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比多的颜色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_z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对挥洒力比多的情性写作抱有偏见,因为这类叙事的真诚度太可疑了。稍有不慎,它就陷入媚俗状态,可以弃之不吝;即使作者小心翼翼地将它严肃化,在这个商业时代,它的结局也注定是性质模糊的,终要以反讽来阐释。力比多写作,永远都逃不开眼球效应、消费欲望的市场逻辑。然而,这题材再怎么危险,也阻挡不了人的冒险,甚至有年轻作家,愿意花几十万字,来专心写它。这些人里面,就有着一个“85后”的欧阳德彬。
  深圳青年作家欧阳德彬,据说小说已写下百多万字了,可是,他依然让人感觉是萌芽状态、是刚出道的校园作家。写作量与关注度、影响力的极端不对称,这会影响一个作家的写作情绪。欧阳德彬的很多作品,都带着一股文学青年的怨气。这些情绪,潜藏在情爱故事的力比多宣泄里,埋伏在个体迷茫的命运感中。有情绪,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够成熟、老练,但我以为,有情绪的小说才真正有趣,必要的情绪可以让小说变得鲜活、变得意味丰厚。就比如力比多的宣泄,如果没有一种身份上的特殊情绪,仅就欲望层面宣泄,那就单薄得无聊了。
  力比多夹杂着特殊的情绪,这在欧阳德彬最近的几篇作品里特别明显。《独舞》里的张潮,即是一种“屌丝”式青年作家,他与陈欣的情爱故事,有一股九十年代王朔、朱文小说的味道。不过,相反的是,王朔、朱文小说里,往往是男性玩世不恭,而到欧阳德彬这里,被文艺化同时又被物化的女性,才是真正的玩世不恭者。女性一反过去的被动,成为主动的玩世者,她们的玩世是对世俗世界里各种潜规则的运用自如。她们或满足性的需要,或满足奢侈的物欲,或满足职业上的晋升荣光,在欲望都市里如鱼得水。而男性,在德彬小说里,好几个小说的主要男性都是张潮,均是作为失意落魄的书生、作家身份,他是牺牲在现代化、物质化都市里的精神流浪汉,同时也是沉溺于现代、后现代两性情感世界里的肉身流浪汉。
  精神和肉身,这两重意义上的流浪汉性质,可以以小说《夜茫茫》和《逃》里的张潮作为典型。《逃》有记述张潮毕业时期书被舍友卖掉的事。张潮的那些文学经典图书,是他成为作家的精神食粮,但被室友们当作课外书便宜卖掉,以换取聚餐等享受。还没出校门,精神食粮就遭遇了物质享受的“打劫”。如此,精神走出了校门又能怎样?所谓的“逃”,他能逃出大学宿舍,又能逃出时代的魔掌吗?精神无法兑换为厚实的经济能力,他必须逃到城市郊区,换取一种自欺欺人的舒适。但其实,他比农民工还要弱势。农民工还有老家可逃。而张潮,老家也是需要他去逃离的场。这个不要精神的世俗时代,有精神的人被逼得无处可逃,流浪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
  流浪的张潮,精神维度的压抑,连同着的,往往是身体的放纵。德彬笔下的张潮,有着特别旺盛的力比多。《逃》里,作者叙述张潮与女同学王姝共赏爱情动作片的历史,叙述在现代都市里张潮所观察到的那些童颜巨乳,也叙述张潮身处边缘地带时对女性变态狂式的欲望窥视……沉浸于色情回忆,流连于对都市性感女郎的意淫,这是现代都市流浪青年心理的一些典型表征。这些盛满力比多的情节,看似与小说主题相去甚远,但它们其实更加烘托出张潮的失魂落魄。《夜茫茫》里的张潮,更是一个缅怀过往情事的形象,他的当下却是个被旅店老板羞辱的“屌丝”。《夜茫茫》里张潮所经历的女性,一个个都爱张潮,却又都因为生活、因为物质而离开他,他和她们有性有爱,却都无缘分没未来。同样,作者也在这些情感记录中,耗费了大量笔墨在力比多性事上。
  力比多,德彬如此热衷于它,让主人公显得如此颓废,同时也将作家自己袒露得无比赤诚。这种贴近赤身欲望又直白化的力比多叙事,它不同于弗洛伊德作为根本动力意义上的力比多。德彬的力比多叙事,多了刻意,不是潜意识、无意识。这种刻意的力比多挥洒,写作动机和叙事效果就变得异样。刻意的颓废化、屌丝化,也就成了一种现代都市的绝对逆反者。张潮的沉溺于性,这种颓废链接的是人的欲望与虚无。仿佛只有性,只有在发泄力比多的过程中,人才自由、才真诚。而离开性,女性就成了俗世里利益交换的宠儿,变得面目狰狞;而男性则流浪、再流浪,成为时代的弃儿。
  《夜茫茫》里,张潮和王姝在旅馆里对话时,王姝坦白,为了新闻真实,她把自己的身体献上,同单位书记有过性关系。张潮面对这种可怕的“真实”,狂笑中狂暴地展开性的攻势:“把那些扯淡的真实全埋葬!”、“连同我自己,都埋葬进你的身体里。除了做爱,没有什么是真实的。”这一小段对话,最为显白地表达出作者热衷于力比多叙事的心理基础。王姝为了新闻真实,牺牲了自我的真实。小说中还有绒的女朋友玲,张潮的前女友周薇,甚至于虚拟的岛上花妖,都过着一种分裂化的生活,现实需要同内心需要完全隔绝。这些女性,用宏大的、现实需要的“真实”埋葬个体自我内心的“真实”,外在的她们看似如鱼得水,内在的她们其实是沉在虚无中彷徨无力。这种现象,似乎是我们时代的普遍现实。
  本来,我们主张人应该活在真实中。可是,当前的“真实”出现了内在的悖论。真实被普遍等同于世俗的、物化的现实,而不再是每个個体自我内心的真实。真实被现实蛀蚀,这就不再是真实了,而是一种普遍的空洞和虚伪。这是个失真的年代,精神的、本质的真实被物质的、琐碎的现实所偷换,“真”被蛀空了。王姝所追求的新闻真实,本质上却是为利欲的虚伪。但是,精神的、内心的真实又是什么?理想?爱情?内心的感觉?这些概念在今天已备受嘲讽。张潮面对王姝等人的“真实”,他又能怎样挽救?他和她们,因为本质的真实而聚拢,却也因为当前现实的真实而分离、割裂。如此,他们的所谓再相遇,必然走向需要发泄力比多来抵制的感伤和愤怒,感官的真实变成了他们关系的唯一真实。
  力比多,作为人最原始的一种力量、一种本能,弗洛伊德等人将它叙述为一切活动的始源动力,但在欧阳德彬的笔下,它是个体最后无奈且残酷的泄洪之力,是仅存于都市青年身体内的最后一丝希望之力。发泄完了,或许一切就完了。同时,德彬的小说也抵达了更绝望的层面,他书写出了发泄力比多这类行径或叙事本质上的虚无色彩。力比多发泄不完,一次又一次发泄,一次又一次蓄满。人在力比多的“催促”下,既感受虚无,也反抗虚无。在精神荒芜的现代都市,捧着精神的青年就是现代的西绪弗斯,他们坚守着徒劳,也坚持着反抗。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很多年里,除了我们几个“太阳石诗社”的老家伙,江湖上鲜有人知道杨庆祥写诗。说起当年的太阳石诗社,真可谓怪才云集:如今风靡网络的北大万能文艺青年彭敏,海淀身残志坚的四大才子之首何不言,写古诗“不知春色不伤神”的段莹,长发飘飘取名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顾城,远走高飞的文湘慧,以及后来接班、一手将社团经营破产的任牧张学振等等。我大一时因为诗社组织的一次诗歌比赛懵懂入伙,此后经年,不能自拔。大约是在某次例行的
期刊
这组小说,我现在又不太满意,因为我觉得现在可以写得更好了,不过它们也是我付出过心血的。《完成一场行为艺术》是来源于一个灵感,我有一个好闺蜜,曾经做过几次行为艺术,我便从这得的灵感。《契约》是一个小女孩追求自由的故事。《被风席卷的城市》写的大概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其实它们几乎属于完全虚构,是一种比较“空”的虚构。现在看来,虚构,也要有根,不能空,这是我对它们不满意的点。当然最好的地方,大概在
期刊
1、《放弃》之前  《放弃》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于北京的一本非官方文学刊物,以发表小说为主。创办人一开始有逢六、大包、我,我们几个都是计委大院子弟,都是发小,后来丁天、徐星加入,或者说,徐星算不得“加入”,只是好多次商量《放弃》事宜是在徐星家。那时,徐星早已名满天下,他为我们提供场地,出主意,兼请我们吃饭喝酒,算是为我们这些后辈撑腰打气吧。  计委大院坐落在北京西郊三里河,这里是新中国许多大部委
期刊
一  终于有时间可以来谈谈戴潍娜的诗歌了。说起来这是早就该进行的事情——至少要提前到2005年,那是我最早接触到彭敏、何不言、戴潍娜等人民大学的校园诗人。这个名单还包括顾城,此顾城非彼顾城;苦瓜,不是用来炒菜的;任牧,他真的变成了一个卖菜的,并筹到了几百万的天使投资;张学振,据说他经常没钱吃到像样的菜;等等。在一次诗歌讲座的间隙,我唤彭敏于座前(他当时肯定惊讶这个SB是谁啊?),叮嘱叫上人大的诗人
期刊
1  这儿有场行为艺术,我是坐在家里完成的。  昨天,我从东四环坐出租车去西单大悦城见个朋友,原本四十分钟的路程,我花了将近两个小时。主要不是碰上堵车和交通管制,而是雾霾太大,司机得小心翼翼地开车,生怕撞到行人。  车刚拐出大望路,行驶到桥下,司机突然踩了刹车,一个披红色风衣的女人提了提衣服下摆,扭扭屁股,擦着车身走过去。要不是刹车及时,她早就没命了。司机取下眼镜,拿布擦着,他说,很吓人,我是真没
期刊
大约二十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和张弛坐在三里河回民区的一个街边摊喝酒,那时我常在那一片活动,张弛住木樨地,离这儿也不远。大概因为就我们俩人,我便抛出了我的招牌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者说你为什么活着呢?记得当时张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为我妈活着。然后又说,人三十之前为自己活,三十之后为别人活。那时张弛三十多岁。我又问他对宗教怎么看,你会信个什么教吗?张弛说宗教对他而言像个深坑,他好奇但更多是
期刊
萨拉·简·斯凯夫:  表演艺术家,现任教于圣三一大学戏剧系。曾赴中国导演爱尔兰当代著名剧作家玛丽娜·卡尔(Marina Carr)的代表作《猫原边……》(By the Bog of Cats…),此剧改编自古希腊悲剧《美狄亚》。  邓菡彬、曾不容、萨拉·简·斯凯夫(以下简称邓、曾、萨)。  曾:我们对您关于“美狄亚”的课题很感兴趣。事实上我们今年秋天就会去做一个关于美狄亚的表演。(注:访谈中谈到的
期刊
好长时间没写狗子了,一是因为过去写过很多狗子,包括他的方方面面;二是现在关注狗子的人很多,狗子几乎成了一个公共话题。但是狗子仍然值得一写,主要是我对他仍然抱有兴趣,写起来不太费劲;更主要是由于这段时间我们又共同经历过一些东西,也可以说是一些文化事件,让我对他又有了些新的了解(或者困惑),所以即便是朋友,也有必要进行一番表扬和自我表扬。  几年前写完《迷途》,我认为狗子开始面临着某种写作危机,直觉他
期刊
中篇小说《夜茫茫》写于读研期间,我努力回忆彼时心境。  一个怪异的初冬。北方过早漫天飞雪,南方空调消解暑热。  昏睡到中午,走出房门,路边一树紫荆开得正好,染红整个夏天的三角梅重新散发仁慈之光。花丛下生锈的路灯杆贴满代写论文的小广告。整整五年,我躲在大学校园里,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遇事便露出学生般的惊恐眼神。  我的内心忧伤缭绕,它们却让我强颜欢笑;我的梦想早已幻灭,它们却用梦境麻痹我。长久以来,
期刊
1  那个女孩现在在哪里,是否有她的消息了?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在这里,我们称她为“那个女孩”,或者“女孩”。  今年有一千多个学生从湖南这所师范学院毕业,他们跟其他毕业生不一样,他们被称为“试验品”,他们将成为“燃烧的蜡烛”。他们背着行李,跳上火车,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可以去北京、上海、广州,甚至纽约、伦敦、西西里,而他们不得不回去。  那个女孩拖着一个银色小行李箱,从火车上下来。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