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具体表现为择业观念功利化、诚信意识淡薄化、责任意识缺位化、竞争态度扭曲化。这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应加强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道德水平。
关 键 词 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
作者简介 陆若然,北京邮电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处,辅导员,讲师
自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在校大学生人数也呈井喷式增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1]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的不断攀升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有可能引发系列问题,其中,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道德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状况。近年来,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表现折射出了较为严重的道德缺失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一些表现:
一是择业观念功利化。现代社会对用人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四年中,很多大学生都非常重视培养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争取学有所长,为将来面对就业挑战奠定坚实基础。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入学伊始便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把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作为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甚至把找到高收入、高待遇的工作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奋斗,也不关心能否学有所用、服务社会,更不在乎职业发展前景和人生长远规划。在这些大学生的眼中,“职业含金量”往往成为职业吸引力的全部,择业观念极为功利化。
二是诚信意识淡薄化。在就业过程中,有些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诚信意识,且法律观念淡薄。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去迎合用人单位的条件或标准,夸大个人表现,千方百计地包装自己。例如在制作应聘材料时弄虚作假,通过伪造证书、涂改成绩、虚报职务等手段装饰自己的简历,以此来增加求职的砝码和成功率。有些大学生对待签约行为极其不负责任,随意或恶意毁约,完全不考虑母校的声誉和给用人单位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应有的诚信和法律意识。这种现象极大地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并且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不利于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是责任意识缺位化。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责任意识严重缺乏,有些大学生很少考虑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融合,将就业目标紧紧锁定在发达城市,完全不考虑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大展宏图。他们追求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忽视社会的整体利益,有的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2]这种就业倾向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超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极其困难,门槛非正常化抬高;另一方面,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基层单位严重缺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是竞争态度扭曲化。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挑战,有些大学生在高压之下心态失衡,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就业机会。在竞争中合作、提高是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体现,也是用人单位着重考察的环节。有的大学生因为无法调整好竞争心态,在实际求职中屡屡遭遇挫折,从而引发了心理焦虑,自信心遭受打击,甚至是自暴自弃。有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思想,根本不愿主动参与竞争,一门心思等待学校、老师为其提供就业机会,或者完全依赖家长走“后门”、托关系找到理想的工作。北京邮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曾对学校心理咨询记录进行统计:每年全校心理咨询约2 000人次,其中涉及学生毕业问题的占15%~20%。此外,来访者大多是大三、大四学生,特别是面临毕业的学生。这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压力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道德缺失现象,既是校园中的一个问题,也是特定时期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根源。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背后的原因时,应该从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兼顾主客观因素。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方面,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冲击,传统的中华美德和道德观念遭受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存在于他们身上的诚信意识淡薄、急功近利、责任感缺失等行为表现,都能从社会大环境中找到现实的来源和案例。因此,社会道德缺失是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重要诱因之一。
其次是家庭小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家庭虽小,却是人一生成长过程的起点。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道德教师,其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在某种程度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孩子则是父母最好的一面镜子。此外,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会对子女的身心成长和道德品行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其道德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女的道德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就业道德缺失问题与家庭教育是高度相关的。 最后是学校道德教育无力的影响。学校整体教育环境和氛围是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自身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无不想方设法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往往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没有将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就业道德素质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3]此外,对于大学生就业道德,也很少提出明确的要求或制定相应的规范。道德教育本应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是在现实中,就业指导与道德教育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不能不说令人遗憾。
三、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策略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道德缺失,不仅对涉事大学生本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严重损害了用人单位的现实利益和积极性。同时这些行为也给其他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公平。尽管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绝大部分都是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直接引发的,学校的影响因素是间接的或者责任是有限的,并且学校也无力改变什么,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不仅是无能的,也是可悲的。笔者结合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案例,谈谈关于高校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加强诚信和法制教育,奠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坚实基础。人无信不立,高校应将大学生诚信教育摆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通过思想政治课堂、专家讲座、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对诚信的自我认同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存在,做到自尊自爱,树立起个人诚信意识。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荐信、推荐表、各种获奖证书等材料造假及签约过程中的违约现象。此外,针对大学生择业时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北京邮电大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专门添加了法律的内容,在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劳动合同法》有关知识的传递,这样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减少就业过程中的主观失误,也有利于毕业生在签约时更好地维护个人正当权益,创造良好公平的就业市场。
第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高校应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贯穿于就业教育始终,在系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道德水平。此外,还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指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定位,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北京邮电大学通过邀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以及成功校友来校举办讲座的方式,介绍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标准,反复强调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另外,学校还通过本校就业信息网站,利用专业心理测试和职业生涯测试系统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性特质,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制订合理、科学的求职计划。
第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的道德缺失问题与理想信念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团结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在职业选择中,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锻炼自己,扎根实践,脚踏实地。2010年以来,北京邮电大学相继向新疆阿克苏地区输送了4批共23名大学生开展支教服务。另外,还有10余名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这些举动不仅令人敬佩,而且为西部落后地区或农村基层增添了新鲜血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加强就业心理教育,提升大学生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在片面强调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等竞争理念时,教育工作者往往容易忽视引导大学生如何对待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导致在残酷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们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因此,我们应及时有效地疏导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波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公正、健康的竞争意识,鼓励阳光下的竞争,培养良好的竞争心态。在这方面,每年五月,北京邮电大学都会开展“心理健康节”活动,关注毕业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节”中,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聚焦需要心理帮助的大学生群体,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就业中的挫折,了解有效缓解压力的途径,养成健康和谐的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EB/OL].[2013-12-0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312/160544.html.
[2]鲁满新.刘彬.大学生就业中思想道德缺失及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123-124.
[3]王玉坤.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31-33.
责任编辑/刘 烨
关 键 词 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
作者简介 陆若然,北京邮电大学学生事务管理处,辅导员,讲师
自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在校大学生人数也呈井喷式增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1]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的不断攀升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有可能引发系列问题,其中,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道德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状况。近年来,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表现折射出了较为严重的道德缺失问题。具体来说,有如下一些表现:
一是择业观念功利化。现代社会对用人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四年中,很多大学生都非常重视培养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争取学有所长,为将来面对就业挑战奠定坚实基础。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入学伊始便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把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作为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甚至把找到高收入、高待遇的工作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奋斗,也不关心能否学有所用、服务社会,更不在乎职业发展前景和人生长远规划。在这些大学生的眼中,“职业含金量”往往成为职业吸引力的全部,择业观念极为功利化。
二是诚信意识淡薄化。在就业过程中,有些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诚信意识,且法律观念淡薄。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去迎合用人单位的条件或标准,夸大个人表现,千方百计地包装自己。例如在制作应聘材料时弄虚作假,通过伪造证书、涂改成绩、虚报职务等手段装饰自己的简历,以此来增加求职的砝码和成功率。有些大学生对待签约行为极其不负责任,随意或恶意毁约,完全不考虑母校的声誉和给用人单位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应有的诚信和法律意识。这种现象极大地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并且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不利于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是责任意识缺位化。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由于责任意识严重缺乏,有些大学生很少考虑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融合,将就业目标紧紧锁定在发达城市,完全不考虑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大展宏图。他们追求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忽视社会的整体利益,有的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2]这种就业倾向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超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极其困难,门槛非正常化抬高;另一方面,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基层单位严重缺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是竞争态度扭曲化。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挑战,有些大学生在高压之下心态失衡,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就业机会。在竞争中合作、提高是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体现,也是用人单位着重考察的环节。有的大学生因为无法调整好竞争心态,在实际求职中屡屡遭遇挫折,从而引发了心理焦虑,自信心遭受打击,甚至是自暴自弃。有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思想,根本不愿主动参与竞争,一门心思等待学校、老师为其提供就业机会,或者完全依赖家长走“后门”、托关系找到理想的工作。北京邮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曾对学校心理咨询记录进行统计:每年全校心理咨询约2 000人次,其中涉及学生毕业问题的占15%~20%。此外,来访者大多是大三、大四学生,特别是面临毕业的学生。这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就业压力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道德缺失现象,既是校园中的一个问题,也是特定时期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根源。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背后的原因时,应该从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兼顾主客观因素。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方面,我国在建设物质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冲击,传统的中华美德和道德观念遭受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存在于他们身上的诚信意识淡薄、急功近利、责任感缺失等行为表现,都能从社会大环境中找到现实的来源和案例。因此,社会道德缺失是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重要诱因之一。
其次是家庭小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家庭虽小,却是人一生成长过程的起点。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道德教师,其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在某种程度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孩子则是父母最好的一面镜子。此外,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会对子女的身心成长和道德品行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其道德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女的道德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就业道德缺失问题与家庭教育是高度相关的。 最后是学校道德教育无力的影响。学校整体教育环境和氛围是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自身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无不想方设法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往往更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没有将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就业道德素质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3]此外,对于大学生就业道德,也很少提出明确的要求或制定相应的规范。道德教育本应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是在现实中,就业指导与道德教育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不能不说令人遗憾。
三、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的策略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道德缺失,不仅对涉事大学生本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严重损害了用人单位的现实利益和积极性。同时这些行为也给其他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公平。尽管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绝大部分都是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直接引发的,学校的影响因素是间接的或者责任是有限的,并且学校也无力改变什么,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不仅是无能的,也是可悲的。笔者结合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案例,谈谈关于高校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加强诚信和法制教育,奠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坚实基础。人无信不立,高校应将大学生诚信教育摆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通过思想政治课堂、专家讲座、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对诚信的自我认同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存在,做到自尊自爱,树立起个人诚信意识。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荐信、推荐表、各种获奖证书等材料造假及签约过程中的违约现象。此外,针对大学生择业时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北京邮电大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专门添加了法律的内容,在大学生就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劳动合同法》有关知识的传递,这样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减少就业过程中的主观失误,也有利于毕业生在签约时更好地维护个人正当权益,创造良好公平的就业市场。
第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高校应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贯穿于就业教育始终,在系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道德水平。此外,还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指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定位,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北京邮电大学通过邀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以及成功校友来校举办讲座的方式,介绍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标准,反复强调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另外,学校还通过本校就业信息网站,利用专业心理测试和职业生涯测试系统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性特质,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制订合理、科学的求职计划。
第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的道德缺失问题与理想信念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团结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在职业选择中,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锻炼自己,扎根实践,脚踏实地。2010年以来,北京邮电大学相继向新疆阿克苏地区输送了4批共23名大学生开展支教服务。另外,还有10余名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这些举动不仅令人敬佩,而且为西部落后地区或农村基层增添了新鲜血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第四,加强就业心理教育,提升大学生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在片面强调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等竞争理念时,教育工作者往往容易忽视引导大学生如何对待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导致在残酷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们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因此,我们应及时有效地疏导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波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公正、健康的竞争意识,鼓励阳光下的竞争,培养良好的竞争心态。在这方面,每年五月,北京邮电大学都会开展“心理健康节”活动,关注毕业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节”中,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聚焦需要心理帮助的大学生群体,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就业中的挫折,了解有效缓解压力的途径,养成健康和谐的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EB/OL].[2013-12-0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312/160544.html.
[2]鲁满新.刘彬.大学生就业中思想道德缺失及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123-124.
[3]王玉坤.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31-33.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