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力量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p1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早晚增减衣服,昆明的四季是不容易察觉的。稀里糊涂地过着日子,直到黄昏,拖着疲倦往家走,才哑然惊觉一天又过去了。
   天空下起小雨,等公交的时候,身边四五个女孩,叽叽喳喳说笑着,我把遮雨棚让给她们,假装看着别处,让她们放肆地笑成一团。
   上了公交,发现后排还剩两个座位,我庆幸地跑过去坐下,一个敦实黝黑的男人也跟过来坐下,他只坐了座位的三分之二,似乎有意跟我保持距离。我打量这个男人,大概四十来岁,背伸得直直的,右手抓着座位边沿,左手握着夹在双腿间的扁担。扁担上的绳子,随着公交车摇晃,他赶紧把绳索绑好,双手护住扁担,那神情好像有人要抢他宝贝似的。
   突然刹车,他身体歪斜撞了我的肩膀,他连忙挪动身子,说“对不起,对不起”,我说“没关系,没关系”。他褪色的夹克,领口袖口早已刷洗得斑白,不知是刷洗用力過大,还是干活摩擦所致,有好几处裂缝。他的头发修剪得整整齐齐,好似园丁精心修剪的花圃。一股浓烈的汗味钻进鼻孔,他可能也闻到了,尴尬地挪挪身子,干咳一声。我微笑着对他点点头,在心里默默说:“辛勤的汗水比香水更可贵。”
   我仿佛看见了,跟他同样小心翼翼的妻子,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着可口的饭菜等他回家。我仿佛看见了,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母亲,靠在幽暗的床头,听他一块两块数着今天的收入,比昨天多了几块,开心地咧开那七零八落的豁口。我仿佛看见了,他把孩子抛上天空,伸出双手接住,孩子害怕又兴奋地大叫。
   汽车的鸣笛声,淹没了脚步声。听不见并非不存在,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人,卑微到没人愿意看他一眼,但却真实地存在着,组成了这座缤纷的城市。
  责任编辑:李梅
其他文献
我不知道,你是否相信,年仅两三岁时的我,脑海会蛰伏一段记忆。它是那么真实地萦绕在我的心头,不曾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忘记,反像那树的枝枝叶叶,在岁月的长河里,生长、舒展、延伸,触到阳光,便会随着风摇曳生姿。   那是幼時的我,眼睛溜溜圆,嘟着嘴,躺在摇篮里也是极不安分的一个家伙,外婆一脸慈祥地坐在旁边,轻轻晃动着摇篮给我催眠,不时冲着摇篮里的那小小人儿微笑着,头上的包头帕是那么的抢眼……   这幅千
期刊
楼下水果店的老板娘,扯着响亮的大嗓门吆喝着:“甜枣,15元两斤;甜枣,15元两斤。”我在阳台上看着书,一声声的吆喝声在耳边回响着,让我想起了家门前的那棵枣树。   那时,上学路上经过一个村庄,一户人家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枣树。秋天,枣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枣子,像一个个缩小版的灯笼,小巧玲珑,十分诱人,那么多的“小灯笼”挨挨挤挤,把树枝压弯了腰。一阵风吹过,空气中好像都弥漫着枣儿的香甜味,馋得我们站在枣树
期刊
开着小车听着歌,一个人悠然自得地徜徉在南沙港快速路上。一路向南,高楼渐渐退去,一幢幢别墅、高架桥在广袤的大地上若隐若现。   我漫不经心,驱车继续向郊外驶去。绿野逐次显现,浮云纷纷舒卷,许多古典诗词的形象和节奏不断涌向我的心头。就这样,在一种自豪与兴奋、宁静与从容中行走于都市与郊野之间,独自享受着春天的宁静与和谐。   “白天晒不了太阳,晚上羞见到月亮。”关于时间,关于生命,透过东涌瓜果长廊,
期刊
砵仔粄是平山才有的一种很特别的地方风味小吃,由于价钱便宜,味道又好,一直受我们青睐。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都是吃两餐,早上肚子饿了,大人给个一分两分钱去街上买个砵仔粄填肚子,又香又好吃,还顶饱。   平山砵仔粄的历史虽无从考究,但它确是平山人所创。平山著称“小漳州”,大部分原住民是600年前从漳州迁徙过来的。但经调查,在福建漳州、漳浦都没有这种砵仔粄,那就是說砵仔粄是平山人所创,起码有二百
期刊
在曾祖母的曾字辈后代中,我是唯一记得她老人家的人。因为在曾祖母72年生命的阳光里,许多曾字辈的后代还没出生,仅我和妹妹和她有阳光下对视的缘分,我当时5岁,妹妹3岁。   印象中,记得的第一件事情,是关于鸡蛋的事。   每当听到老母鸡“咯咯咯”的叫声,我就会迎着鸡叫声跑过去。慈祥的曾祖母早已拿着老母鸡下的鸡蛋在等我。鸡蛋被她用筷子顶破了个小口儿。我接过鸡蛋时,蛋壳上还有余温。随即,我仰起脖子,小
期刊
“你们多久没有看过一朵花绽出它最娇媚的花朵了?你们多久没有看过一只蝴蝶跳起属于它自己的舞蹈了?你们多久没有在顶楼天台上看过一次夕阳了?”随着老师的这一声声叩问,我低下了头。   是啊,多久了?一直以来,我以为我与其他人相比节奏已经很慢了,可听过老师的话后,我才知道,这不是慢,而是拖延、是懒惰。我愿意在去食堂的路上放慢脚步,我愿意在写作业时不急不缓;可是我不愿意在晴天温暖的阳光下悠闲漫步,我不愿意
期刊
我的祖宅坐落在鹅城一处古老的街区,家族长辈多为教书先生。苗氏十几户人,各家都有藏书,孩子们经常交换着书来看,还相互讲好还书时间。   记不得是哪年,我用《小朋友》交换了堂兄的《少年文艺》,阅读了一个《白石榴花》的故事。故事讲述旧社会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为了给生病的父亲配药,四处寻找白色的石榴花,不得已爬墙进入地主家的果园偷采,却被背着枪的看园老人抓住了。孩子哭诉着父亲的病情,老人不由分说将孩子关押起
期刊
“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同享阳光雨露……”那年春天,早上7点,晨雾还未散。运河畔的一所小学的一间教室的窗下,一个小男孩边翻书包边快活地轻声唱着《校园的早晨》。   坐在前排的一个小女孩一动也不动,看似在看书,其实在专心听着这欢快的歌声。这个小女孩就是小时候的我,后面那个男孩子是我的同学。   他,活泼、学习好,班里的女同學都喜欢他的歌声。那个时代,男女同学之间是不说话的,多少次,我不由自主
期刊
认识老尹时,他在一个农垦系统做内刊编辑部主任。那是铅字印刷的年代,我投稿给老尹编辑的报纸,他看我写的稿子不错,专门到基层看望我。后来,老尹爱屋及乌,把我弄到了他的报社做编辑,我成了老尹的下级。   老尹写作水平多高且不评价,一篇五六十字的消息,他会写上20稿,再修改20稿,直到他自己满意了才罢手。稿子排上了版,还要修改多次,排版工就像牙医拔牙一样,用镊子一次又一次地从版上将老尹修改的字和标点符号
期刊
亲爱的弟弟,一转眼,你离开我们一个多月了。你的突然离去,让我们猝不及防。再多的泪水,也洗不掉我们心中的哀伤。   亲爱的弟弟,现在正值春季,郊外柳枝婀娜,细叶新裁,燕子在微风中斜飞呢喃,山坡上的草大部分都已由黄变绿。童年时,我们常常到野外游玩。山坡上,我们一起挖红根根。那时,农村生活是贫乏的,田野是我们零食的来源。我拉着你的手,你提着妈妈编的柳条小筐。你很聪明,我告诉你两三次,你就能从各种野菜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