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动时期的惶惑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bl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讀《阿Q正传》
  
  《阿Q正传》是悲剧还是喜剧,学者们曾有过争论。于是,有人出面调停,谓之“悲喜剧”。这种两可之说自无闪失,颇具“和光同尘”之妙谛。然而,终是未能忘记提示人们别忘了作品中那些嬉耍逗哏的成分。其实,这“悲喜剧”的说法,如果不是一个出色的噱头,便显得多余、累赘。举凡古今中外的喜剧作品,只要真正楔入人的生存境况,多半也还是悲剧。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不就是一种明证?鲁迅写阿Q,显然不是作为一般的开心话题,在它一连串让人发噱的笑料背后,真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当然,这个悲剧有它特别之处。
  在所有的悲剧中,阿Q的命运或许最能够说明人生的被动状态。毫无疑问,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塑造的这个人物,实在是浑浑噩噩,没有理想,也更无追求。我们知道,大多数悲剧总是沿循西西弗斯的模式,从接近理想顶点坠落,以便向人们展示价值的毁灭。换个说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悲剧主人公的可怕的结局,可以说是他们自己惹出来的。当然,他们必定为某种欲望所驱使;他们执着的行动,除了信念,也许还有道义上的理由——这就是某个经典说法中所谓人物的“主动性”。可是,阿Q却不然,那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这个乡村流浪汉从未有过认真的企望,甚至都没有发生过成家过日子的念头。在大部分日子里,他缺衣少食,度日艰难,而且还生活在逆来顺受的屈辱之中。他倒是早已习惯了这种环境,决不抱怨命运的不公,比如人家不许他姓赵,他可以不姓。当然,这家伙偶尔也有一些即兴发挥的主动精神,比如对王胡、小D的挑衅。不过,那决不是跟命运挑战;在阿Q眼里,那两个家伙是比自己更弱的弱者。“柿子捡软的捏”,这是阿Q的一贯政策。包括调戏小尼姑以及要跟吴妈“困觉”之类,也只是在弱者面前撒野的表现。阿Q固然需要异性(从生理上说,他还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但实在说不上是“君子好逑”,他毕竟没有兴趣(或曰胆量)到秀才娘子窗下去唱小夜曲(或莲花落)。
  不过,阿Q也曾一度让人刮目相看。那是钱财的杠杆橇开了未庄人的眼眶子——由于他在咸亨酒店扔出满把的铜钱,并将城里偷得的绸裙纱衫之类售与邹七嫂那些娘们,几天之内,从酒店到茶馆,从“浅闺”到“深闺”,迅速获得了普遍的敬畏。只是好景不长,很快跌落,从“中兴”跌入了末路。由闹剧走向悲剧,有点像股市上的高开低走,不是什么出人意料的事情,对阿Q来说也不算出格。然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中兴”究竟是怎样一种机缘。
  严格说来,阿Q短暂的“中兴”史——他在未庄出人头地的机会,有过前后两次:一次是销赃而“发财”,一次是趁乱而“革命”。虽说前后两次性质略有不同,但是都跟时势相关。阿Q参与偷盗那次,已是革命前夕山雨欲来的动荡时节,绍兴城里大概已是乱得可以。值此良机,劫富济贫,亦自顺乎潮流。反正在阿Q之辈的脑子里,革命无疑就是打家劫舍。这一点,鲁迅写得明明白白。阿Q对“革命”的憧憬,实在是他百无聊赖的一生之中最辉煌的一瞬。他跳跃的思想中,倒是实实惠惠地抓住了“东西”二字,“……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除了钱财,就是掂量未庄的女人了,这上边他还没有想得十分停当。不过,这也十分难为了阿Q,如果不是遇到“革命”这般形势,他决不至于花费这些脑筋。应该说,“革命”是阿Q一生的转折点,“革命”竟使得萎靡不振的阿Q精神陡生!所以,观照阿Q的命运,不能不注意到他在大变动时期的精神状态。
  其实,辛亥革命并没有使阿Q产生某种新的价值认同,使他杂念丛生的动因只是两点:一是“近来用度窘”,而穷则思变;一是当日未庄那班“鸟男女”的惶乱情形,使之大可趁乱作乱。毫无疑问,在这场革命中,阿Q扮演了一个投机者的角色。但是阿Q的机会主义,跟秀才和“假洋鬼子”不同,那并非由于自己固有的价值理念的沦丧,而只是乱局所使。他欺凌弱者,想入非非,其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并没有丝毫的转变。此人的悲剧根源在于,价值毁灭在他那儿并非今日之事,而是与生俱来。但不幸的是,作为投机者,他又不是那种懂得审时度势善于掌握局面的谋略家。他完全被突如其来的事变所迷惑,以为这下子可以妈妈的闹腾一番。没想到,一来二去,妈妈的偏让人家给算计了。显然,如果不是遇到这场革命,阿Q的人生大抵不会就此结束,他将依然沿循往日的轨迹,在人们的嘲弄和喝斥中生活下去。或许,一旦过上了安稳日子,也将生出温饱奔小康的念头。他在绑赴刑场途中无师自通地想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种自我认同的理念,真是十二分的到位。
  既然“发财”发过一发,“革命”也革过一革,阿Q此生也算得十分风光了。
  相形之下,在未庄的士绅社会,悲剧则反映为人们的精神萎缩。当革命的消息传来之时,人们的惶乱并非呈现为大崩溃式的绝望,也不曾对时局发展表示果敢的拒绝。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因为在过去的大事变中,骄矜自持的江南士绅决不至于如此游移不定。既为社会中坚,先儒前贤的种种训条,千百年来的精神积蓄,使他们学会了处变不惊。以往的历史表明,他们的精神自负甚至往往表现为不懂得任何妥协,一个极端的信念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知道,二百六十年前,南下的清兵正是在江浙一带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江南士绅组织抵抗运动的决心和号召力直使满清统治者惊诧不已。而且,时隔二百年后的咸、同之际,江南士绅的这种信念和能量,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又一次得到验证,终于助成所谓“同治中兴”的治绩。可是,现在他们自身情形发生了逆转。如今,赵太爷纵使有心抵抗革命,也未必有武断乡曲的威望和能量。实际上,现在他心里并无着落。此前,当阿Q飘飘忽忽地闪露“发财”的迹象时,赵太爷就不敢与之结怨,甚至非常的羡慕阿Q会搞创收。世道真是不同了,赵太爷也竟不紧不慢地调整着观念。势至如此,就是革命,也未尝不可一革——他那个秀才儿子拐弯抹角地跟城里的“柿油党”拉上关系,他居然也有“骤然大阔”的感觉。
  说真的,未庄的士绅们似乎并不反对改变一下周围的空气——如赵秀才,如“假洋鬼子”,甚至还主动扯起革命旗号,内引外联,上蹿下跳。他们的投机,不只是因乱作乱,这些人早就放弃了士绅阶层传统的价值理念。现在忽然从社会变革中看到了某种机会——想来重要的也是参与。于是乎,他们抓住机遇,“咸与维新”,附骥革命,一下子使自己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只是他们在攫取新的利益的同时,已将绅士的体面输得干干净净。究其根本,这种人依附革命,并不是有了新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士绅社会由精神迷惘出现了价值空档。
  当革命的急风暴雨来临之际,从赵太爷、“假洋鬼子”到阿Q都有过惶惑的时刻,一时间都逾出了自己通常的行为规范,这是鲁迅特别关注的现实情形。然而,阿Q一无所有,毕竟跟赵太爷这类体面人物不同。鲁迅所要告诉我们的是:一者是从未有过人的价值观念,一者是失去了昔日的荣耀与自信。
  这不是悲剧是什么?
其他文献
要不是撞上推行计划生育的“大运”,我国的人口研究恐怕不会在七十年代初就重见天日。现实的需要使人口学成为一门“问题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形塑了人口学学术群体最基本的研究风格。这固然促成了人口研究的繁荣,可对问题本身过多的偏好,使得研究者总是被问题牵着走,往往不太注意在理论层面上的思考。不过,《综论中国人口态势》这本论文集,应该属“例外”。  近代以来,学科间过度的专业化分工,往往导致学术领域的“诸
期刊
清华大学旧图书馆的四层阁楼,灯光昏暗,倾斜的屋顶使多数地方几乎无法直起身来行走,满是灰尘的地板上,一直堆满了各种各样同样满是灰尘的旧书,让人觉得是一个埋葬多年的古墓,那里边的各种书籍也仿佛是等待出土的文物,当我走进去,在里边慢慢地翻检那些旧日书籍的时候,我总觉得是在“考古”,在那些尘埃中巡视着过去。在一角的地板上,有几百本形制不一的毕业论文,从二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从中文系、历史系、外文系、政治
期刊
在一九九六年的中国图书市场,《唐文集》显得朴素、厚重。它昭示着写作的尊严——生活在九十年代的人似乎已经久违了的写作的尊严。  唐老师始终写得很慢、很艰难。他说过自己写文章是“一句一句地磨,进展甚慢”;他说过有时为了开好一篇文章的头。四、五次,七、八次地,重写过;他说过每写一篇长些的论文,就像生了一场病那样消耗体力。在晚年的一篇短文里,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我这个人时间概念很淡薄,早晨起来,便坐到
期刊
十九世纪俄国革命史上,涅察也夫是一个今人鲜知的名字,至少很多对这段革命史有相当了解的中国人从未听说过他。对于那些希望从正面意义上叙述这段历史的人来说,涅察也夫的棘手之处在于他是一个信念坚定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个极端专制和不择手段的人。因此,长期以来这个名字成为了某种禁忌。然而,一部俄国革命史假如没有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革命家手册”,那不但是一个缺憾,而且是对这个漫长的革命过程中某种内在连续性的忽视
期刊
新疆人民出版社约一些学人为鲁迅画像,作一个“世纪末”的回顾。  “世纪末”本是人为。人为的东西成了习惯,也就信以为真,似乎这世界真有所谓世纪之分。一年之末,十年之末,百年之末,人们都惯于回首历史。  对过往的回忆是在遗忘了一部分情绪之中进行的,所以往往可以让人“去蔽”,使人比较的澄明。我想这就是回忆的价值,编书者的匠意也与此有关吧。  大概是受这回顾之风的感染或时间之“末”的暗示,近年来笔者很有兴
期刊
乱翻书的伴随习惯之一,是乱买书。几年前从摊上捡回来的一部“破书”(家长和老师昔日的评语,这话表明他们当初既不看,又不何以知其“破”?)是《济公活佛》。付钱之际瞥见还有一部《济公后传》,便也都买了。回家后不敢放在家里,怕儿女见笑,说老爹返老还童;带到班上也怕同事见笑,就塞在乱书堆里。坦率说一句,那书里大量的故事实在不高明:皇权与佛法相结合(活佛身为相爷的“替僧”);神通与无赖行径相结合(抓起新出笼的
期刊
在强调“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美国社会中,一些族裔团体的称谓有时也会成为敏感的种族问题。五十年代以前,美国黑人被称为“Negro”。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兴起以后,这个词被认为是对黑人的不尊重,因为它源于西班牙语,与罪恶的奴隶贸易与黑人奴隶制度相联系。于是,简单而又响亮的“Black”成为黑人的新称谓。进入七十年代,美国各族裔集团出现了“寻根热”,重视起自己的文化背景,一场
期刊
近代中国的世界语运动    近代中国的领袖人物是敢于作梦的。  从康有为的“大同”到梁启超的“新民”,孙中山的“民国”,陈独秀的“新青年”,胡适的白话文,以至于毛泽东的共产主义,在在都呈现了一班年轻人追求理想的勇迈和豪情。  在这些梦里,有的是残梦,有的是恶梦,当然,也有的美梦成真。但真正在“太虚幻境”中神游的一场春梦却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提倡的世界语。    早在十七世纪,欧洲已有人提出世界语的
期刊
小平同志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气度和风格。我在小平同志领导下工作的时间算是比较长的。从太行山到南下进军大别山。在中原局,小平同志是书记,我是秘书长。过了长江就分开了,他去了西南,我留在中南。后来,又都调到了北京。我是随邓子恢到中央农村工作部,小平是做中央秘书长,总书记。文革都靠边站了。后来我到农委搞改革,大事都是小平同志点了头的。在这里,我对小平同志谈点印象。  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对共产党
期刊
世间最难读的是人心,最难记的是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其难也如斯,然犹有勤勉为之者,更觉难能可贵。这是我读完《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的第一感受。  读《年谱》,要首先抓住的是冯友兰的学术思想。这也是修年谱的重要意义。  冯友兰先生关于哲学的定义与流行的说法是不大一样的。教科书上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可是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冯友兰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