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态,期望学生超越自己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17f117f11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要善于总结新课改的成功经验,做反思型教师。固步自封与盲目推进都是要不得的。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参与。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正确态度应是: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吸收新课程理念,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行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为:热情、理智、认同、进取。
   一、接受各类学生,期望着学生有效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强调教室里的同一性和规范性,极力把各具风采的学生塑造成“ 千人一面”,如生产流水线上产出的标准件一样,整齐划一。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读一样的书,做一样的作业,背诵同一首诗,使用着同一种思维,进行着同一模式的选拔。教师也会因情感因素对不同的学生在心理距离上有远近亲疏之分;我们已经习惯了对好学生循循善诱,对差学生不闻不问的行为。但对于新课改中的教师来说,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对每一位学生始终是平等、民主、宽容、关爱、信任、悦纳的态度。把他们每一位都看作是鲜活的、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生命个体,始终期望着他们将来成为各类有用人才。
   二、善于处理师生关系,期望与学生平等交流
   学生自由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来源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已习惯于命令与服从,传输与接受,对学生耳提面命,对自己以社会代言人以及长者身份自居。从而导致师生缺乏交流,缺乏理解,师生之间根本谈不上心理相融。新课程从人文关怀出发,倡导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认为人的尊严和权力是超越人的年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存在的。因而教师必须持一种平等的态度主动走近每一位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信息,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对于不同思考类型与学习方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宽容。要摒弃过去的威严、固执与“ 死要面子”,在对待学生情感方面,要让自己始终处于亲和、轻松、真挚、愉快的心态之下。
   三、勤于接受新知,期望学生超越自己
   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努力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对于教师同样适用。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另外知识爆炸和网络普及,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和各种大众媒体中找到自己学习所需的知识,甚至可以通过远程距离教学,接受优秀教师所给予的知识。这样一来,教师已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惟一源泉。其实,教师仅仅充当课堂上“ 知识输出者”的角色,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有可能会妨碍学生使用符合时代特点的先进方法掌握更多更好的知识,可能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视野。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缩短与时代的“ 距离”,超越自我;另一方面要真正把自己的心理调整为:放弃虚伪,还原本真,乐知乐学,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希望超越自己,并因之而幸福。
   四、恰当控制情绪,客观评价学生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建立“ 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有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并客观评价学生,才有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偏差,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注意每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以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能够并善于从自身找原因,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冷静、自制、倾听、耐心、安全的心理氛围。
   五、提升合作意识,摆脱“文人相轻”
   当今社会对现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成为本次课改中的一个闪光点。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巨大而艰苦的工程,仅靠教师的“ 独立”工作是难以完成的。教师劳动的特点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集体性,因此提升教师在工作中的合作意识刻不容缓。新课程中,还增加了综合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帮你解决问题,满足需要,更可以消除教师经常感受到的孤独感,使自己感受到教学工作的愉悦和幸福。因此新课改强调教师在合作的过程中要虚心、公正、求同存异,与人为善。
   六、拥有恒心意志,尝试成功失败
   一个人的恒心和意志是克服重重困难完成重大任务的前提保证。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面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长远计划和思想准备。任何急功近利,盲目前行的课改是必定要失败的。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怕摔跤而不愿学走路,不能临渊羡鱼,不去大胆实验。因此对待新课改,我们既要有恒心和意志,又要做好尝试失败的心理准备。面对险境,成功往往靠的是胆大心细;失败往往会使方寸大乱。成功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分享;失败时要换位思考,给予宽容。唯有此,课改才能得以继续推行。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不仅要有智慧、知识和力量,同时还应有健康的心态。在困难面前调整好心态,才能从茫然和失败中走向明朗和成功。
其他文献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所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技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是以一种居高临下评判者的身份,很少讲究策略与艺术,极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或者是把提问作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没有深度,表面看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是在随大流,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提问是一门艺术,不讲场合、不讲梯度、不管对象而随意提问,肯定达不到它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事与愿违。下面根据本人多年
期刊
庄子:且夫水之积而不厚,则其负大翼而无力。   阿巴斯·阿卡德: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   如何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通过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我有如下做法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提高教师的阅读鉴赏水平   推荐读物,让学生有书可读,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深刻解读。对于学生来说,读什么样的书非常重要,教
期刊
自新课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口号后,课堂小组讨论无疑成了新宠。的确,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兴趣、发展思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可一旦泛滥,或是讨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解决;或是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马上进入讨论;或是只有一两个学生在讲,其余盲从;或是问题指向不明,学生无从着手,只能瞎聊……“伪讨论”“伪巡视”现象使教学有效
期刊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作为一名教师,培养人才,提高自己至关重要,素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生命线 ”,它决定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成”与“败”,也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否在莘莘学子身上得以传承的关键。那么,语文教师的素养究竟有哪些内涵呢?我认为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指南。教师应
期刊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成绩,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收集,多积累,多记忆,博学而强记,才能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语文能力的达成。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语文,在平时积累中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学习走生活化之路,才能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点滴时间抄语文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作文就达不到一定的广度,更没有什么深度可言。对于
期刊
选择读卡夫卡的作品,最初是因为他的名头大,怀着好奇心,也有点想附庸风雅,但是永远是刚拿起又放下,后来硬着头皮去读,也经常是一头雾水,就像卡夫卡的作品《城堡》里描述的那个土地测量员K一样,始终走不进他负责测量的城堡,不同的是,阻碍K的是拥有了控制一切权利的政府机构,阻碍我们阅读的是心态,是阅历,是对西方文学发展过程,西方文学特点的不了解。   文学评论家解读卡夫卡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表述:情节支离破
期刊
一、文题展示   有时,你觉得祖辈的俭朴几近于吝啬;有时,你觉得父辈的认真几近于迂腐;有时,你觉得长辈的严整踏实简直就是刻板怪癖。你觉得年轻的自己又慷慨,又洒脱,又开通,又自在。可是,你渐渐长大,渐渐懂事,于是,你想要说:我终于理解……   请以《我终于理解_______》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选择恰当的词或短语将标题补充完整。   ②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期刊
我们常说“知识在于积累”,语文知识更是如此。重理轻文者说:语文靠的是基础,语文不用学。错!基础何来?不就是平常的积累吗?它就像岩浆在地下运行、积蓄,忽然爆发,喷出地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厚积薄发”。我们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积累。   一是背记,直接的背诵记忆主要以教材为依托,兼顾一定的课外连接。例如,多背些教材文章的好词好句好的语言片段或好的现代文,就能极大地扩大词汇量。把一些名言、警句、格言、
期刊
新课程改革启用必修和选修两种教材,使古诗词鉴赏的内容大大增加了,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选修课如果按照必修课的标准来精讲细练,时间和老师的精力都不允许,同时也不能体现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精神。“教是为了不教”,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以方法,放手让学生参与进来自主赏析,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具体
期刊
经过了几轮从高一到高三的循环教学,我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大部分教师在高一、高二很注重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致力于课堂改革,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而一旦进入高三,一切回归“原始”,“满堂灌”“填鸭式”等一些传统教学方法重回课堂。因为很多老师认为,高三直面高考,老师要教的、学生需学的内容太多,不满堂灌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基于高三阶段目标明、内容多、任务重、压力大的特殊情况,高三的课堂更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