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若干问题探讨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行民诉法第55条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对于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只概括性规定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没有做出明确性规定。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具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笔者针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对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民事诉讼;公益诉讼;检察机关;诉讼主体
  一、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法律地位问题
  对于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法律地位,理论界主要有“当事人”说、“国家监诉人”说、“国家公诉人”说以及“公益代表人”说。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成为公益诉讼的原告是源于法律直接规定,其本身与诉讼标的并没有直接的实体上的利害关系,并不等同于当事人中的原告。“当事人说”也忽略了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能;而“国家监诉人”说则混淆了民事检察监督权与民事案件起诉权;对于“国家监诉人”说,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将国家法律监督的职能过分强化;对于“国家公诉人”说,民事诉讼是私诉,采用公诉的名称存在逻辑错误,有公权干预私权造成双方地位不平等之嫌,将刑事公诉概念移植到民事诉讼中,不太科学;对于“公益代表人”说,其只是一个实体法的而不是诉讼法上的概念。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处于原告和法律监督者的双重地位,属特殊原告。在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是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诉讼的,首先处于原告的诉讼地位,享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在诉讼中享有原告的诉讼权利义务,但由于检察机关与案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其并不是实体权利的承担者;检察机关在诉讼中还承担法律监督的职能,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是检察机关提起诉讼的最终目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也是其实现法律监督职能的一种方式。
  二、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程序性问题
  (一)反诉问题。笔者认为,在公益诉讼中,不能针对检察机关提起反诉。有人认为不能提起的原因是因为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或者公共利益,享有免除被反诉的特权。笔者并不赞同此观点。根据反诉的定义,只有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才能作为反诉的被告。而在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检察机关只是程序意义上的原告,与案件并无直接利害关系。笔者认为虽不能对检察机关提起反诉,但可有以下两种救济途径:一、若是针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给被告造成的不当损害的赔偿请求,可走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民事赔偿程序;二,针对实体法律关系,可向实际权利义务承受者另行起诉,当然本诉的受诉法院可以取得牵连管辖权对两个案件合并处理,这对于被告实体权利的实现来说也不会有不利影响。
  (二)公益诉讼判决扩张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公益诉讼的判决效力应及于所有未参加诉讼的直接利害关系人。对应当前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可知,公民个人无权提起公益诉讼,公民个人让渡了自己的权利,将权利集中委托给了这些“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因此,对于所有未参加诉讼的直接利害关系人,即使是败诉,其也不得再行起诉。但在此前提下如何救济这些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权利呢?笔者认为,可以主张公益诉讼判决对其他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仅仅具有单向既判力。即如果检察机关胜诉的,判决有既判力;否则,不具有既判力。具体而言,公益诉讼的检察机关胜诉的,行政机关、有关组织等其他有起诉资格的主体对于同一败诉被告,不得就同一公益性请求,再次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公益诉讼的检察机关败诉的,其他有起诉资格的主体不受此限,可再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其他所有未参加诉讼的直接利害关系人也可以请求这些主体再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诉讼费用问题。对于诉讼费用,有的学者主张如若检察机关败诉,则免收诉讼费,审理过程中所需的其他必要费用则由国家政府负担用;有的学者主张由检察机关承担诉讼费用。笔者不赞同由检察机关承担诉讼费用,如若要求检察机关自己从自己系统内部拿出经费去承担诉讼费用,一来会削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维护公共利益的积极性,二来也是和其系统财政制度不匹配的。笔者认为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承担,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集合政府、社会的力量将诉讼费用转嫁出去。具体而言就是配合其他社会渠道,设立公益诉讼基金。经费由政府财政按照一定的比例取得,从侵害公共利益的罚款中取得,从公益诉讼胜诉案件中提取,还可以向社会公益组织募集资金。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如若胜诉,则诉讼费用由败诉的对方当事人承担;若检察院败诉,则诉讼费用由公益诉讼基金专项款负担。
  (四)是否适用调解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不适用调解,法院不得以调解结案。适用调解的前提是双方当事人对调解的事项有处分权。而在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只是程序上的原告,代表其他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进行诉讼,其并无实体的处理权,因而其无权对诉讼实体事项与对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三、检察机关和其他有权起诉主体竞合问题
  过去,多个公益起诉主体之间的冲突,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甚至实践中出现了检察院、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共同作为原告提起公益诉讼的现象。鉴于检察机关、行政机关、有关组织都有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那么,当发生竞合时,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设想:
  第一种设想:法律明确规定诉权行使的顺序。笔者建议,行政机关和有关组织为公益诉讼第一顺序原告,检察机关作为第二顺序原告。发生公益诉讼案件,检察机关先要求行政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当行政机关不提起公益诉讼时,检察机关作为第二顺序的公益诉讼原告,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这也符合前面笔者认可的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法律地位“特殊原告”说相符。侵害公共利益行为的发生和扩散,往往都有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以环境公害为例,环境行政机关出于部门利益考虑,或者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不主动履行法定职责,不依法追究相对人的行政责任等,对环境资源破坏行为经常采取放任的态度,由于不存在明确的受损对象,致使国家或公共利益受损而无人起诉。规定行政机关为公益诉讼第一顺序原告,是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监管职能的一种监督,这与检察机关的监督角色是相称的。
  第二种设想是:现阶段暂时不对公益诉讼原告的诉权行使设置先后顺序,具有原告资格的主体均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当然,为防止重复诉讼,法院受理公益诉讼后,应当通知其他具有原告资格的主体参加诉讼,在诉讼中列为共同原告。又或者,具有原告资格的主体均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最后法院确定最先提起诉讼的原告为准。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理应成为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我国立法和司法应对其作为公益诉讼原告所将面临的一些问题作出制度性规定,以完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推动民事公益诉讼的前进。(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顾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2.
  [2] 谭兵.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 江伟.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若干问题探讨[M].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12(5).
  [4] 朱腾飞.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兼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
  [5] 肖建国.民事公益诉讼条款的具体适用[J].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
  [6] 廖永安.論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5(2).
  [7] 祝琳.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根据.南京:南开大学,2013.
其他文献
一、我国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定  (一)关于公开发行的盈利预测的规定  《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行人可以将盈利预测的数据纳入在首次公开招股说明书中,但是,必须满足发行人、发行人财务顾问、发行人承销商认定公布涨势预测数据对投资人投资发行人的股票作出正确判断有帮助,同时发行人相信能够做出切实可行的合理预测[1]。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现有法律及学界对土地承包经营继承权的不同观点,阐明笔者对耕地和草地初次分配继承权问题的分析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立法建议  农业是国之基础,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障。自新中国建立至今,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都努力使农民增收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期刊
摘 要: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的同时,保险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突显。新修订的《保险法》并未对保险人代位权与被保险人求偿权行使方式和程序方面并没有作明确规定,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怎么做才可以保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在保险实务和理论界有不同观点,致使司法实践中,不同的法官依会因价值判断的不同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结果。  关键词:保险代位权;求偿权;优先受偿  一、保险人代位权与被保险人求偿权竞合的理论基础 
期刊
摘 要:房屋征收过程中房屋的性质问题往往是争议的焦点。“住改非”,就是指原本登记用途为住宅的房屋而在实际使用中做商业性用房,比如在原住宅房屋上改造成饭店、小卖部等。“住改非”问题由来已久,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还包含着现实性的因素。“住改非”在当今中国大部分城市中都存在着,往往都是一些具有良好地理优势的房屋改造而成,因为它们的租金相对其他地段房屋较高,因此在日常的房屋征收和拆迁中究竟是按照住宅房
期刊
摘 要:2005年新修订的我国《公司法》在第25条、第32条以及第33条中明确规定公司中股东的身份要经过登记才能被法律认可。相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特征使得隐名出资不应成为一种常态,隐名出资在内部与公司的人合性特征相抵触,在外部与公司登记公示原则相冲突,并常与法律规避行为相联系,在实践中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同时,由于隐名出资是一种非适法状态,在公司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中都缺乏相应的
期刊
摘 要:学者多称实践合同在当代社会具有诺成化趋势,存在价值甚为寥寥。然而,笔者认为,实践合同在国际运输合同中存有的价值不容小觑,其表现为保证公平,保障交易安全,促进交易,防止判决抑或裁定执行困难等价值。另外,其作为实践合同,在各种国际运输合同中具有现实法律依据。  关键词: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实践合同;价值体现  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即“承运人与托运人签订的、就承运人采用某种运输方式将货物托运人托运的
期刊
摘 要: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对于已支付价款并基于有效买卖合同而取得房屋占有却未办理过户登记的房屋买受人,在与第三人就房屋权益问题产生纠纷时能否对抗法院强制执行力的问题存在争议。而此问题实际上也包含《物权法》与《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之间法律适用相冲突问题。笔者借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列举以买受人“是否已支付全部价款”、“是否已实际占有标的房屋”以及“房屋买受人是否存在过错”
期刊
摘 要: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仍是我国法律领域的一项空白,是否将其纳入国家赔偿法的调整范围在学界也存在很大争议。在我国,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不管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作为一般民事侵权问题进行处理。本文将从公有公共设施的含义出发,对我国当前这一制度设计进行剖析与反思,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民事赔偿;国家赔偿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公有公
期刊
摘 要:2009年3月11日,美国通过了《2009年综合拨款法》。该法案第727节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的方式限制中国禽肉产品对美出口。同年6月,中国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请求成立专家组对该事项进行调查裁定。专家组根据双方争议审查最终裁定第727节不符合SPS协定相关规定但未做出进一步建议。本文通过分析此案得出一些中国在国际贸易以及在WTO争端解决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WTO;DS392;SPS协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学者们纷纷对自助游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助游是一种“合同行为”或“情谊行为”;甚至连自助游爱好者也分立兩大阵营,各抒己见。本文以先行行为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认为自助游是由先行行为引发的侵权责任。  关键词:自助游;先行行为;侵权责任  自助游作为新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旅游法律。但遗憾的是,我国《旅游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