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皮厚,要想提高谈何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给了语文一个很好的界定。谚语说得好:“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这恐怕是学好语文最好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无论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也好,还是语文素养的积淀也好,光靠一个学期二、三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光靠一个学期五、六篇作文的训练数量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做到时时积累。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呢?
   第一,积累基础知识点
   高一新生在入学后,要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引导他们建立积累本。每天五个字音、五个字形、三个成语,每周一段精彩的作文片断。在积累这些基础知识的时候,还要倡导学生多翻阅字典,每个存在疑惑的知识点必须经过字典的核实方可誊写到积累本上,这样就使学生养成了勤翻字典的好习惯。十三个基础知识拒偏、拒冷,不支持查找那些生僻的、常年不用的,着重注意多音字、形似字、惯用成语多个义项的累积,督促他们在每天的早自习上反复背诵。
   第二,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我都对高三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甚至是成篇的摘抄;注意搜集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第三,背诵好的文章
   宋代的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从何而来呢?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舍如利刃辩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才高八斗的智慧;温文尔雅、谦和恭谨,文质彬彬的气质;从何而来呢?从背诵中来。背诵是一个人才能、智慧、品格养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在背诵方面下过大功夫,集学者、作家、翻译家于一身的钱钟书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发誓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不但背诵了大量的古代文学名著,而且精通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古印度语言。他的文章历史典故随处可见,精譬妙喻俯拾皆是;他的演讲气势恢宏,妙语连珠,机智幽默。著名小说家巴金,十二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杰出文艺评论家茅盾,小时候就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赞叹之余我们悟到了什么呢?没有文化的积淀,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语言修养,有文化内涵的人。
   第四,生活体验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学习”、“教学做合一”,这些都表明单有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家庭的、社会的生活。语文学习亦然。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备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
   正如余秋雨所说:“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如把它与积累有机结合,发于声,形于文,就会碰出灵感的火花,化作一道绚丽的彩霞。
其他文献
自新课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口号后,课堂小组讨论无疑成了新宠。的确,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兴趣、发展思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可一旦泛滥,或是讨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解决;或是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马上进入讨论;或是只有一两个学生在讲,其余盲从;或是问题指向不明,学生无从着手,只能瞎聊……“伪讨论”“伪巡视”现象使教学有效
期刊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作为一名教师,培养人才,提高自己至关重要,素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生命线 ”,它决定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成”与“败”,也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否在莘莘学子身上得以传承的关键。那么,语文教师的素养究竟有哪些内涵呢?我认为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指南。教师应
期刊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成绩,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收集,多积累,多记忆,博学而强记,才能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语文能力的达成。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语文,在平时积累中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学习走生活化之路,才能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点滴时间抄语文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作文就达不到一定的广度,更没有什么深度可言。对于
期刊
选择读卡夫卡的作品,最初是因为他的名头大,怀着好奇心,也有点想附庸风雅,但是永远是刚拿起又放下,后来硬着头皮去读,也经常是一头雾水,就像卡夫卡的作品《城堡》里描述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一样,始终走不进他负责测量的城堡,不同的是,阻碍K的是拥有了控制一切权利的政府机构,阻碍我们阅读的是心态,是阅历,是对西方文学发展过程,西方文学特点的不了解。   文学评论家解读卡夫卡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表述:情节支离破
期刊
一、文题展示   有时,你觉得祖辈的俭朴几近于吝啬;有时,你觉得父辈的认真几近于迂腐;有时,你觉得长辈的严整踏实简直就是刻板怪癖。你觉得年轻的自己又慷慨,又洒脱,又开通,又自在。可是,你渐渐长大,渐渐懂事,于是,你想要说:我终于理解……   请以《我终于理解_______》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选择恰当的词或短语将标题补充完整。   ②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期刊
我们常说“知识在于积累”,语文知识更是如此。重理轻文者说:语文靠的是基础,语文不用学。错!基础何来?不就是平常的积累吗?它就像岩浆在地下运行、积蓄,忽然爆发,喷出地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厚积薄发”。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积累。   一是背记,直接的背诵记忆主要以教材为依托,兼顾一定的课外连接。例如,多背些教材文章的好词好句好的语言片段或好的现代文,就能极大地扩大词汇量。把一些名言、警句、格言、
期刊
新课程改革启用必修和选修两种教材,使古诗词鉴赏的内容大大增加了,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选修课如果按照必修课的标准来精讲细练,时间和老师的精力都不允许,同时也不能体现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精神。“教是为了不教”,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以方法,放手让学生参与进来自主赏析,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具体
期刊
经过了几轮从高一到高三的循环教学,我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大部分教师在高一、高二很注重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致力于课堂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而一旦进入高三,一切回归“原始”,“满堂灌”“填鸭式”等一些传统教学方法重回课堂。因为很多老师认为,高三直面高考,老师要教的、学生需学的内容太多,不满堂灌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基于高三阶段目标明、内容多、任务重、压力大的特殊情况,高三的课堂更需要
期刊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要善于总结新课改的成功经验,做反思型教师。固步自封与盲目推进都是要不得的。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参与。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正确态度应是: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吸收新课程理念,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行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为:热情、理智、认同、进取。   一、接受各类学生,期望着学生有效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
期刊
曾漫不经心地走近郁达夫的作品中,但越读心里越是吃惊。曾为他“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感奋过,也曾为他坦诚、直白甚至被圣化的女性之爱感动过。今天,在与学生研读他作于1935年的散文《江南的冬景》时,却感觉到郁达夫的1935是一个对他来说最富激情与灵感的岁月,《江南的冬景》中五幅图景的艺术转换则更见他作为散文家的感性与奇妙。   郁达夫是一个奔走一生最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