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bul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和“学”与“做”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师生通过共同的“学”与“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既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建构,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从课文用词的变化、句式的变化、语气的变化等比较中,把握课文的语言节奏,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比如,《爱莲说》和《陋室铭》中就有很多语言点可以比较。首先,这两篇文章中都有一个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孔子云:何陋之有?”但是,它们的语气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是为什么?其次,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因而都必须先描写事物。但是,《爱莲说》在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香气远播、品格高洁四个方面时,几个句子用的全都是逗号。而《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优雅、交友博雅、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时,四句话用的都是句号,这是为什么?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多层次比较,学生会把握“铭”和“说”这两种文体的体式特征和语言节奏,对他们以后的阅读大有裨益。
  阅读教学需要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开展有效对话。对话的过程实际就是将语言重新加以有效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让读者通过文本这座桥梁,实现与作者的有效对话。教学中开展有效对话并实现语言的有效建构需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课前备课时教师应精心研读文本,将文本读懂读透,深入地感受和领会文意,从不同的角度与作者进行反复对话与交流。这样在组织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第二,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概括内容,揣摩文意,品赏佳句,体悟主旨,感悟技巧……还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现并研究问题,认真写好批注。第三,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作者写作意图,与学生开展有效对话。叶圣陶曾将“讨论”作为组织学生课堂精读时开展师生之间对话、合作探究问题的主要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创造性阅读,但不应无视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立足于文本,尊重作者,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生成师生与作者之间、师与生之间有意义、有价值的对话。第四,课后应要求学生完成拓展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學生通过走出课堂,反复吟咏,查阅相关资料,阅读与文本相关文章……与作者的对话也就进入了“深水区”。教学做合一,开展有效对话,进而促成了学生语言的有效建构。
  知识的积累是学生语言建构的基础,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应先夯实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并将知识内化,然后再将其综合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感知文本、分析文本的基本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必要的教学支架,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提升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实际是拓展其个人内部言语积累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语言规则,而且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提高的教学契机,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当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基本语言知识、积累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之上。例如,我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体会这一结尾匠心独运的巧妙构思,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寻找答案,体会这一结尾的妙处。学生基本上都能从文中找出“老贝尔曼”想要创作一幅杰出的画,所画的叶子是假的等内容。探究讨论时,有的学生提到本文意料之外的结尾在前文是可以找到证据支撑的,这时候,我便在黑板上写出了“伏笔”这个概念,并且和铺垫相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伏笔”这一写作手法的理解,这就找准了教学契机,勾连起了学生的新知和旧知,促进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教学中能够注意渗透、融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有利于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也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其他文献
“多元互动”就是在一堂课中,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生生互动”“生文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而言,课文所在单元是教材提出“议论性文章”这个概念后的新单元,单元里包含的四篇课文虽然不是标准的议论文,但是每篇文章中作者观点都表达得清晰明确。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就能抓住作者的观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元互动”的模式上课,
期刊
一、设问导入,引出新课  《高祖本纪》中的《大风歌》写出了汉代开国君主的踌躇满志与心忧天下,项羽的《垓下歌》则写尽了盖世英雄的扼腕悲慨。(请一生读《大风歌》和《垓下歌》)  刘邦从一介平民成为一代帝王;项羽,楚将世家出身,成为西楚霸王,最终垓下悲歌,乌江自刎。项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但仍然成了悲剧英雄,这是为何?一起学习《项羽本纪》,看太史公如何评说,你又有何感想?  二、研习文本,问题探究  (一
期刊
1.学习游记散文定点观物的写法。  2.抓住关键语段,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见的三峡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大诗人李白所见的庐山瀑布;“白水瀑布信奇绝,占断黔中山水窟”是清代诗人郑子尹所见的黄果树
期刊
统编语文教科书“三位一体”教学结构的提出,显然是希望打破以往“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之间的障壁和隔膜,让语文课更加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更加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努力实践“课标”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一目标。而这个美好的愿景能否实现,关键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这“三位”能否“一体”。“三位”要想“一体”,“自读课文教学”自然是一个重要枢纽。对习惯了每篇课文都采用
期刊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把指导放在课堂上进行,使得作文指导仍然拘囿于课堂之中。随着统编教材在全国的推广使用,新的教学观更多地强调写作是学生对外部世界认识后进行自我表述的过程,提醒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的写作与生活充分融合,从而更好地表达自我,抒发情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探索。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其一,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如何观
期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作为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必读名著,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这部红色经典被译介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路标和精神补品,受到一代代读者的喜爱。经典虽好,但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如何指导学生深度阅读这部名著,真正走进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并且能读出深刻意味,读出独到的理解,这是值得探究的。  笔者以“深读保尔”为名著阅读的切入口,以摘
期刊
演讲稿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尤为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教材为学生口语输出直接提供范例,也为学生提升口头表达能力提供载体。  演讲稿教学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是教师不重视,很多教师往往匆匆带过,或者干脆不教。二是部分教师文体意识不强,如把《我有一个梦想》处理成抒情散文;或是将演讲
期刊
散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散文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里占有一定的篇幅,如何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话题。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研究怎么处理才能将散文教学的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落到实处,要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乐于参与,勤于思考,学有所得。下面笔者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谈谈散文教学的一些尝试与做法。  一、朗读初感与捕捉形象相偕  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指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1]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秦淮河、老门东、乌衣巷、瞻园、秦淮灯会等等这些鲜活的文化元素,都是不可多得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将秦淮文化与统编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开掘出写作素材
期刊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尤炜老师强调:“抓住教材特点,把握‘不同之处’,有助于确定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教师要“深入研究学习内容,充实、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特别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预判、预设能力,不断生成教学智慧”。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关注语言生长。  一、突破定向思维,以陌生化获得新的语言感觉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