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是那条路。
  庄稼,树木,河水,山岭,原样静止在老地方。
  远远望下去,叔叔家屋顶的炊烟,淡淡的,一隐一现。
  恍若梦境。
  极力按捺一颗心。
  “吱——”随着曾经的木门声,一位乡邻从一道门里出来。她举起右手遮住直射而来的阳光,疑惑地看我。与她的一脸好奇一样,我也一片陌生,只能笑笑。那门,那院,都不是从前的模样。她也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眼神里的疑惑却执着地不减。
  她一定想知道我是谁,去往谁家。
  我说了叔叔的名字。
  你是小小?从小总与青一起玩的小小!
  感谢,还不知道我回到村庄的叔叔,轻易用他一个名字,就把刚刚还无比陌生的我们拉回从前。原来,她竟是青的妈妈,她竟记得我是青的同学。于是,清脆喊她一声姑姑。
  想不出当初为什么喊她姑姑,只知道从小母亲就这么告诉的。
  她也答得爽快,问长问短。关注多的,自然是我的母亲,与我此刻热切地关注青一样。我们热烈地聊,时而欢喜,时而慨叹,以至于我清晰地看到地上影子移动的距离。
  我终于忍不住要去往叔叔家时,她才想起让我进屋坐坐。我说等下次,待青回来。
  继续前行,没遇到人。心内有些庆幸,加快步伐。每次回来,我都会提前告诉家里的亲人,他们也一定会早早到村口迎我,一路走,一路提醒我迎面而来的乡邻是谁,好让我欢喜而迅速地除去与他们之间的陌生。
  此次只身一人进村,是想给叔叔全家一个惊喜,却忘记会随时遇到无法开口称呼的乡人。
  迎面,又一位牵着孩子的女人走过来。她还年轻,自然不会像上了年岁的人一样盯了我问长短,于是想就那样擦身而过好了。她也确实如此,迅速扫我两眼之后,继续给孩子讲着过几天就该跟姐姐一样去县城上学的话题。孩子时而很开心,时而又说不乐意,她便在无奈之际偶尔瞟我一眼。擦身而过时,她身上竟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小米香,让我有些想驻足。
  哎——你去谁家?
  没想到,她的孩子回头问出这一句。除了我,再无旁人,我没有理由不停下来,扭身冲他笑,你,是谁呢?
  看到我问,他竟羞涩了,迅速藏在妈妈身后,低低说臭臭。
  臭臭啊,你为什么叫臭臭?虽然是无话找话,然而从小便喜欢小孩的我瞬间喜欢上调皮的他。
  他嬉笑着不肯再说一句话,只把将我引回头作为乐趣与成就的得意挂在脸上。他的妈妈终于忍不住问,你去谁家?
  我又说了叔叔的名字。她笑了,哦,他家小胖是我同学。
  她口里的“他家小胖”,是我叔叔的小儿子。说句实话,如果每次不是回到这个村子,不是走进叔叔家院子,在外面任何一个地方遇到,我恐怕都不会立即认出这个亲叔叔家的小胖。他多少年漂在不同的城市,让我们之间的见面少之又少。爷爷弟兄四个,因此伯伯叔叔们多到八个,堂兄弟姐妹,便有近三十个。去年回乡,我与本村的堂妹走在回老屋的小路上,远远的一个放牛的年轻男子斜躺在坡上。堂妹看着他提醒我:不认识了吧?他是七婶婶家的蛋蛋。于是我冲他笑。看到堂妹,他迅速猜到我是哪一家的,却还是冲我喊出妹妹的名字。
  堂妹提醒,是姐姐。
  “是姐姐?”他有些不好意思,“像妹妹。”
  想起这些,快乐便流淌心底。
  前一天刚下过雨,脚下的路却没了从前那般泥泞。村里的主要路段,都用一块块竖起的青砖呈“人”字形斜斜地铺了一层,虽有些浪费,却很艺术,很乡村,与身边挂了青砖面的窑洞,长了些许杂草的房顶,以及一双双沾满尘土的布鞋无比相宜。我欢喜地踩在上面一路走下去,脑子里跳出的却是从前小雨里裹滿泥的一双双鞋子。
  叔叔家的炊烟越来越近,越来越清。
  从前校门外一排枣树下,横七竖八落满干枝。一股想拣的冲动。可叔叔说过,漫山遍野拣柴火的岁月,成了过去。小时候,一到秋季,满校的孩子便一人一只箩头,撒丫着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代谢而落的枯枝。拣回去的这些干枝,大部分要交学校,冬天教室生火。手快的能力强的,便可落得一小部分,送回家里。那时候,我与伙伴们常在好不容易完成了学校的任务之后,去往更远的树林,找寻枯枝。然而落下来的枯枝是有限的,而拣拾的人却源源不断。夜里新落的枝条常常只能薄薄铺满箩头底。
  一帮被大人逼出家门牺牲了玩耍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死去。
  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吵闹。因此一到冬天,枝条总是不够用。而现在,学校没有孩子,门里没有人影。村子里为数不多的老人们,只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
  满满的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
  终于,又有两家屋顶燃起炊烟。从那细细软软的形状看,与叔叔家一样,烧火的也成了羸弱老人。哪像曾经,一家家一户户,连绵的炊烟喷薄而出,演示着激情燃烧的岁月。
  又一个我似乎熟悉的老人从房檐后移出来,一篓子土豆在她手里沉重无比。前面坡上从前那棵大柳树在轻风里微扬,些许柳枝的影子便垂下来映在她脸上,忽明忽暗。她似乎有些哮喘,与我当年的姥姥一样,走走,就要停停。我欣喜,因为竟认出她,不是她没有变老,而是她变得比从前更老。现在想来,她是在不该老去的年龄,过早就成了一位老人。如今,她没胖没瘦,脸上轮廓依旧,只是深深浅浅又添了不少皱纹,腰身不再挺直。走近她,却突然想不起该如何称呼,记忆里她嫁的人家与母亲家是亲戚,因此该称“妗子”还是“表嫂”呢?这是两个辈分,所以不敢轻易开口。村里类似这样“乱了辈分”的人很多,一转身,一经年,就遗忘。于是只好什么也不叫,只用尴尬的笑脸报出我的名字。果然,她一听就笑了,还遗憾地说每次总是听说我匆匆回来过。上下打量了好一番后,她关切地问,是不是不想吃饭?是不是营养不良?怎么这么瘦?要吃胖胖的才好看啊!一边说一边将我垂在脸侧的长发别在耳后,说这样才利索……
  我无法一一回她,更无法告诉她我天天想着要减肥。岔开这些,只一一回答她关于父母的一些事,在那个房檐下那些随风扭动的柳枝里。这期间,我始终盯了她的脸,与她同样认真欣赏我脸部的每个细节一样。
  之后的许多时日,我们都会在心里一遍遍再回味,各自慨叹流走的那些细碎日子。
  又一位老者挑了一担红薯从身边经过。她停止与我说话叫住他,认真告诉他我是谁。老者从挑担里艰难地扭头,只漠然地看我一眼,边说不记得了,边扭身继续沉重向前,把粗重的喘息留在我们耳朵里。
  她不自然地笑笑,骂那个背影,人老了,傻了!
  低头,又看到不远处一地的枣树枝条。问她,多好的柴火,不要?
  不要!她干脆回我,一个人,烧不了。
  无人拣拾的柴火,寂寞成镜头里的风景。
  别过她。悄悄拣起几根粗壮的枣枝,轻轻摩挲远去的时间。
  叔叔家就在下一个坡的拐弯里。
  小跑。
  院里的小花狗已经发现了我,一骨碌从正打盹的时光中站起身来,炯炯扫向我的来路。
  它一阵不同寻常的预报之后,屋顶的炊烟微微有了零乱。
  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谁?
  轻压脚步。我知道,几分钟之后,叔叔家的炊烟会浓情燃起。
其他文献
楼下水果店的老板娘,扯着响亮的大嗓门吆喝着:“甜枣,15元两斤;甜枣,15元两斤。”我在阳台上看着书,一声声的吆喝声在耳边回响着,让我想起了家门前的那棵枣树。   那时,上学路上经过一个村庄,一户人家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枣树。秋天,枣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枣子,像一个个缩小版的灯笼,小巧玲珑,十分诱人,那么多的“小灯笼”挨挨挤挤,把树枝压弯了腰。一阵风吹过,空气中好像都弥漫着枣儿的香甜味,馋得我们站在枣树
期刊
开着小车听着歌,一个人悠然自得地徜徉在南沙港快速路上。一路向南,高楼渐渐退去,一幢幢别墅、高架桥在广袤的大地上若隐若现。   我漫不经心,驱车继续向郊外驶去。绿野逐次显现,浮云纷纷舒卷,许多古典诗词的形象和节奏不断涌向我的心头。就这样,在一种自豪与兴奋、宁静与从容中行走于都市与郊野之间,独自享受着春天的宁静与和谐。   “白天晒不了太阳,晚上羞见到月亮。”关于时间,关于生命,透过东涌瓜果长廊,
期刊
砵仔粄是平山才有的一种很特别的地方风味小吃,由于价钱便宜,味道又好,一直受我们青睐。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都是吃两餐,早上肚子饿了,大人给个一分两分钱去街上买个砵仔粄填肚子,又香又好吃,还顶饱。   平山砵仔粄的历史虽无从考究,但它确是平山人所创。平山著称“小漳州”,大部分原住民是600年前从漳州迁徙过来的。但经调查,在福建漳州、漳浦都没有这种砵仔粄,那就是說砵仔粄是平山人所创,起码有二百
期刊
在曾祖母的曾字辈后代中,我是唯一记得她老人家的人。因为在曾祖母72年生命的阳光里,许多曾字辈的后代还没出生,仅我和妹妹和她有阳光下对视的缘分,我当时5岁,妹妹3岁。   印象中,记得的第一件事情,是关于鸡蛋的事。   每当听到老母鸡“咯咯咯”的叫声,我就会迎着鸡叫声跑过去。慈祥的曾祖母早已拿着老母鸡下的鸡蛋在等我。鸡蛋被她用筷子顶破了个小口儿。我接过鸡蛋时,蛋壳上还有余温。随即,我仰起脖子,小
期刊
“你们多久没有看过一朵花绽出它最娇媚的花朵了?你们多久没有看过一只蝴蝶跳起属于它自己的舞蹈了?你们多久没有在顶楼天台上看过一次夕阳了?”随着老师的这一声声叩问,我低下了头。   是啊,多久了?一直以来,我以为我与其他人相比节奏已经很慢了,可听过老师的话后,我才知道,这不是慢,而是拖延、是懒惰。我愿意在去食堂的路上放慢脚步,我愿意在写作业时不急不缓;可是我不愿意在晴天温暖的阳光下悠闲漫步,我不愿意
期刊
我的祖宅坐落在鹅城一处古老的街区,家族长辈多为教书先生。苗氏十几户人,各家都有藏书,孩子们经常交换着书来看,还相互讲好还书时间。   记不得是哪年,我用《小朋友》交换了堂兄的《少年文艺》,阅读了一个《白石榴花》的故事。故事讲述旧社会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为了给生病的父亲配药,四处寻找白色的石榴花,不得已爬墙进入地主家的果园偷采,却被背着枪的看园老人抓住了。孩子哭诉着父亲的病情,老人不由分说将孩子关押起
期刊
“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同享阳光雨露……”那年春天,早上7点,晨雾还未散。运河畔的一所小学的一间教室的窗下,一个小男孩边翻书包边快活地轻声唱着《校园的早晨》。   坐在前排的一个小女孩一动也不动,看似在看书,其实在专心听着这欢快的歌声。这个小女孩就是小时候的我,后面那个男孩子是我的同学。   他,活泼、学习好,班里的女同學都喜欢他的歌声。那个时代,男女同学之间是不说话的,多少次,我不由自主
期刊
认识老尹时,他在一个农垦系统做内刊编辑部主任。那是铅字印刷的年代,我投稿给老尹编辑的报纸,他看我写的稿子不错,专门到基层看望我。后来,老尹爱屋及乌,把我弄到了他的报社做编辑,我成了老尹的下级。   老尹写作水平多高且不评价,一篇五六十字的消息,他会写上20稿,再修改20稿,直到他自己满意了才罢手。稿子排上了版,还要修改多次,排版工就像牙医拔牙一样,用镊子一次又一次地从版上将老尹修改的字和标点符号
期刊
亲爱的弟弟,一转眼,你离开我们一个多月了。你的突然离去,让我们猝不及防。再多的泪水,也洗不掉我们心中的哀伤。   亲爱的弟弟,现在正值春季,郊外柳枝婀娜,细叶新裁,燕子在微风中斜飞呢喃,山坡上的草大部分都已由黄变绿。童年时,我们常常到野外游玩。山坡上,我们一起挖红根根。那时,农村生活是贫乏的,田野是我们零食的来源。我拉着你的手,你提着妈妈编的柳条小筐。你很聪明,我告诉你两三次,你就能从各种野菜中
期刊
除了早晚增减衣服,昆明的四季是不容易察觉的。稀里糊涂地过着日子,直到黄昏,拖着疲倦往家走,才哑然惊觉一天又过去了。   天空下起小雨,等公交的时候,身边四五个女孩,叽叽喳喳说笑着,我把遮雨棚让给她们,假装看着别处,让她们放肆地笑成一团。   上了公交,发现后排还剩两个座位,我庆幸地跑过去坐下,一个敦实黝黑的男人也跟过来坐下,他只坐了座位的三分之二,似乎有意跟我保持距离。我打量这个男人,大概四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