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振兴 人才强国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shiyij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再次成为重要话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各行业、各地区都在为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忙碌、兴奋。在职业教育领域,如何更快更好地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动力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对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都先后举行了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有关的大型论坛。
  
  2010年10月22日至23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次举办的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人才优先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出席人才发展理论创新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做了题为《加快人才优先发展 努力建设人才强国》的主旨报告。中央国家机关、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代表570余人出席了论坛。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再次成为本次论坛的重要话题之一,论坛还专门设置了一个“高技能人才分论坛”,组织众多政府官员和职业教育系统专家学者围绕“技能振兴,人才强国”的专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做好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献策献计。
  
  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
  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问题。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
  当前我们要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实施人才结构优先调整;要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府人才调控职能;要坚持“以用为本”的方针,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为人才创业、贡献才智提供切实的保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吴道槐:
  截至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630万人,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增长了约40%。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以及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均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为实现“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以落实《纲要》为核心,制定高技能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二是以提升培养能力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三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四是以完善制度和落实政策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五是以强化技术支持为重点,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
  高技能人才成长有八条基本规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前提;企业和行业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化的评价体系是高技能人才辈出的重要保证;岗位成才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技能人才成长遵循“梯次结构”规律;信息化深刻地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开发。
  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毕结礼: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学透《纲要》方针,研究建设规律;其次要提升技能人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的有效性;还必须重视和发挥企业行业的基础性作用。
  成都市技师学院书记吴幼章: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四条经验与体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保障;多种途径优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以校企合作为主,探索校政、校际合作是实现多方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途径;敢于承办赛事,勇于参与赛事是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方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副主任何绪军:
  从职业培训的角度提三条政策建议:一要加强教学研究,二要强化师资培训,三要加强对部颁教学计划、大纲执行情况和国家级教材使用情况的指导力度,纠正学时“缩水”现象,强化地方管理责任,引导学校、培训机构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他文献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工学校都将就业指导摆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情况,以求深入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笔者针对荆门市几所技校几个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行了无记名式的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有1000名,其结果见表1。  一、心理适应能力  1.对就业的认识  调查表明,大多数技校毕业生能够以比较平和的心态来认识就业形势。一方面他们能看到自己
期刊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薄弱,因此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呢?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谈一点看法。  一、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在学习《机械制图》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平面的问题,空间概念相
期刊
本文浅谈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一、课程建设背景  从中学进入大学,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在经历了刚进大学的喜悦和兴奋之后,往往会进入迷惘和自我迷失的阶段。同中学相比,大学是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走进了“象牙塔”,没有压力,没有动力,更不了解外界的社会竞争。在这个重要转折点上,如何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度过自我迷失阶段,不仅是对高校新生指导与教育工作的考验,更直接
期刊
本文针对当前职业高中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弱点,就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谈些自己的经验教训。  一、对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认识误区  第一,认为职业高中物理是无关紧要的学科;认为职业高中物理教学无高考任务,可以不必那么认真。这些模糊的认识,首先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职业高中设置物理课程,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等相
期刊
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电类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大。新电子元件、新型电路模块不断涌现。技工院校老三样,“车、钳、电”的传统实习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电子工业发展的培训需要。学校相应配套实习设备和材料的资金消耗成了学校实习教学的一大困难。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已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把仿真技术引入到技工院校实习教学中,使实习更加安全,实习消耗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培
期刊
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给沟通下的正式定义是:沟通指一位组织成员向另一成员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意义上的传递。如果信息和想法没被传递到,这就意味沟通没发生。其次,沟通还需要被理解。如我们在交流时,信息及想法被误解或丢失,这同样意味沟通没发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沟通是接收者的行为。
期刊
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相当一部分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迷迷糊湖、得过且过、松松垮垮、毫无上进心。造成这些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教育心理方面着手,对此进行分析。  一、财会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探析  1.学习动机不明确  在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
期刊
本文浅谈基于南通家纺产业发展的本地职校纺织服装专业建设。  一、南通家纺产业的特点及用工的需求  拥有“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江苏,江苏家纺看南通”之说的南通家纺产业,依托位于海门市的三星叠石桥市场和通州区境内的川港志浩市场,历经百年的发展壮大,从起初的农工贸产品集散地逐渐发展成为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6+1”的集群发展模式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
期刊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要求现代化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全新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的体魄;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围绕这一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革新的亮点。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课外体育形同虚设,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短缺,体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所下降等等
期刊
数控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2001年,数控加工技术人才被国家列为技能紧缺型人才。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笔者所在学校根据指导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2007年开始启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的学科体系,构建“课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实现了教、学、做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