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总结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体会。方法:对86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环境护理、心理护理、消化道症状护理、溶栓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临床治愈79例,因病情加重自动出院2例,死亡5例。结论: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消化系统症状;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83-01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对86例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男71例,女15例,年龄24~86(平均50.6)岁。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89.65%)、呕吐(80.23%)、恶心(39.42%)为主,其次为腹泻(7.73%)、腹胀(9.3%)。其中心电图提示下壁AMI患者占75.49%,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1.2 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实施环境护理、心理护理、消化道症状护理、溶栓护理、饮食护理、吸氧护理、低血压状态护理、便秘护理、液体管理、早期安全康复锻炼,使患者在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中治疗、康复。
2 结果
79例患者好转或治愈出院,2例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5例死亡,其中心力衰竭合并严重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于入院3天内死亡。
3 护理体会
3.1 病室环境 舒适的环境管理是重要的护理活动,适宜的声响、光线、气味、温湿度能提高环境的舒适,适当的感觉刺激环境,对健康是有益的,舒适护理可减轻疼痛,从而减轻心理负担【1】。保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一般保持室温22~24℃,相对湿度在50~60%,通风1~2次/d,30 min/次,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房间光线柔和自然,避免强光刺激,尽量用遥控式中央监护仪,以避免监护仪噪音及护士的频繁巡视对患者的干扰。
3.2 心理护理 患者发病时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应激性负性情绪,从而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冠状动脉供血、供氧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同时,还可引起脂肪、糖原分解,增加血液中脂肪含量,加重动脉硬化。所以应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因人而异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
3.3 消化道症状护理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AMI,以下壁梗死多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肠胀气,严重者发生呃逆等。其机制为:①心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与上腹部脏器的感觉纤维共同聚合于同一脊髓神经元,经同一途径上传,因而心脏感觉冲动传人丘脑和大脑皮质后产生腹痛的感觉;②迷走神经的传入感觉器几乎都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产生腹痛、腹泻,其临床表现与急性胃肠炎相似【2】;③心肌坏死刺激迷走神经和心排血量减少或休克,引起胃肠系膜血流速度下降,胃肠道缺血,从而出现胃肠痉挛,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3】。因此,腹痛时采取必要的止痛措施,静脉推注奥克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呕吐后及时用温开水漱口以减少异味刺激。
3.4 静脉溶栓护理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文献报道AMI发病后2~6h内,溶栓每提前1h,病死率降低1%[4] 。应做好以下护理:①溶栓后由于梗死血管再通,梗死处坏死组织及白细胞团随血流进入冠脉血管,从而影响心电稳定,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此,溶栓前床边应备好除颤仪、心电图机、阿托品、利多卡因等抢救仪器及药品;②溶栓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心律变化;③密切观察心肌酶峰值、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④并发症防治:出血是溶栓最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局部出血,重者可全身出血,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危及生命。故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和体征,如局部血肿、呕血、便血、低血压、神志意识的变化、皮肤粘膜颜色及大小便变化等;溶栓时避免进行动脉穿刺及肌肉注射。
3.5 饮食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前3日进食流质,待症状减轻后逐渐改为半流质、软食、普食【5】。宜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严禁饱餐及暴饮暴食。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水肿者,要根据病情采用低盐、无盐、低钠饮食。多食蔬菜水果,戒烟忌酒及刺激性食物或饮料。
3.6 吸氧护理 为使氧气流量均匀,吸氧管以多孔为佳,开始以4~6L/min为宜,如疼痛减轻,可调至2~3L/min维持,病情稳定后给1~2L/min。吸氧过程中应经常巡视,避免氧气管折叠、扭曲、脱落,每日更换灭菌蒸馏水,保证氧气充分湿化后吸入,减轻氧气的干燥及刺激作用。
3.7 低血压状态护理 低血压状态系AMI发病后因疼痛、迷走神经反射、低血容量、严重心律失常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有低血压表现,但无微循环衰竭征象的一种血压状态,一般用多巴胺和间羟胺持续静滴,严密监测血压,根据血压高低调节滴速,并加强液体管理,以免因多巴胺外渗而致皮下组织坏死。
3.8 便秘护理 按照患者排便习惯,按时排便,训练排便反射。多食水果、蔬菜以增加食物中的纤维素,促进肠蠕动。沿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1~2次/d,15min/次,以增加肠蠕动,利于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通便灵或开塞露等通便药。
3.9 液体管理 24h液体总量不超过1500ml,滴速<30滴/min,因输液过量或速度过快可致心脏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
3.10 安全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对无合并症患者于发病第2周即可开始下床活动。研究表明,早期活动锻炼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形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增加心肌供血,减慢心率,降低动脉压,改善葡萄糖耐量,降低血脂,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莉,黄萱.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J],2009,l5(15):51.
[2] 廖丹,王海龙.不典型症状急性心梗46例诊断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J],2007,7(16):3871~3872.
[3] 朱从飞.以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12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8):3476.
[4] 李建德,徐晓波.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8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09,7(9):60.
[5] 陈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护理.中国医学创新[J],2009,6(26):107.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消化系统症状;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83-01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对86例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男71例,女15例,年龄24~86(平均50.6)岁。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89.65%)、呕吐(80.23%)、恶心(39.42%)为主,其次为腹泻(7.73%)、腹胀(9.3%)。其中心电图提示下壁AMI患者占75.49%,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1.2 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实施环境护理、心理护理、消化道症状护理、溶栓护理、饮食护理、吸氧护理、低血压状态护理、便秘护理、液体管理、早期安全康复锻炼,使患者在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中治疗、康复。
2 结果
79例患者好转或治愈出院,2例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5例死亡,其中心力衰竭合并严重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于入院3天内死亡。
3 护理体会
3.1 病室环境 舒适的环境管理是重要的护理活动,适宜的声响、光线、气味、温湿度能提高环境的舒适,适当的感觉刺激环境,对健康是有益的,舒适护理可减轻疼痛,从而减轻心理负担【1】。保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一般保持室温22~24℃,相对湿度在50~60%,通风1~2次/d,30 min/次,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房间光线柔和自然,避免强光刺激,尽量用遥控式中央监护仪,以避免监护仪噪音及护士的频繁巡视对患者的干扰。
3.2 心理护理 患者发病时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应激性负性情绪,从而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冠状动脉供血、供氧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同时,还可引起脂肪、糖原分解,增加血液中脂肪含量,加重动脉硬化。所以应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因人而异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
3.3 消化道症状护理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AMI,以下壁梗死多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肠胀气,严重者发生呃逆等。其机制为:①心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与上腹部脏器的感觉纤维共同聚合于同一脊髓神经元,经同一途径上传,因而心脏感觉冲动传人丘脑和大脑皮质后产生腹痛的感觉;②迷走神经的传入感觉器几乎都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产生腹痛、腹泻,其临床表现与急性胃肠炎相似【2】;③心肌坏死刺激迷走神经和心排血量减少或休克,引起胃肠系膜血流速度下降,胃肠道缺血,从而出现胃肠痉挛,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3】。因此,腹痛时采取必要的止痛措施,静脉推注奥克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呕吐后及时用温开水漱口以减少异味刺激。
3.4 静脉溶栓护理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文献报道AMI发病后2~6h内,溶栓每提前1h,病死率降低1%[4] 。应做好以下护理:①溶栓后由于梗死血管再通,梗死处坏死组织及白细胞团随血流进入冠脉血管,从而影响心电稳定,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此,溶栓前床边应备好除颤仪、心电图机、阿托品、利多卡因等抢救仪器及药品;②溶栓期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心律变化;③密切观察心肌酶峰值、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④并发症防治:出血是溶栓最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局部出血,重者可全身出血,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危及生命。故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和体征,如局部血肿、呕血、便血、低血压、神志意识的变化、皮肤粘膜颜色及大小便变化等;溶栓时避免进行动脉穿刺及肌肉注射。
3.5 饮食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前3日进食流质,待症状减轻后逐渐改为半流质、软食、普食【5】。宜进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严禁饱餐及暴饮暴食。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水肿者,要根据病情采用低盐、无盐、低钠饮食。多食蔬菜水果,戒烟忌酒及刺激性食物或饮料。
3.6 吸氧护理 为使氧气流量均匀,吸氧管以多孔为佳,开始以4~6L/min为宜,如疼痛减轻,可调至2~3L/min维持,病情稳定后给1~2L/min。吸氧过程中应经常巡视,避免氧气管折叠、扭曲、脱落,每日更换灭菌蒸馏水,保证氧气充分湿化后吸入,减轻氧气的干燥及刺激作用。
3.7 低血压状态护理 低血压状态系AMI发病后因疼痛、迷走神经反射、低血容量、严重心律失常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有低血压表现,但无微循环衰竭征象的一种血压状态,一般用多巴胺和间羟胺持续静滴,严密监测血压,根据血压高低调节滴速,并加强液体管理,以免因多巴胺外渗而致皮下组织坏死。
3.8 便秘护理 按照患者排便习惯,按时排便,训练排便反射。多食水果、蔬菜以增加食物中的纤维素,促进肠蠕动。沿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1~2次/d,15min/次,以增加肠蠕动,利于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通便灵或开塞露等通便药。
3.9 液体管理 24h液体总量不超过1500ml,滴速<30滴/min,因输液过量或速度过快可致心脏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
3.10 安全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对无合并症患者于发病第2周即可开始下床活动。研究表明,早期活动锻炼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形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增加心肌供血,减慢心率,降低动脉压,改善葡萄糖耐量,降低血脂,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莉,黄萱.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J],2009,l5(15):51.
[2] 廖丹,王海龙.不典型症状急性心梗46例诊断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J],2007,7(16):3871~3872.
[3] 朱从飞.以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12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8):3476.
[4] 李建德,徐晓波.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8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09,7(9):60.
[5] 陈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护理.中国医学创新[J],2009,6(2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