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zy0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启用必修和选修两种教材,使古诗词鉴赏的内容大大增加了,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选修课如果按照必修课的标准来精讲细练,时间和老师的精力都不允许,同时也不能体现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精神。“教是为了不教”,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以方法,放手让学生参与进来自主赏析,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具体到一首诗歌,该从何处下手呢?笔者认为宜从三个方面去思考:1.这首诗选取得是什么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2.这首诗通过营造如此意境是为了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诗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
   第一个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程度,同时也考察了他们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描述能力;第二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回答了诗人写诗的目的问题;第三个问题考察的是高中阶段必须要掌握的表达技巧。
   一、意象和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意境。如杜甫的《登高》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一连选用了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共八组意象共同组合成一幅秋天肃杀悲凉的图景。在此,客观的自然景物和诗人的主观情感已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特定的意境。
   二、思想情感
   古诗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是由不同的题材反映的。常见的古诗题材有:1.送别题材,主要抒发离愁别恨,表达一种依依惜别之情。2.爱情题材,抒发一种绵绵思恋|之情,以及由此产生的离情别恨。3.山水田园题材,主要表现对宁静、闲适、恬淡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4.行旅题材,主要抒发一种羁旅天涯的孤独、漂泊之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5.咏史题材,抒发一种盛衰无常、物是人非之慨以及感时伤事、借古讽今的主题。6.咏物题材,大多是托物言志,有所寄寓。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方法,可分为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大致有:描写、议论、抒情。描写: 描写又分为实写和虚写。实写是写眼前之景,而虚写,一般是想象之中的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抒情:抒情是诗歌的一大特色,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词以直抒胸臆开始,极力渲染愁苦之情,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又以直抒胸臆结尾,抒发了作者更为浓郁的深愁。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代情。借景抒情:如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全诗抒写诗人因滞留异乡而思念故乡的亲人,内心的感情是孤寂而悲愁的。末尾两句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将客观的景物赋予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出因思亲而愁苦满怀的情感。融情于景: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很显然,诗人已将离别时的伤感情绪融入到了眼前所见到的景物之中。以景代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将那份无着无落的离情,借助洒向江边树林的残月之光来抒发。
   (二)表现手法
   一般来说,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烘托、用典、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抑扬、对比等,再加上修辞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如《李凭箜篌引》中“。《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悲伤的心情。用典:古诗很讲究用典,用典既可使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如李商隐《锦瑟》连用四个典故造成一种迷离的意境。
   虚实:眼前之景为实景,想象之中的为虚景。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物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容量大大增强。如柳永《雨霖铃》上下两片分别写眼前离别时的场景和想象之中词人经过一夜飘零后来到异地他乡时的情景。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华与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每一种修辞都有它具体的作用,它们都属于表现手法的范畴。
其他文献
高考“文言文翻译”综合性强,难度大,从高考评卷和平时测试的情况来看,考生失分比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考生只注意翻译文句大意,而忽略试题的“采分点”(阅卷的得分点)。而试题的“采分点”又是阅卷老师特别看重和注意的地方,这样,文言翻译的得分自然而然就低了。知道了症结所在,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落实和突破“采分点”   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湖南高考试题,结合实例与同学们谈谈突破“采分点”的方法:   一、
期刊
诗歌鉴赏的分值在高考中为8分,这个题型对于学生来讲却相当具有难度。其实,要想稳拿六、七分,还是有一定的方法与技巧的。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高三教学的经验我总结了下面的两种方法:    一、借助诗歌法    1.关注题目    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如陆游的《书愤》,从标题上就可推知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再
期刊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所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技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是以一种居高临下评判者的身份,很少讲究策略与艺术,极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或者是把提问作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没有深度,表面看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是在随大流,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提问是一门艺术,不讲场合、不讲梯度、不管对象而随意提问,肯定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下面根据本人多年
期刊
庄子:且夫水之积而不厚,则其负大翼而无力。   阿巴斯·阿卡德: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   如何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通过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我有如下做法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提高教师的阅读鉴赏水平   推荐读物,让学生有书可读,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深刻解读。对于学生来说,读什么样的书非常重要,教
期刊
自新课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口号后,课堂小组讨论无疑成了新宠。的确,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兴趣、发展思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可一旦泛滥,或是讨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解决;或是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马上进入讨论;或是只有一两个学生在讲,其余盲从;或是问题指向不明,学生无从着手,只能瞎聊……“伪讨论”“伪巡视”现象使教学有效
期刊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作为一名教师,培养人才,提高自己至关重要,素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生命线 ”,它决定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成”与“败”,也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否在莘莘学子身上得以传承的关键。那么,语文教师的素养究竟有哪些内涵呢?我认为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指南。教师应
期刊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成绩,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收集,多积累,多记忆,博学而强记,才能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语文能力的达成。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语文,在平时积累中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学习走生活化之路,才能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点滴时间抄语文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作文就达不到一定的广度,更没有什么深度可言。对于
期刊
选择读卡夫卡的作品,最初是因为他的名头大,怀着好奇心,也有点想附庸风雅,但是永远是刚拿起又放下,后来硬着头皮去读,也经常是一头雾水,就像卡夫卡的作品《城堡》里描述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一样,始终走不进他负责测量的城堡,不同的是,阻碍K的是拥有了控制一切权利的政府机构,阻碍我们阅读的是心态,是阅历,是对西方文学发展过程,西方文学特点的不了解。   文学评论家解读卡夫卡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表述:情节支离破
期刊
一、文题展示   有时,你觉得祖辈的俭朴几近于吝啬;有时,你觉得父辈的认真几近于迂腐;有时,你觉得长辈的严整踏实简直就是刻板怪癖。你觉得年轻的自己又慷慨,又洒脱,又开通,又自在。可是,你渐渐长大,渐渐懂事,于是,你想要说:我终于理解……   请以《我终于理解_______》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选择恰当的词或短语将标题补充完整。   ②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期刊
我们常说“知识在于积累”,语文知识更是如此。重理轻文者说:语文靠的是基础,语文不用学。错!基础何来?不就是平常的积累吗?它就像岩浆在地下运行、积蓄,忽然爆发,喷出地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厚积薄发”。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积累。   一是背记,直接的背诵记忆主要以教材为依托,兼顾一定的课外连接。例如,多背些教材文章的好词好句好的语言片段或好的现代文,就能极大地扩大词汇量。把一些名言、警句、格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