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的课改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ycc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我的课改体会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新”、“广”、“深”、“活”。
  一、“新”
  1教学观念新。新的语文教学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面对教师还是文本,学生都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必须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去理解、评判外来信息的主体。是性格、气质及心理活动的机制各不相同的活生生的人。练习题的设计即明显表现出这一点。
  2教材内容新。课文内容涉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就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处处充满新意。
  3学生学法新。学习中学生看到了许多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课本也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还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切磋学问,砥砺思想,探究问题,在团结合作中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4教学方法新。一改过去的填鸭式。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知、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根据课文内容不同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广”
  知识面广,精神世界广,思维天地广。课文内容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现在到未来,而且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样就给教师,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而且在生活中也学习了语文。
  三、“深”
  现在的语文内容表面看都是一些短小精美的散文,只要稍用心即可领略文章的主旨。如果对文本潜在意义不断发掘会发现它实质上蕴含很深的哲理。如:自愿者、教师、清洁工等。再深挖一点学生即可明白自己将来该怎样去做。这样通过形象的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四、“活”
  1教法活、学法活。
  新课程改革努力改进了课堂教学,整体考虑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如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我让学生在一个月前就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天气情况与云朵变化之间的联系,并用优美的语言形容自己所见到的云朵。这样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云朵与天气情况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带领学生观察云朵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因此面对新课程我们应用心揣摩,力求做到教师教法活、学生学法活。
  2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为学生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话题就体现了这一点。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莲文化的魅力》、《探索月球奥秘》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要想切实做好就要利用网络及课外学习资源等获取有关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摄影机等手段向其它同学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以便交流、切磋,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学生是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去主动探究未知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广阔而深刻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机智、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人生体验,让学生积极地学文做人,这样就使学生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羚羊木雕》一文时我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要求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的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在辩论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去看待同一个问题,真正体会人生、体味生活。
  总之,我在课改中将会不断摸索、探究、钻研。切实领会课改的真谛,并去实践它。
其他文献
我在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这一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它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新知,解决和回答一些阅读问题,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  以下是我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借助这一方法的点滴体会,今展示在此与同行们探讨。  一、用“共性与个性”的哲学思想来更扎实地了解一些语言新知,解决和回答一些阅读问题1生字教学中怎样区分形近字?  “六书
期刊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总是有叫苦连天、遇难就躲的思想。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主题,什么是立意新颖。他们有思想但是表达不明确。因为不知道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用什么表达方式;他们有材料但不会选择,因为变换角度,标新内容过于头痛。怎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不爱学到自己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见闻,感触生活的滋味呢?我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效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的作文教学第一理念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样的景
期刊
作文是心灵世界的展现,近三年来,我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到作文训练中,让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真切地体味丰富的现实,尽情感受人间冷暖,努力关注异彩纷呈的大干世界,写真事中,抒真情,说真话,从而激励创作意识,激发学生被称作兴趣,为今后农村经济建设成为上级学校输送大批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重点做好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落实阶段作文训练目标,由浅入深阶
期刊
一、作文训练  1从教材中的课文延伸作文训练。其实关于写作,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我的做法就是多写,多练。平均两天一篇作文,定时指导,批改、讲评。同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从教材的课文中延伸作文训练。  从201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文的出题指向。去年的中考试卷命题作文是《端午的味道》,我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文章是《端午的鸭蛋》,看来,教材中选取的很多篇目都
期刊
1注重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规范发展  学校强化了德育常规管理,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了班主任管理考核制度、检查制度、表彰制度、例会制度、信息交流制度等,形成了德育管理的整体效应,保证了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2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课程育人”  一是教务处负责督促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和其他学科的德育任务。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管理,配齐配强专任教师,严格执行课时
期刊
抓好朗读教学,为说话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朗读训练的首要的一条就是用普通话朗读,要求学生发音吐字要准确清晰,克服方言中的平翘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习惯,读准普通话。其次,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能控制语速的缓急,选择适当的停顿。再次,要求学生要掌握语气、语调,能够读准句子的轻重,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以上几点,实非易事,必须进行
期刊
“点拨”通常的意思就是“指点”,即“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它带有“点拨者”高高在上的不平等意味。而我这里所谓的“点拨”则是现代教育观念下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点拨”包括“点”和“拨”两个基本环节。  所谓“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并提出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教童子,必先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而
期刊
每个人都热爱美、喜欢美,并在不断地追求实践中获取审美体验。散文是最诗意化的文学体裁,散文创作则是学生追求美,获取美的体验的创作性思维过程。  为了完成高中语文必修2的教材中“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一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即“四美教学过程”。  第一,走进名篇,诵读佳作,感受美的魅力。  现代散文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美文中的美文,佳作中的佳作。为了完成单元写作教学内容,我在讲
期刊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必须诉诸语言,正如国画创作中无画处带给欣赏者的深远意境。接受美学认为“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思考,往往会对作品获得更深的理解、把握。引进“空白”入语文课堂,任由学生的思维放飞,任由学生的心绪感受,这正是主动探究的开始。  一、课前留白,投石问路  1自由预习,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不提任何要求,哪怕只是一次浏览,只
期刊
怎样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将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打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僵局,这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语文教师教学现状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思想陈旧,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热情,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加上日常工作量大,付出多,回报却不多,难免心生职业倦怠,一些教师将备课当成“抄教案”,以应付教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