见教材“单元提示”)。前两课(《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教读课文,教学中老师已经带着学生运用说明文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完成了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了相应的阅读目标。换言之,老师已经教给了学生“筛选和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安排学生“缩写”就是在指导学生“用法”“习法”,训练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这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又体现了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这是一篇说明性质的“观察笔记”)。这节课最后部分,通过学习活动(三)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文章虽是科学观察笔记,但观察之细致、描写之生动,绝不逊于文学作品。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布置课后作业——推荐阅读《沙乡年鉴》整本书,从而水到渠成地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向往,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贯通,发挥了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作用。
  3.把阅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自读课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吴晓燕老师的这节课,避免了一些语文老师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常犯的预设过多、讲解过细、分析过碎等毛病,简洁的学习活动设计给学生赢得了充分的阅读时间。学习活动(一)的“缩写”其实就是一个学生自读课文的环节,学生不仔细把玩文本,就无法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也就无法完成筛选、提取主要信息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二)和(三),则是局部文本的细读和品味,因为学生读得“深”读得“透”,才有了交流时的那些精彩的发言。纵观整节课,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阅读过程的组织者。教师布置任务、给出方向,学生独立自主阅读、学习思考,运用前两课教读课文所习得的“法”自求答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有疑处自主学习,在有感处自由品读,拥有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这些阅读体验最终将沉淀为学生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学生读,在文本中逡巡,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领悟文中之情,掌握语文知识,习得阅读方法,这才是自读课文教学的课堂基本样态。
  (作者单位:黄本荣,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教研室;吴小燕,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屏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做出了这样的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定性突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却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人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语文课应该“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展开教学”。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与内容你中有我,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
期刊
参加这次活动,我受到很大的震撼。不管是现场课堂教学展示,还是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介绍,给我的感觉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这次活动对于未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以及将会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成就不仅指语文教学,也包括将来教材的编写、语文考试制度内容方式的改革。  平心而论,对“学习任务群”我没有多少发言权。在到会之前,我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所有认知,大部分源于“课标”文本,以及陆志平老
期刊
2019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命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稳中求新求变,题型设置合理,梯度清晰,多元开放,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科学的区分度,对教学有稳健明晰的导向作用。本文将在对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对笔者所在的赣榆区(下称本区)的备考给出建议。  一、试卷的特点  (一)根植课内,关照全体学生  与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相比,2019年“积累运用
期刊
近年来,关于语文课堂的讨论和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讨论和实践基本上都是围绕两个核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让课堂更高效”展开。诚然,这些实践确实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恰恰反映在这两个核心上:提高课堂效率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常常错位失衡,尤其是为了课堂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课堂的效率也不仅
期刊
陈彦的这部小说《主角》,恰如其名,拉拉杂杂写了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1976年跟着她舅胡三元—— 一个著名的秦腔鼓师,从秦岭深处的九岩沟一路走到西京省城及至美国的百老汇,从一个农家牧羊女、烧火丫头,蜕变成秦腔名伶这四十年间的故事(也即意味着忆秦娥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同步的)。由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忆秦娥,名字的变化不仅标志着故事主人公身处地理位置的更换,也标志着个体地位、身份的变更
期刊
自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及新教材启用以来,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学习新态,是这一年来的语文教学热点。鼓吹和批评两种现象都颇具规模或声响。  鼓吹,是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学习任务群为合理的语文学习新形态。  批评,是因为在实施和推进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有些不成熟、走偏,甚至低幼化的现象,于是引来不少批评,以流传甚广的一则微信公众号文章《新教材正大力推行“任务群”,我为什么会感到揪心……》(以下简称《揪心》)
期刊
“多元互动”就是在一堂课中,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生生互动”“生文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而言,课文所在单元是教材提出“议论性文章”这个概念后的新单元,单元里包含的四篇课文虽然不是标准的议论文,但是每篇文章中作者观点都表达得清晰明确。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就能抓住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元互动”的模式上课,
期刊
一、设问导入,引出新课  《高祖本纪》中的《大风歌》写出了汉代开国君主的踌躇满志与心忧天下,项羽的《垓下歌》则写尽了盖世英雄的扼腕悲慨。(请一生读《大风歌》和《垓下歌》)  刘邦从一介平民成为一代帝王;项羽,楚将世家出身,成为西楚霸王,最终垓下悲歌,乌江自刎。项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但仍然成了悲剧英雄,这是为何?一起学习《项羽本纪》,看太史公如何评说,你又有何感想?  二、研习文本,问题探究  (一
期刊
1.学习游记散文定点观物的写法。  2.抓住关键语段,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见的三峡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大诗人李白所见的庐山瀑布;“白水瀑布信奇绝,占断黔中山水窟”是清代诗人郑子尹所见的黄果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