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教育方法中,激励教育是近年提出并在小学教育中提倡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这种教育方式充满人文关怀的全新教育理念。有的小学现在正在实行这种教育方法。我所实习的小学就是一个典型。因此,我对我对所在小学的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来了解当前小学教育中激励教育的运用现状、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完善激励教育,让老师合理的运用激励教育,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实践中的关键:解构激励教育的几个聚集点
在校期间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大多数老师起初是从周宏的案例中认识激励教育的。周宏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运用激励教育获得了成功,使他的女儿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留美硕士。渐渐地有很多学校并实行激励教育。让激励教育来代替抱怨教育、惩罚教育。如今的孩子很少主动动嘴、动手,很多小学老师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都大量的运用鼓励、表扬的语言来激励孩子在课上积极动脑筋,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动手写字。对于学生而言,基本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老师用赞赏的眼光看他们,能够看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特别是成绩中下的学生,希望老师不要只用成绩来衡量他们,用成绩否决他们的一切。所以,学生很快就接受了激励教育。由于老师能够看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而大大表扬,使学生跟老师走的更近,更容易沟通。
二、师运用激励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象之一:部分老师对“激励教育”还存在误区:有的教育者认为“激励教育”就是“一味地赞扬、肯定、夸奖”,而这些他们认为主要适用于那些属于弱势群体的人们,因为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心,又缺乏自我评价能力。所以激励教育不能在对一般孩子的教育中推广。激励教育会弱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弱化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感、上进心;会弱化一些学生认识缺点、错误的深度与改正缺点、错误的力度。他们把激励教育比喻为一把双刃剑,在给某些学生带来希望的同时,可能也让某些学生成为受害者。还有一些教育者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尤其是对那些好学生,往往经常表扬,很少批评,生怕批评会降低他们的威信或者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致使这些学生骄傲自大,自觉高人一等,人际关系很差。要知道赏识不等于骄纵,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只是应该讲求批评的艺术,否则对有些学生来讲,我们的激励教育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他们的私欲,结果会适得其反。
现象之二:教师的一些做法欠佳: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学生素质不一,性格各异,需要教师去做细致的工作,了解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后进生、差等生。但老师有时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缺乏对学生闪光点捕捉的能力。尤其不能认为后进生、差等生就一无事处。就如实例中的一样,一位老师在授课中写了一个错别字,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指出,谁知这位老师竟然把这位学生哄下堂。导致学生从此意志消沉,成绩一落千丈。由于这位老师的这种做法,影响了这位学生,乃至影响他的一身。
现象之三: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应该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不但要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应有实战方面的经验。有的老师虽然知识面很广,但在课堂上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学生,如何去操纵课堂,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传授给学生,如何去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教师有时还缺乏赏识的能力。赏识的前提是识,关键是赏。赏识不是肤浅的赞扬,它是在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它是一项理性的认识活动。这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在面对学生教育时要冷静,不要感情用事,赞誉之词要客观、适度、针对性要强。只有这样,才会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才会客观正确地去赏。
三、合理实施激励教育是打开儿童视界的有效方法:
1、“激励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激励教育”到底能不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批评,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不仅可以批评,而且还要大大的批评。关键在于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应该在“看的起,够朋友”的前提下进行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珍贵礼物,孩子哪怕一时不理解,长大后也一定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
2、“激励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人深层的需要。赏识是人们精神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在“赏识”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是宽容,是和谐、是幸福。实施“激励教育”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3、“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相结合。“激励教育”关键在于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也就是让孩子的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有人认为给孩子无形生命的赏识太多,就会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在社会上得不到赏识就会适应不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把孩子的无形生命比作一棵树,在生长之初,它接受的赏识多,所得到的养分就充足,成长就快,等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时,就能经受风雨的洗礼。倘若它不能接受任何的批评和挫折,那它再大的身躯也无法抵挡丝毫的风雨。所以在赏识的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还是让他们自己面对,自己解决。这样才会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更坚强。
以上是我对激励教育的现状展开的一些肤浅的分析和思考,并为改变这样的状况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教师,要运用好“激勵教育”这一杠杆,熟练掌握赏识的艺术,把握好赏识的“度”,因人、因事、因势而异,让激励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励教育让“自我”在孩子的视界里苏醒。
【作者单位: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江苏】
一、实践中的关键:解构激励教育的几个聚集点
在校期间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大多数老师起初是从周宏的案例中认识激励教育的。周宏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运用激励教育获得了成功,使他的女儿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留美硕士。渐渐地有很多学校并实行激励教育。让激励教育来代替抱怨教育、惩罚教育。如今的孩子很少主动动嘴、动手,很多小学老师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都大量的运用鼓励、表扬的语言来激励孩子在课上积极动脑筋,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动手写字。对于学生而言,基本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老师用赞赏的眼光看他们,能够看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特别是成绩中下的学生,希望老师不要只用成绩来衡量他们,用成绩否决他们的一切。所以,学生很快就接受了激励教育。由于老师能够看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而大大表扬,使学生跟老师走的更近,更容易沟通。
二、师运用激励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象之一:部分老师对“激励教育”还存在误区:有的教育者认为“激励教育”就是“一味地赞扬、肯定、夸奖”,而这些他们认为主要适用于那些属于弱势群体的人们,因为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心,又缺乏自我评价能力。所以激励教育不能在对一般孩子的教育中推广。激励教育会弱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弱化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感、上进心;会弱化一些学生认识缺点、错误的深度与改正缺点、错误的力度。他们把激励教育比喻为一把双刃剑,在给某些学生带来希望的同时,可能也让某些学生成为受害者。还有一些教育者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尤其是对那些好学生,往往经常表扬,很少批评,生怕批评会降低他们的威信或者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致使这些学生骄傲自大,自觉高人一等,人际关系很差。要知道赏识不等于骄纵,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只是应该讲求批评的艺术,否则对有些学生来讲,我们的激励教育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他们的私欲,结果会适得其反。
现象之二:教师的一些做法欠佳: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学生素质不一,性格各异,需要教师去做细致的工作,了解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后进生、差等生。但老师有时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缺乏对学生闪光点捕捉的能力。尤其不能认为后进生、差等生就一无事处。就如实例中的一样,一位老师在授课中写了一个错别字,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指出,谁知这位老师竟然把这位学生哄下堂。导致学生从此意志消沉,成绩一落千丈。由于这位老师的这种做法,影响了这位学生,乃至影响他的一身。
现象之三: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师应该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不但要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应有实战方面的经验。有的老师虽然知识面很广,但在课堂上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学生,如何去操纵课堂,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传授给学生,如何去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教师有时还缺乏赏识的能力。赏识的前提是识,关键是赏。赏识不是肤浅的赞扬,它是在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它是一项理性的认识活动。这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在面对学生教育时要冷静,不要感情用事,赞誉之词要客观、适度、针对性要强。只有这样,才会设身处地思考问题,才会客观正确地去赏。
三、合理实施激励教育是打开儿童视界的有效方法:
1、“激励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激励教育”到底能不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批评,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不仅可以批评,而且还要大大的批评。关键在于批评的方式和方法,应该在“看的起,够朋友”的前提下进行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珍贵礼物,孩子哪怕一时不理解,长大后也一定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
2、“激励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人深层的需要。赏识是人们精神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在“赏识”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是宽容,是和谐、是幸福。实施“激励教育”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3、“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相结合。“激励教育”关键在于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也就是让孩子的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有人认为给孩子无形生命的赏识太多,就会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在社会上得不到赏识就会适应不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把孩子的无形生命比作一棵树,在生长之初,它接受的赏识多,所得到的养分就充足,成长就快,等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时,就能经受风雨的洗礼。倘若它不能接受任何的批评和挫折,那它再大的身躯也无法抵挡丝毫的风雨。所以在赏识的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还是让他们自己面对,自己解决。这样才会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更坚强。
以上是我对激励教育的现状展开的一些肤浅的分析和思考,并为改变这样的状况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教师,要运用好“激勵教育”这一杠杆,熟练掌握赏识的艺术,把握好赏识的“度”,因人、因事、因势而异,让激励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励教育让“自我”在孩子的视界里苏醒。
【作者单位: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