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精彩、活力的语文课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是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循环往复中涵养语言,丰富情感。越是细节末梢处,越发可见作者对生活真实的细致观察与准确把握。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口号,所谓“文本细读”就是立足于文本的充分阅读。“新批评”后期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adequate reading”,即“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是文本细读的最基本的准则。
  文本细读:倾听文本发出的微妙声响
  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文本细读作为一种语义学视界中的文本解读,它强调的是文本内部语言的丰富性、复杂多义性,以及文本结构中语言的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纷繁复杂的关系。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去理解体会作品的文学性形象性,从而挖掘出文本。新批评最主要理论家瑞恰兹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
  文本细读:唤醒学生言语的生命意识
  有人曾说:“对文本的多样化解读,是对一个经典文本的最高尊重。”《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怀疑思辨是一种非常可贵的阅读品质,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探险,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这样的阅读生活才是充满乐趣和意义的。人云亦云,将文本解读模式化、脸谱化、标签化,留给学生的只是“学而不思”的迷惘和“思而不学”的倦怠。而当文本阅读成为一种心灵悟对,一次心与心相遇时,文本就会引领学生的心去飞翔。
  文本细读:让阅读教学真正回归文本
  文本细读,要让文本返回到原初状态去,对作品进行“内部研究”。就是将文本返回本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文本的“文本”是源,作为教材的“文本”是流;作为文本的“文本”是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是末;作为文本的“文本”是皮,作为教材的“文本”是毛。如果本与源的问题没有解决,钻研教材会成了盲人摸象或是缘木求鱼。因此,阅读教学要真正回归文本。
  情境还原,让文本醒过来。孙绍振教授在《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中用“还原”的方法给我们细读了,贺知章的《咏柳》。他说: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而是诗人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的特征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不是现实的,而是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应该从真与假的矛盾入手分析这首诗。
  孙教授提出使用“还原”的方法,让文本再次苏醒过来。面对形象,在想象中,把那未经作家情感同化、未经假定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这是凭着经验就能进行的。文学作品是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形象说话的。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情境,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手法,如单独或综合运用语言、音乐、绘画、具体事物、多媒体等等,都能创设出逼真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新颖感、惊奇感,从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乃至全部心灵,悟出文章的真情和真意。
  移情体验,让学生走进去。文本的苏醒,还需要学生的体验,只有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文本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苏醒。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移情体验。
  如《海伦·凯勒》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使我的小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扣着重点词语“夜以继日”“反复”“高声”“几个小时”“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来谈体会。学生谈的,无非是顽强的毅力和刻苦好学的精神。当这种标签式的体验成为“隔”着人心的口号时,文本还是沉睡着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请学生将耳朵塞起来,他说一个短语,请学生观察唇形来判别我所说的词语。老师重复三遍,学生还是不知道在说什么。看着老师的唇形听发音都这么困难,更何况海伦没有视觉,完全靠触觉判断老师的舌头和嘴唇的颤动情况来学习发音。有了这样的体验,“夜以继日”等词语都“醒”过来了。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能学会说话,简直就是个奇迹,怪不得她回到家里要大声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教师通过文本细读,找到了移情体验的切入点,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认同,学生走进了文本,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感悟到了文本多所传达的旨意。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文本细读是演绎精彩语文课堂的必经之路。这需要教师走进文本,倾听字词句段奏出的微妙声响;需要教师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移情体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更需要教师走进生活,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因为有了生活与心灵的介入,我们的言语才有了生命,我们的课堂才更加有活力。
其他文献
有幸担任一堂公开课《倍的认识》,班主任老师很重视,一起来听课。课后,她到班级总结上课情况,只听她狠狠地说:“洋洋,看你上课的表现,老师给了你机会,你也不好好把握!”看到洋洋难过的样子,我很难过,连忙打圆场说:“今天我们学的是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出点错很正常,洋洋今天挺棒的。”我不想跟同事唱反调,只是觉得打击这个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学生,这种做法欠妥;再说洋洋在课堂中也不是没有把握机会,相反本堂课上他
“生态的课堂”要求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现代课堂教学正是追求这样一种教学环境,突出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即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自然地、和谐、自主地发展。然而要建立生态课堂教学必然要让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无论是教育教学生活还是教育外的生活,生活世界是教
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天,我正进行入学卫生习惯教育:“小朋友伸出小手比一比谁最干净。”孩子们齐刷刷伸出手,我巡视着卫生情况。突然令人惊讶的一幕呈现在我眼前:一个男孩伸出的左手只有拇指和残缺的无名指,他用畏缩的眼光看着我立刻涨红了脸,惊讶之余,我抚摸了一下他的头继续检查。  后来得知他在婴儿时便因意外造成了残疾,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和他玩,在孤单中长大的他是个害羞、退缩、挫折感强、自信心低的孩子。由于客观和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生活也应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由于这些孩子所在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不一,差异很大,总体水平和城市学校的水平相差较大,加上这些学生的父母接受教育的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和方法等都存在很多问题。加之不少同学父母还要上晚班、夜班,疏于管理,多数学生在家十点才睡觉,早晨六点半起床,时间很紧张,学习节奏又快,学生很努
识字教育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继续教育。单纯的识字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当创新识字教育的教学形式,一方面通过增强识字教育中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孩子自主识字能力,为以后的语文习作奠定基础。  一、增强识字教育中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注意改革教学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
一、有效情境,启发阅读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最令教师头疼的莫过于学生对作文的厌倦、排斥,逼一点写一点,写的作文不是如挤牙膏般断断续续,就是千篇一律,毫无自己的构想,自己的语言,针对这一情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写作兴趣  在习作中,只有当习作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会对其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习作的主要内驱力,让学生为趣而动(调查、访问、观察、查寻),为趣而写(日记、摘抄),加强练笔,形成积累。学生对自
在众多教育方法中,激励教育是近年提出并在小学教育中提倡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这种教育方式充满人文关怀的全新教育理念。有的小学现在正在实行这种教育方法。我所实习的小学就是一个典型。因此,我对我对所在小学的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小学教育中激励教育的运用现状、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完善激励教育,让老师合理的运用激励教育,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实践中的关键:解构激励教育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兴味盎然地提到在童年时代曾带给他无限趣味的百草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大自然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它的美随处可见,那些随处可见的美好事物带给了童年的鲁迅多姿多彩的“视觉熏陶”,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得天独厚的拥有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我结合孩子们的爱好,以《我的菜园》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绘画主题的活动,引导孩子们以多种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得失,以期在后继的教学实践中予以改进。翻开伴随身边的厚厚的反思录,回首走过的足迹,发现自身的成长是与所撰写的反思几乎同步向前的。从稚嫩的课后小结,到刻板严肃的教学设计意图说明,再到让人忍俊不禁的自我欣赏式反思,我走过了的是一条曲折的反思之路。反思绝不仅仅是回顾或者是记录,它必须伴随着思考,然而思考什么、怎样思考,即如何让思考更有价值,是我十年反思历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