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哲学“玉”中窥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石之美者”。虽然新石器时代大洋洲的毛利人与中美洲的玛雅人曾有过短暂的佩玉历史,但只有在中国,玉的发展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的整个进程,可谓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
  正在广州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名为“美丽的石头会说话——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专题展览,讲述了玉器蕴含的弥足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
  此次展览由广州博物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出两馆珍藏的200余件(套)史前至现代独具特色的玉器藏品。有别于通常玉器展览以玉器发展的时间脉络或器型为主线的策展思路,此次展览重点从玉器的“灵”、“德”、“华”、“耀”四方面来解读玉器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意义,及近万年来发展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等玉文化内涵,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我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玉器中所蕴含的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下文将从此次展览精品中甄选8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文物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 玉蕴之灵 |
  商周两汉时,人们将精美的玉石琢制成玉璧、玉琮、玉眼盖等器物,在祭祀活动中供奉玉器,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玉器,冀望以此祭天礼地或祈求死而不朽。这种“礼玉文化”的确立,对中华文明史的影响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明清两朝天坛、地坛大祀中,皇帝皆亲奉苍璧祭天、黄琮祭地。
  战国 涡纹玉璧
  重庆涪陵小田溪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此玉璧两面均阴刻涡纹。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国先王陵墓多在枳”,“枳”即今之重庆涪陵。战国时期,重庆地区是巴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小田溪墓群出土的以玉璧为代表的玉礼器,为研究巴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商代,玉璧作为祭天礼器曾在殷墟的大型祭坛中被发现。而到了汉代,皇室贵族棺椁表面也常覆盖众多圆形玉璧,古人把棺椁表面的青绿色玉璧称为玄璧,他们认为玉璧不仅能保证死者的尸身不朽,同时还能使死者的灵魂升天。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主棺之内出土了多件玉璧,其中南越王玉衣上方放置有10件玉璧,玉衣下方放置有5件玉璧,玉衣内贴身有14件玉璧,可谓葬玉之典型。
  西汉 白玉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玉蝉呈薄片状,以简练的阴刻线勾勒出蝉的头、躯干及羽翼,腹部还刻有五道横线皮纹,具有典型的“汉八刀”风格。两汉时期,崇尚玉器的汉代先人,在道家“长生不死”思想的影响下,上层贵族流行厚葬之风。王公贵族在入殓时,不仅使用大量的玉璧,希望死后灵魂可以穿过玉璧上象征“太一”的中孔进入永恒的天界,同时还口含玉蝉,祈求死而复生,玉蝉的大小正好可以覆盖在死者的舌面上。在古人的世界里,蝉虫以雨露為生,天性高洁,可脱壳再生,这正暗合了古人祈求死后复生的愿望。
  战国 龙首玉觹
  重庆涪陵小田溪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玉觹上端为龙首,圆眼,嘴部透雕成孔,龙身饰鱼鳞纹,其后连接一鸟形头部,勾喙,圆眼出梢,觽身及下端为素面。玉觿,其创形可能源于兽牙。史前先民有佩戴兽牙的习俗,后以玉仿之,遂有玉觿之形。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玉觹是王公贵族佩戴的组玉佩中重要的悬饰之一,除用于佩戴装饰功能外,古人还以它作解系绳结的工具。因此尽管各代玉觿造型变化繁复,却总不离上端粗大、下端尖锐的基本特征。同时,佩带玉觿被认为具有解决困难的能力,是一个人聪慧的表现。
  | 玉蕴之德 |
  春秋战国以后,在儒家德治学说的影响下,人们更是将玉器高度人格化、道德化,玉器被赋予了高尚的君子的品德,成为人格化的君子代表,古代君子佩玉之风由此大行。这些玉佩饰不仅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也是君子品行高洁的代表。
  | 玉蕴之华 |
  隋唐以降,中西文化的交流为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玉器逐渐褪去了神秘和神圣的光环。而后宋、辽、金、元百余年间的多民族文化碰撞,更出现了以“春水”、“秋山”玉及仿古玉为代表的以花鸟、人物、古青铜器等为主题,表现世俗趣味的玉器作品。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大盛及帝王品味的影响,玉器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 羊脂白玉“子冈”款螭纹簪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器呈圆柱状,上大下小,顶端为半球形帽,其上雕一小螭,器身浅浮雕螭纹缠绕,落“子冈”款。明代苏州著名玉雕大师陆子冈善雕水仙簪,以及螭虎、乳丁等仿古纹饰的文房用器和陈设用器,其玉雕技艺享称“吴中绝技”,为当时达官贵人所追崇。
  唐代 浮雕人物纹玉带板
  广州博物馆藏
  玉带板呈正方形,上浮雕一着胡服人物,席地而坐,高目深鼻,长发卷曲,紧衣窄袖,身饰细阴线,手中持萧作乐,具有明显波斯人风格,因此又称为“胡人玉带板”。
  在腰带上镶嵌装饰性玉块本是中西亚地区习俗,南北朝晚期传入中土后,成为唐朝官服的要件,上层贵族、士大夫流行在腰带上装饰玉带板,官服中玉带等级最高,其次为金带。玉带是有身份等级象征的用玉。
  清 玉雕“人物山水图”山子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此山子呈卵石形,顶部与台面雕琢成山崖,左侧雕出远山近景的层次,构图聚焦于山路上手持灵芝的寿老及侍者,二人被具有长寿之意的松树环绕。宋代以来,山水图案频频入画,至18世纪,此类题材被运用于玉器雕刻之上,这种玉器作品也可称作画意玉器。
  | 玉蕴之耀 |
  明清时期,除了传统的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品种外,以辉玉翡翠及玛瑙、水晶、琥珀、琉璃等似玉材质为代表的玉石制品在皇室的主导下也广为流行。时至今日,这些华丽、工巧的玉石制品仍为大众所爱。
  南北朝 琉璃耳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耳珰通体蓝色透明状,两端大,中间小,呈腰鼓形,两端中心有细孔贯通。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玻璃制品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五光十色的琉璃制品备受当时人们喜爱,琉璃耳珰更是以其五彩斑斓的颜色风行于世。
  清 翡翠珊瑚苍龙教子纹带钩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带钩为红珊瑚雕琢而成,钩身透雕一只螭龙,钩首为龙首,套椭圆形嵌翡翠铜饰。自宋代开始,元、明、清各代浮雕螭纹玉带钩开始多见,甚至占据了明清带钩纹饰的主流地位,这种玉带钩钩首为龙首,钩腹上或浮雕或圆雕或透雕琢出螭龙形象,钩首的龙头与钩腹的螭相对而望,龙首大,螭体小,有“苍龙教子”、“望子成龙”之意。
其他文献
《诗经》中说“颜如渥丹”,即形容人的貌美如同抹了丹砂一样;古代的人们还喜欢在孩童两眉中间点颗朱砂痣,寓意开启智慧……朱砂色,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缘起  “朱砂”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红色颜料。它取自天然硫化汞的红色半透明矿石,又名“丹砂”、“辰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黄白》中提道:“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可见它是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  除此之外,朱砂也用
期刊
信息时代,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传统工艺能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且得到广泛运用?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该计划引发业界各方的强烈关注。其中明确提到的传统工艺要强化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等内容,更是被业界视为亮点与利好。  而从前段时间相关机构公布的调查数据来看,自2010年开始,我国文化
期刊
齐白石的绘画以写意花鸟为大宗,兼及水族、人物、山水、蔬果、草虫等各个门类。其中齐白石笔下的草虫尤具特色,涉及种类多达百种。  这些草虫既来自于他儿时的记忆,更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工笔草虫栩栩如生,形态的逼真无以复加,实不输于真实世界的草虫;写意草虫虽寥寥数笔,仍生动传神。最为可贵的是,他将大写意的花卉和工细的草虫完美结合,不仅将中国画工笔与写意两种表现形式发挥到极致,而且符合他对于中国画“妙
期刊
在中国传统婚礼上,红色是压倒一切的颜色。虽然红色有些霸气却并不突兀,能以其特有的凌厉气势照亮诗意的狂欢,同时,也照亮一段摇曳多姿的风花雪月。对于传统女子来说,在婚礼上艳冠群芳的标志正是这满堂春色中的一袭大红。  在农耕时代,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红色可以抵御人间的妖邪和煞气,在人们心目中,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太平安宁。将红色定义为“中国红”,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红色情结”,甚至可以说,红色是中国女子的
期刊
在上一期《中国收藏》杂志中,肖燕翼先生将上海博物馆、吉林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三卷元张渥绘《九歌图》互相对比进行考鉴,并提出了一些可以再作谈论的问题。仔细分析这三卷的书款时间、位置,钤印的内容、形式等均能发现不合常规之处,且画者与书写《九歌》文辞者在配合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些疑问确实让人对三作产生了怀疑。本期肖先生将进一步对三作提出疑问,结果将会怎样?由此又会引出哪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
期刊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長河中,有一样东西令全世界难忘,它就是瓷器。人们在欣赏美轮美奂的清代官窑瓷器时,不能不提到历史上最著名的督陶官——唐英。他在古代陶瓷史上的地位几乎无人可与其相伯仲,其主持烧造的近百万件、共57个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陶瓷的精品、珍品,在当时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制瓷业真正进入了“黄金时代”,而这些瓷器对后世而言也成为千古绝唱。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曾经挽起袖口和工匠一起冶陶的北方
期刊
唐英所富有的艺术才华,除了设计与创作瓷器以外,对文学、诗词、戏剧和书画方面均有造诣,只是为榷陶盛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与唐英一样出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高斌为《陶人心语》所写序言中说道:“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人。  | 诗 |  唐英生活中的一时一事都会成为他作诗的
期刊
画画儿对溥心畬来说,早期仅为闲情逸致聊以自娱,中晚期也不过就是换钱的手段,并未上升为道的层面。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在诗、书、画的文人道统里,画,是被他排在末位的。溥心畬在诗词书法上均下过功夫用过力气,惟独画画,是无心插柳的偶然所得。这个超脱的“旧王孙”,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中心打滚,却能做到片叶不沾身。  1912年夏,清帝溥仪下诏退位,17岁的溥心畬入清河大学读书习字,于西山戒台寺隐居,历经家国之变
期刊
清初瓷器取得令世界和后人瞩目的成就,固然与当时国家稳定,经济复苏的大背景有关,与皇帝自身重视和艺术品位密不可分,但是这些成就的背后,有一个人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他就是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督陶官——唐英。  | 从养心殿到御窑厂 |  唐英,字俊公,祖籍沈阳,早在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成为汉军包衣旗鼓人,通常是八旗皇亲贵族的家仆。康熙三十六年,16岁的唐英进入内务府养心殿工作,一直在康熙身边伺候,曾跟随康熙
期刊
刘琴 漆器艺术家  在多种多样的中国红当中我最爱朱砂,大约是做漆之人对朱砂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它鲜活、贵气、且沉稳,不似金银般夺目,又不像黑白灰般含蓄,是一种自然绚丽的美。可以比作热血,又可以比作娇滴滴的花,是一种张扬力,又是一种柔媚。它的美因时间、环境而定,亦动、亦静、亦刚、亦柔,包容性较强。  漆器当中大多数以朱砂色为主,因为其产量小、制作工艺复杂,所以在古代大多为王公贵族所用,所以有《抱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