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之一,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这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一、丰富积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创造条件,令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文必不可少的就是材料的积累,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多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书籍、杂志等,无论古今或是中外都应该有所涉略,学生的阅读面越宽越好,这就解决了积累的问题。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随时记录好词佳句的习惯,不但要动笔记下来,还要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另一方面,社会也是一个大的课堂,是一本大的教材,要提醒学生时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以便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原始资料,并从中学会对美与丑、善与恶等进行评价。如果有可能,要尽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了解自然,多接触社会,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书本上的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
  二、巧设题目,激发兴趣
  如果想让学生敢于写作文、乐于写作文,就得改变过去那种有老师唱“独角戏”的命题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题目的设定,会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要把题目设计的新颖,让学生们感到有趣、有用和有的写,如在练习说明文的写作这一堂课上,笔者基于学生普遍不喜欢穿学校的冬季校服,甚至还有的学生戏称之为“球服”这样的现象,采取了“让学生们自由的描述理想的校服,并做出简单的介绍”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了。
  三、宽松氛围,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的课堂不是老师指导、学生听讲的传统课堂;而是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表达自由,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写什么写什么的课堂。大胆的说,积极地写,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认识到原来写作很容易,对写作也就不畏惧了,兴趣自然就来了。
  四、美文美读,激发兴趣
  “书籍也是一种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之一就是学习、模仿优秀的范文,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范文时不盲从、有目的性。教师应该选择一些篇幅不长但感人的文章(也可以是教材中的中的课文),把这些文章读给学生;要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美,从而欣赏美、模仿美最后主动地创造美。
  五、恰当点评,引发兴趣
  学生都希望自己被表扬,有了教师的鼓励,内心的喜悦是不可名状的。在评析学生作文的时候,找出其中的亮点,对其加以鼓励,可以请学生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如果在读的时候配上些音乐,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其中受到很大鼓舞,会把写作文当成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了兴趣,作文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六、有感而发,激发兴趣
  文为心声,要有感而发、缘事而发。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有些学生会在作文中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是认为要写一些有意义的事,写一些刻骨铭心的事、轰轰烈烈的、惊天动地的事,可是在他们已有的生活中又很难找到这样的事来写;学生们也会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这就说明学生们对生活缺乏应有的体验和洞察力。针对这样的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每天的细节,从中找找有无可以成为作文素材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每节课前让学生说说见闻,对于表达流畅,说的生动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从而激起学生有感而发、积极创作的热情。
  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必须通过点滴积累、长期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写作能力再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一、作文训练  1从教材中的课文延伸作文训练。其实关于写作,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我的做法就是多写,多练。平均两天一篇作文,定时指导,批改、讲评。同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从教材的课文中延伸作文训练。  从201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文的出题指向。去年的中考试卷命题作文是《端午的味道》,我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文章是《端午的鸭蛋》,看来,教材中选取的很多篇目都
期刊
1注重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规范发展  学校强化了德育常规管理,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了班主任管理考核制度、检查制度、表彰制度、例会制度、信息交流制度等,形成了德育管理的整体效应,保证了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2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课程育人”  一是教务处负责督促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和其他学科的德育任务。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管理,配齐配强专任教师,严格执行课时
期刊
抓好朗读教学,为说话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朗读训练的首要的一条就是用普通话朗读,要求学生发音吐字要准确清晰,克服方言中的平翘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习惯,读准普通话。其次,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能控制语速的缓急,选择适当的停顿。再次,要求学生要掌握语气、语调,能够读准句子的轻重,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以上几点,实非易事,必须进行
期刊
“点拨”通常的意思就是“指点”,即“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它带有“点拨者”高高在上的不平等意味。而我这里所谓的“点拨”则是现代教育观念下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点拨”包括“点”和“拨”两个基本环节。  所谓“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并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教童子,必先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而
期刊
每个人都热爱美、喜欢美,并在不断地追求实践中获取审美体验。散文是最诗意化的文学体裁,散文创作则是学生追求美,获取美的体验的创作性思维过程。  为了完成高中语文必修2的教材中“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一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即“四美教学过程”。  第一,走进名篇,诵读佳作,感受美的魅力。  现代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美文中的美文,佳作中的佳作。为了完成单元写作教学内容,我在讲
期刊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必须诉诸语言,正如国画创作中无画处带给欣赏者的深远意境。接受美学认为“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思考,往往会对作品获得更深的理解、把握。引进“空白”入语文课堂,任由学生的思维放飞,任由学生的心绪感受,这正是主动探究的开始。  一、课前留白,投石问路  1自由预习,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不提任何要求,哪怕只是一次浏览,只
期刊
怎样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将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打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僵局,这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语文教师教学现状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思想陈旧,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热情,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加上日常工作量大,付出多,回报却不多,难免心生职业倦怠,一些教师将备课当成“抄教案”,以应付教导
期刊
经过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我的课改体会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新”、“广”、“深”、“活”。  一、“新”  1教学观念新。新的语文教学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面对教师还是文本,学生都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必须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去理解、评判外来信息的主体。是性格、气质及心理活动的机制各不相同的活生生的人。练习题的设计即明显表现出这一点。  2教材内容
期刊
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感受到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初中学生,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作文中,往往不是胡编乱造,就是一味抄袭,使内容虚假、空洞、乏味,造成学生思路不畅,无法迅速展开的的原因是他们平时不知如何积累写作素材。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领。  一、使学生认识积累的作用  作文课程以人为本,重要的环节就是积累,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期刊
《战国策》的开篇讲到:“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由此可见口才之重要性。然而作为职业高中语文教育更应该注意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为学生今后的生活负责”。实施学生的终身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言,而语言是人交际的工具、思维道德工具,而且是人终身学习的工具。根据职业高中学生自身的特点,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提高职业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