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审美理想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9320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的散文是他文艺思想、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形式。周作人一生中,散文或称小品文是他创作的主要体裁,而本文所说的周作人的“散文”,也即他的“小品文”,后人也习惯以“美文”称之。
   周作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曾经是“大时代的弄潮儿”,与其兄鲁迅并立于新文化战士的行列,批评的锋芒四射,影响甚巨。然而1927是他人生与思想的一个转折点 。周作人感到了“凡人的悲哀”,人世的“生活恐怕还是醉生梦死最好”,人生“萧寂的微淡的哀愁” 。按照钱理群的论述,周作人开始由“积极入世”转向“消极出世”,最后在1937年后走向了他人生的深渊。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时,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周作人有一种思想没有变——作为生活艺术化的倡导者,作为一名唯美主义者。
   周作人倡导生活艺术化。其中一个重要源头是西方的唯美主义思潮。周作人是中国最早翻译介绍王尔德作品的人,早在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级收了他翻译的王尔德的《安乐王子》。起源于欧洲的唯美主义(或译审美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曾经广泛传播。以王尔德为主要代表的唯美主义作家、批评家被大量介绍到中国,“甚至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局面” 。根据学者研究,在当时的中国,这股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群体:“重情趣的唯美—颓废主义者,以北京文坛为中心;重官能的唯美—颓废主义者,以上海文坛为中心;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是一些‘颓废的象征主义(穆木天语)’”。应该说这样的划分是有道理的,以北京文坛为例,当时的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以及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都曾倾心过这股强大的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只是后来发生了分化,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
   长期生活在北京的周作人,被认为是“老京派”(鲁迅语)的代表,京派文学家向来标榜“独立与超然”,注重审美“趣味”。周作人等京派作家的这种对生活艺术化的态度,贯穿了周作人的一生,我们通过阅读他的小品文能够更好地观察其审美理想。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艺术是独立的。周作人说:“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他隔离人生,又不必使他服侍人生,只任他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有些人种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种花志在卖钱,真种花者以种花为其生活,——而花亦未尝不美,未尝于人无益。”
   这是唯美主义者“为艺术而艺术”的中国说法。因为唯美主义者如王尔德、佩特、戈蒂耶,及其前辈如罗斯金等,在对待生活与艺术关系上,他们的主张,可用王尔德的话概括:“生活模仿艺术,而非艺术模仿生活”。这种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在,在五四时期曾广为流播。
   第二,主张生活的艺术化。1924年周作人曾言:“我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和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的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这是周作人的审美理想,也是他散文的重要美学特质。
   第三,审美关乎人生、社会的进步。周作人认为,生活的艺术化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同时也是改造社会的一股力量。他说:“生活之艺术只在禁欲与纵欲的调和。”“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也就是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了。这些话或者说的太大太高了,但据我想舍此中国别无得救之道” 。
   也就是说,周作人把人性向上,社会的改造与文明的复兴,都与艺术联系起来,以美与艺术促使中国的进步。这样的理想不可谓不高。
其他文献
自从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广大教师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扭转“以教代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追求课堂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成为我们从教的一种理念,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的一种教学效果。用这一思想来指导和探索文言文教学,我们也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古文明大多保存在文言文这一巨大的精神文化宝库中,先人圣哲的思想火花点燃了我们求学的热情。学习文言
期刊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题的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明确地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文采”的本义是“华丽的色彩”,是专指语言而言的。其实,讲究文采是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孔子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人杜甫更是大声宣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所说的“佳句”肯定就包括了文采的因素,在高考阅卷过程中,有文采的作文理所当然更有可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可见,让文章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美化你的作
期刊
在全国推行新课标的形势下,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尽管语文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毋庸讳言,语文教学的长期的“少慢费差”是人们认识到的缺陷。尽管一个新课标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平台。做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和平台,努力提高国人的语文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创建高效课堂就是一个主要环节。   首先,我们要明确高效课堂的概念:
期刊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这是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做了一些尝试。   一、灵活导入,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本来怀着美好的期待,如果老师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虽然目标比较明确,但多少有些让学生失望,如果能够以一个新鲜的、恰当的内容作为话题,引起
期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教学活动是一项师生双方共同寻求和探讨新知识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地调控学生心理,从而让他们积极思考、全心投入,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吃透两头,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
期刊
高中文言文教学在高中三年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里,文言文占了15篇,如果加上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文言文教学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高考150分的语文试卷中,除作文70分外,文言文的分值占了21 分(含文化经典6 分),更凸显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但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普通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上文言文课花的时间多,教师教得辛苦
期刊
我觉得曹操假如生活在繁荣和平的环境中或许世人对他的评价更高,但他生活在乱世,生活在一个诸侯争霸的年代,他的“奸诈”使他的“雄才”蒙上了灰尘。烙上了帝王和臣子都不喜欢的烙印,但打破这些政治的原因,他在军事上仍展现出很大的雄才谋略。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曹操出场后,《三国演义》中重点写他如何精心策划、驰骋疆场、统一北方。在
期刊
现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教师已从“满堂灌”走到注重提问式教学,但这都没能从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俗套中脱离出来。作为文章学习的主体,如果偏离与文章的全方位交流,而是靠教师说、讲、演、唱去理解,岂不是隔靴搔痒,又怎能吮吸新鲜的原汁?在《新语文课程标准》“应该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的要求中“直接接触”不就倡导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
期刊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经历中的事物往往是他们所熟悉的,由于这些习惯中的事物反复经历和重复性的出现,学生并不会像第一次经历时那样注意它们,长此以往,这些常见的对象便会渐渐淡出他们关注的视野,使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感觉慢慢钝化。其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惯常性的生活经历,每天都会有细微的变化,因为时间在改变这一切,也包括不断成长的经历者,如果对自己身边的一切失去了敏感,生活会在无差别的感受中显得平淡无奇和
期刊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性德天资聪慧,兼学满汉文化,拜徐乾学为师,他的诗词文赋杂识等造诣高深,颇得康熙赏识。康熙十五年(1676)中进士,官至一等侍卫长达三年之久,常出使塞外边疆。这种殊荣,虽然有让皇帝“察才试能”的机会,但事实上他并未去实现“横戈跃马”,报效祖国的愿望。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