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工作是一门教育艺术。我们在教学中能恰当的应用激励性语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当的激励方法,才可能起到促进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谈谈激励的作用。
一、激励学习优生,超越自我
激励的方式有两种: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包括表扬、嘉奖、鼓励等。内在激励包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责任感、荣誉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外在的激励方式,虽然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嘉奖而不择手段,如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获得好成绩,获得表扬和嘉奖而作弊。内在激励方式激励过程虽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作用持久。
学习优生,一般来说,智商高,即使不怎么刻苦学习,在班上也会名列前茅。于是,一些优生往往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他们仅以将来能考上大学为目标。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国家仅仅是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绝不会多像钱学森、华罗庚那样的人才。要让优生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教师就应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目标,真正做到志存高远、超越自我。
对待学习优生,我們要多用内在激励的方法,激励优生超越自我。首先尽可能的让优生在各个方面参与实践,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才能。如季羡林先生在《忆恩师董秋芳先生》一文中写道“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的白话作文(一篇记叙回家奔丧的作文)竟受到秋芳先生(高中语文老师)的激励,说我是全班甚至全校之冠。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受到赞赏,这本是不虞之誉,我却感到了喜悦和兴奋,这样就埋下了我终身写作的种子,我一直不敢以作家自居,然而写作竟成为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有真实感触,必写为文章,不仅是自己的怡悦,以持赠别人,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归功于董先生。”这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老人,在回望人生历程时,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和老师那句“全班甚至全校之冠”的作文评语,激励了季羡林先生波澜壮阔的学术与写作人生。一句作文评语成就了一位大家!作为老师,要善于欣赏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哪怕是较小的收获和点滴的进步,也不要吝惜溢美之词。
其次激励优生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老师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难题去磨砺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战胜自己的抗争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中超越自我的时候,老师锦上添花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激励学生下一次还有足够的勇气超越自我、不断奋进。
二、激励中等生,挖掘潜力
我们常用外在激励的方式对于中等生实施激励,如表扬、鼓励。中等生在各班中人数比例大,学习成绩相对稳定,大都聪明,但安于现状,不想冒尖,也不甘落后,老师要抓住中等生积极的因素,及时的表扬、鼓励,因势利导,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内在潜力。
有人做过实验,让智商相同的对象分成两组,一组不断的得到鼓励,另一组从未被鼓励,结果得到鼓励的一组进步更快。从人类普遍的心理上讲,人人都渴望得到特别关注、支持,从而获得一次次进步。
激励是产生兴趣的诱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需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究他、认识他。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取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高明的教师总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
笔者曾做过一次实验。我班有位中等生聪明、活泼、能干且有号召力,但懒散、贪耍、成绩一般。我对该生作了全面了解,根据该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激励他只要实现了学习目标,我就推荐他当班长。果然该生不负的重望,当上了班长,成绩优秀,协助班主任把该班管理得有声有色。
不仅如此,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潜能的差异,采取灵活的表扬方式,发展学生特长,使他们都成为优秀学生。
三、激励后进生,建树信心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习后进生,也有长处。由于光环效益的影响,他们的长处往往被掩盖了。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活他们的火花。
我班有位学生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也差。有一次,我分析检测题时,发现他把一道有难度的题做正确了。我抓住这一“闪光点”,及时夸奖、激励,“你真聪明,要是你能把聪明用到学习上,学习成绩一定不错。”过后,我又找他多次谈心,肯定了他这次考试取得的好成绩,同时用较婉转的口气指出了他平时的不足之处。我鼓励他下决心改正不良的习惯,表达了老师看好他的期待。此后,这位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纪律好了,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位学生的变化使我感悟很深。在教学中教师用慧眼去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抓住这些“闪光点”,对后进生进行积极的评价、鼓励,把捕捉“闪光点”作为转变后进生的良好契机。
一位德国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一次又一次反思: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看孩子的缺点,要挖掘孩子的优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请我们不要吝惜,特别不要吝惜我们的鼓励、赞赏,也许就一句:“你很棒,孩子,你了不起!”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因为教育就是激励,就是肯定,就是帮助学生成功。
一、激励学习优生,超越自我
激励的方式有两种: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外在激励包括表扬、嘉奖、鼓励等。内在激励包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责任感、荣誉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外在的激励方式,虽然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嘉奖而不择手段,如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获得好成绩,获得表扬和嘉奖而作弊。内在激励方式激励过程虽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作用持久。
学习优生,一般来说,智商高,即使不怎么刻苦学习,在班上也会名列前茅。于是,一些优生往往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他们仅以将来能考上大学为目标。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国家仅仅是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绝不会多像钱学森、华罗庚那样的人才。要让优生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教师就应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目标,真正做到志存高远、超越自我。
对待学习优生,我們要多用内在激励的方法,激励优生超越自我。首先尽可能的让优生在各个方面参与实践,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才能。如季羡林先生在《忆恩师董秋芳先生》一文中写道“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的白话作文(一篇记叙回家奔丧的作文)竟受到秋芳先生(高中语文老师)的激励,说我是全班甚至全校之冠。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受到赞赏,这本是不虞之誉,我却感到了喜悦和兴奋,这样就埋下了我终身写作的种子,我一直不敢以作家自居,然而写作竟成为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有真实感触,必写为文章,不仅是自己的怡悦,以持赠别人,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归功于董先生。”这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老人,在回望人生历程时,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和老师那句“全班甚至全校之冠”的作文评语,激励了季羡林先生波澜壮阔的学术与写作人生。一句作文评语成就了一位大家!作为老师,要善于欣赏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哪怕是较小的收获和点滴的进步,也不要吝惜溢美之词。
其次激励优生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老师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难题去磨砺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战胜自己的抗争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中超越自我的时候,老师锦上添花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激励学生下一次还有足够的勇气超越自我、不断奋进。
二、激励中等生,挖掘潜力
我们常用外在激励的方式对于中等生实施激励,如表扬、鼓励。中等生在各班中人数比例大,学习成绩相对稳定,大都聪明,但安于现状,不想冒尖,也不甘落后,老师要抓住中等生积极的因素,及时的表扬、鼓励,因势利导,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内在潜力。
有人做过实验,让智商相同的对象分成两组,一组不断的得到鼓励,另一组从未被鼓励,结果得到鼓励的一组进步更快。从人类普遍的心理上讲,人人都渴望得到特别关注、支持,从而获得一次次进步。
激励是产生兴趣的诱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需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究他、认识他。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取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高明的教师总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
笔者曾做过一次实验。我班有位中等生聪明、活泼、能干且有号召力,但懒散、贪耍、成绩一般。我对该生作了全面了解,根据该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激励他只要实现了学习目标,我就推荐他当班长。果然该生不负的重望,当上了班长,成绩优秀,协助班主任把该班管理得有声有色。
不仅如此,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潜能的差异,采取灵活的表扬方式,发展学生特长,使他们都成为优秀学生。
三、激励后进生,建树信心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习后进生,也有长处。由于光环效益的影响,他们的长处往往被掩盖了。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活他们的火花。
我班有位学生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也差。有一次,我分析检测题时,发现他把一道有难度的题做正确了。我抓住这一“闪光点”,及时夸奖、激励,“你真聪明,要是你能把聪明用到学习上,学习成绩一定不错。”过后,我又找他多次谈心,肯定了他这次考试取得的好成绩,同时用较婉转的口气指出了他平时的不足之处。我鼓励他下决心改正不良的习惯,表达了老师看好他的期待。此后,这位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纪律好了,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位学生的变化使我感悟很深。在教学中教师用慧眼去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抓住这些“闪光点”,对后进生进行积极的评价、鼓励,把捕捉“闪光点”作为转变后进生的良好契机。
一位德国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一次又一次反思: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看孩子的缺点,要挖掘孩子的优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请我们不要吝惜,特别不要吝惜我们的鼓励、赞赏,也许就一句:“你很棒,孩子,你了不起!”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因为教育就是激励,就是肯定,就是帮助学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