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领悟美,追求美,创造美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热爱美、喜欢美,并在不断地追求实践中获取审美体验。散文是最诗意化的文学体裁,散文创作则是学生追求美,获取美的体验的创作性思维过程。
  为了完成高中语文必修2的教材中“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一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即“四美教学过程”。
  第一,走进名篇,诵读佳作,感受美的魅力。
  现代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美文中的美文,佳作中的佳作。为了完成单元写作教学内容,我在讲解此文时,有意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诵读,读过一遍,即写出三五句感受,再诵读再写八九句体会,而且写过体会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心得。在第三次诵读前,我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让学生诵读文本。学生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对于散文的美:情感美,语言美,艺术美……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还不是让学生进行散文创作的最佳时机,他们只是有了一些创作的愿望。
  第二,对比品读,鉴赏特征,领悟美的标准。
  春以萌芽为美,因为生命的旺盛已勃勃于大地;夏以花姿为美,因为生命的美好已灿灿于枝头;秋以成熟为美,因为生命的硕果已累累于原野;冬以素淡为美,因为生命的圣纯已皑皑于整个世界。对于美的感受,美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但对于审美观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积极的人生感受,乐观的审美体验就是学生的审美标准。为了获取这一标准,我在对《故都的秋》的鉴赏过程中穿插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以秋景为抒情对象的诗词。这首词学生已经学过,对其风格特征,作者的人生态度非常了解。把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既使学生明确了以景言情,以情明志的创作目标,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个性化审美趋向,更让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感受:写作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但也应该在作品里给予读者以积极的,向上的审美体验。
  第三,仿写佳句,提升水平,追求美的效果。
  名篇佳作所以优秀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作品中有让人感动不已,铭记于心的语言。《荷塘月色》中写月光下的荷花时说“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故都的秋》里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有学生这样模仿道“轻摇柳干,那泛黄的柳叶便轻轻落下,如婀娜的女子献上的最后舞姿;如将死的蝴蝶舞动即将消逝的翅膀;如失意的仙女命运凄凉的被贬人间……”“秋的味道并非是寂寥,还有丝丝香甜,还有丝丝幻想……”“走在被铺得厚厚的落叶的石板路上,我微笑着聆听落叶弹奏的动人旋律……”“那一排排金灿灿的叶,仿若鲜芒,静静的垂在柳枝上”。
  同学们虽把仿写的句子落于纸间,但我仿佛感受到了,一个个美文佳句在孕育,在诞生。
  第四,亲近自然,关注生命,创造美的作品。
  前三个步骤给予学生的审美体验是抽象的,是作家的,要想使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我还有意为学生创设自然之境,使他们亲近自然,关注自然的生命。
  午休时,校园非常的安静,学生们随着我的脚步,踏上了“自然之旅”。“静音、静心、静悟”,学生们带着三“静”感受秋柳的金黄,枫叶的红醉,家鸟儿的形单影只。又在黄昏时,孩子们又和我一起感受秋天的凉意与静谧。没等我布置写作的内容,同学们已经开始了伏案疾书,一篇篇美文啊,让人惊赞,使人快乐!
  “秋,我愿意在你叶子飘落时,与你翩翩起舞。”(某学生《爱上那抹昏黄》)
  伏尔泰说“美是能够引起惊赞和快乐这两种情感的东西”。我要说的是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的教学素养,还应该是促进学生主动创造,个性创造的设计师,把学生从忽视语文引领到热爱语文的层面上来。
  “四美”的产生过程并不复杂,却需要我们用心去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尊重学生的审美需求,学生的创作欲望就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激发,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其他文献
现代课程理论把人文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因素称为隐性课程,育人的影响时时都在发生,它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却是受益终生的。根据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新课改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以优美的物态环境感染人  有人曾说,美丽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的绿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建
期刊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自主学习源自于计算机及网络教学的流行,其概念内涵更接近“自我指导的通过计算机等辅助工具的自学”。 语文作为母语也是和其他科目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推进运用网络的自主学习确实是更加必要的。我们认为网络媒介素养是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必备素质。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拥有的能力。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方针的
期刊
一、强化学科地位,树立自信  首先帮助学生分析语文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像我们这样的一般高中语文平均分在102分上下,而有些学生高考总成绩也就是300多分,这样看来仅语文一科就能达到100多分,这可是“三分天下”呀。  然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树立信心。高中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似乎很多很复杂,其实概括起来不外乎阅读、写作、语言基础知识运用等几大板块,而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非无规律可循,无方法可
期刊
我在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这一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它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新知,解决和回答一些阅读问题,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以下是我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借助这一方法的点滴体会,今展示在此与同行们探讨。  一、用“共性与个性”的哲学思想来更扎实地了解一些语言新知,解决和回答一些阅读问题1生字教学中怎样区分形近字?  “六书
期刊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总是有叫苦连天、遇难就躲的思想。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主题,什么是立意新颖。他们有思想但是表达不明确。因为不知道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用什么表达方式;他们有材料但不会选择,因为变换角度,标新内容过于头痛。怎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不爱学到自己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见闻,感触生活的滋味呢?我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效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的作文教学第一理念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样的景
期刊
作文是心灵世界的展现,近三年来,我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到作文训练中,让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真切地体味丰富的现实,尽情感受人间冷暖,努力关注异彩纷呈的大干世界,写真事中,抒真情,说真话,从而激励创作意识,激发学生被称作兴趣,为今后农村经济建设成为上级学校输送大批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重点做好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落实阶段作文训练目标,由浅入深阶
期刊
一、作文训练  1从教材中的课文延伸作文训练。其实关于写作,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我的做法就是多写,多练。平均两天一篇作文,定时指导,批改、讲评。同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从教材的课文中延伸作文训练。  从201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文的出题指向。去年的中考试卷命题作文是《端午的味道》,我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文章是《端午的鸭蛋》,看来,教材中选取的很多篇目都
期刊
1注重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规范发展  学校强化了德育常规管理,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了班主任管理考核制度、检查制度、表彰制度、例会制度、信息交流制度等,形成了德育管理的整体效应,保证了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2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课程育人”  一是教务处负责督促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和其他学科的德育任务。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管理,配齐配强专任教师,严格执行课时
期刊
抓好朗读教学,为说话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朗读训练的首要的一条就是用普通话朗读,要求学生发音吐字要准确清晰,克服方言中的平翘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习惯,读准普通话。其次,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能控制语速的缓急,选择适当的停顿。再次,要求学生要掌握语气、语调,能够读准句子的轻重,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以上几点,实非易事,必须进行
期刊
“点拨”通常的意思就是“指点”,即“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它带有“点拨者”高高在上的不平等意味。而我这里所谓的“点拨”则是现代教育观念下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点拨”包括“点”和“拨”两个基本环节。  所谓“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并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教童子,必先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