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社会的人们明白自己在天地之间的角色,努力尽好自己的本分,并随时接受命运的考验。我想要表达的是他们了解生命意义,善解外在、反思自我,并感恩一切的生活态度。
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被誉为“中国摄影教父”,也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一书的华人摄影家之一。
说起阮义忠,只要稍微关心当代摄影的人就不陌生。前些年,大陆出版了他的《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 等书,流传甚广;此外,他在港台地区也出版过多本摄影著述,向大众普及西方摄影。
作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家,在阮义忠自己的摄影随笔集里,却很少看到这些西方摄影家对他产生影响的痕迹。阮义忠解释说:“我写过的书,已经说明了我受到西方摄影潮流以及这些大师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汲取的养分必须经过消化、 融合,再表达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你说很少看到我受影响的痕迹,让我觉得受到恭维。”
去年初,在广东美术馆里,南都记者第一次见到了 阮义忠。他给人的感觉非常随和,不像常见的摄影师那样,随身带着“长枪短炮”。从去年春节至今,阮义忠已经在《南方都市报》上先后开了“人与土地”“台北谣 言”两个专栏,“失落的优雅”正在刊载当中,至今总共刊出了一百七十多幅摄影作品和随笔。尽管兼顾着专栏写作和摄影创作,但如今他的工作重心,已更多地转向了慈善、宗教领域的拍摄中。
《人与土地》一书是《南方都市报》“人与土地”专栏的文章结集。书的封面是一群孩子在地平线上翻筋斗,画面的力量感让人震撼,许多读者都说,那简直就是一个“永恒的刹那”。阮义忠在文中写道:画家陈丹青十分喜欢这幅作品。有一次,他顶认真地问我“这张照片是上帝替你按的快门吧?”没错,回首来时路,我拍到的所有好照片,包括镜头前一切人、事、物给我的启发,都是老天给我的礼物啊!
每次行程都是冒险
中国财富:你从事摄影多年,统计过拍了多少照片吗?
阮义忠:拍照30多年,我从没正式算过拍了多少照片,我不会拍了一大堆再来挑选,而是选好对象,捕捉其最饱满、圆满的状态。拍过多少照片对我没太大意义,而是有多少画面已成为我的生活印记。我有一整面墙的底片和样片档案,保守估计应该有十几万张,但好作品大多呈现在我的十本摄影集中。
中国财富:你的摄影主要关注过什么题材?在众多的照片中,《人与土地》这一组作品的遴选标准是什么?
阮义忠:我的摄影题材以1999年台湾的百年浩劫“9·21地震”为分界:之前专注于这块土地上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捕捉逐渐消逝的传统价值;之后,我将镜头转向佛教慈济基金会重建灾区50所学校的记录,并开始观察慈济创办人证严法师的言行,将其慈悲与智慧的内涵与善举化为影像,同时我也和内人袁瑶瑶合作,她撰文我拍照,在《慈济月刊》的“随师行脚·摄影笔记”专栏已连载10年。此外,我们替资深慈济志愿工作者所做的传记也出版30多册了。这些工作都还在持续中。
“人与土地”毫无疑问是我的代表作。农业社会的人们明白自己在天地之间的角色,努力尽好自己的本分,并随时接受命运的考验。我想要表达的是他们了解生命意义,善解外在、反思自我,并感恩一切的生活态度。
中国财富::你多谈的是摄影对象对你的信任与合作,你在拍照时碰到的拒绝多吗?摄影者用什么样的态度,可以赢得被拍摄者的信任?
阮义忠:我虽善于在短时间内与陌生人做有效沟通,但也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如愿。在我拍照的前十年,台湾仍处于戒严时期,所有桥梁、海边、山地部落都是管制区,禁止拍照。我又专门去一些极少外地人会造访的所在,因此每次行程都是冒险。
我曾被南方澳鱼港的海防部队拘留、被北海岸的哨兵用枪指着胸口、在高雄大树乡的旅馆被警察叫醒盘问、在新竹北埔庙口午间打盹时被警察踢醒。还有小孩子向我丢石头,大喊:“匪谍在拍照!”那个年头,乡下到处有“反共抗俄、保密防谍”的标语。这些插曲我都视为正常,因为大环境就是如此,我能欣然接受并乐此不疲地继续探险。倒是有些善良老百姓起了猜疑,那就很难沟通了。
有一回在台东的纵谷山路徒步,于一处叫大农村的荒郊处取景,一位农夫骑着 摩托车由我的镜头前经过,半个小时后又追了上来,非要我把相机里的胶卷取出,否则就得和他去派出所找警察评理。我和他在竹林下足足站着沟通了一个多钟头,始终没结果。最后我几乎是训斥他了一顿,告诉他,下回遇到陌生人,应该先表达信任再行沟通,若是一开口就找人算账,要我相信你是好人也难。那农夫才不好意思地说:“那就请你到我家喝杯水解渴好了!”要被信任,不只是言语表达,整个人的态度和精神状态都是关键,以本真示人往往能突破人与人之间的藩篱。
期许自己永保一颗柔软的心
中国财富::为何把这本书分为“成长”、“劳动”、“信仰”、“归宿”四个主题?
阮义忠:《人与土地》每张照片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但总不能用“乡土情”、“农家乐”之类为题。之所以能够找到一条线索将它们串起来,有段因缘。当年陈映真先生的《人间杂志》创刊不久(约1986年初),登了一篇日本摄影家三留理男拍埃塞俄比亚饥荒的报道照片,并希望在台北为他办个摄影展。时间紧迫,三留无法在日本制作照片,便把底片寄给陈映真。陈映真打电话给我,我义不容辞地答应帮忙,关在暗房一整个礼拜。我边放照片边觉得,我拍的不比这位国际知名人士差!
放完最后一批照片,刚换的药水仍然新鲜,倒掉可惜,我便找出几张自己的底片放放看。当放大机将那位利稻原住民垂头望着田地的影像投射出来时,我再次深深地被感动了。这不正是人与土地的终极关系?人来自土地,又回到土地。人是怎么对待这块土地的?在上面付出了多少,收获了多少?有过多少希望与失望,几多喜悦与哀伤?踏在土地上的人们曾经多么自信,又多么自卑,多么狂妄,又多么卑微……
我立刻想到如何整理这组作品了,主题就用“人与土地”,作品内容叙述人在土地上的生、老、病、死,我就想到以“成长”、“劳动”、“信仰”、“归宿”来组织。整个想法在几分钟之内成型,但却花了我整整八个月去完成它。
中国财富: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
阮义忠:我从底片中挑选、放大、排比。照片太多,往往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为了能够浏览到更多影像,我将照片一一重新拷贝、压成一张有36格画面的样片。我甚至做了一个25:1的画廊模型,将所有照片翻拍成同样比例的大小,在模型上一一贴好,转过来转过去地看,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考虑,思考观众在展览场地各个 角度的感受和体会。
那真是个非常好的自我训练,让我往后能精准判断影像之间的关联与视觉连贯性。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编《摄影家》杂志时,许多国外大师都特别喜欢我对他们作品的诠释,觉得我真是太了解他们了!
人应该敬天爱地,尽好做人的本分
中国财富:从你的文字,总感觉到你对纯朴、美、人情温暖的感动。拍“人与土地”你是否产生过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贫富分化对你的触动?
阮义忠:天下事当然有不公不义的一面,人性当然有丑陋、邪恶的一面,更有被刻意掩盖而令人不察的真相等待被挖掘,可是我觉得自己不擅长做这类事,何况这一面在每天的报纸、杂志、电视已经被暴露得够多了,多到让很多人沮丧,让很多人对自己、他人以及整个环境与未来都失去信心。就我而言,无论是透过摄影或文字, 想做的就是肯定人性的善面,并把我从中得到的体会与养分跟更多人分享。虽然有人说我“滥情主义”,但我倒是期许自己要永远保有一颗柔软的心、一个单纯的脑袋、一双善解的眼睛,持续不断地去观察、体会、表达人间之美、人性之光。
中国财富:“人与土地”中有不少对和谐乡村的赞美与讴歌;对你来说,台湾的农村土地最大的危机有哪些,为什么?
阮义忠:台湾农村土地最大危机是没有整体规划地过度开发,水土保持不好。农地上到处有假农舍之名所盖的都市人度假别墅,许多地方栽种有害人体健康、不利水土保持的作物。但这也是现今地球大部分土地的共同现象。
中国财富::你认为人与土地之间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阮义忠:人与土地相互依存。台湾谚语说:“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人必须感恩大地万物给予我们的一切。简单说,人应该敬天爱地,尽好做人的本分,并把对人群与自然的关怀付诸行动,才能对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有所回馈。
中国财富::在“人与土地”之后,你也陆续发表了一组“台北谣言”的作品,是描述台北这座城市的生活的。能谈谈你对城市文明的想法吗?
阮义忠:说实在的,我现在也觉得二三十年前对台北的批判太片面了。不过,那正是大环境最糟的时候。现在台北已经演进成了宜居城市,我非常喜欢。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走过之后,便会更珍惜自己的所有。
我对农村与城市审美态度的差异在于它们一个是自然,一个是不自然;一个是和谐,一个是不和谐。以前的农村自然而和谐,但这十几年来也开始不对劲了。
现在的台湾,最恼人的问题就是选举过多,自由民主遭到滥用。无论在农村或都市,人们都因政客的煽动、操纵而产生对立。台湾很小,电子传播媒体却多到吓人,一 些频道从早到晚重复播放八卦,内容恶劣,明显影响人的素质、污染人的心灵。幸好还有一些有理想的媒体人及公益团体报道励志的、具教育性的真人真事以及人类 的无私互助。若没有这些清流媒体的平衡报道,真不知后代会怎么看我们这一代!
好摄影家首先要礼敬对象
中国财富:你觉得在摄影中,要拍出好作品,什么是最重要的?技术吗?
阮义忠:对我来说,摄影要尊重对象,风格与表达手法还是其次。摄影的内涵主要在于“观看之道”。摄影是一项要靠对象才能表达的媒介。有对象才有影像、有事件 摄影家方可见证,因此,摄影伦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对象”的根基上。一位摄影家无论有多么了不起,充其量只是百分之五十的创作者,另一半的功劳属于对象。成 为好摄影家,首要的条件就是礼敬对象,懂得谦卑;而摄影者最大的责任和挑战,正是仔细观看与发现对象的最佳特质,并将之有利地诠释出来。一位好摄影家不必 急着把自我观点强加在对象上,当领会到对象的精髓时,本身长年累积的人文素养,自然会跟着对象共鸣、共振而出。这正是摄影之可贵,也是摄影创作者所能获得 的最大喜悦!
技术当然重要,但它只是必备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透过它达到更高的境界。
中国财富:你是不是只拍黑白照片?
阮义忠:我这个人有从一而终的习惯,一开始拍照接触的就是黑白。过去我也曾因杂志需要而拍过彩色,可是只要是展览及出书,就仅用黑白,因为画面单纯,比较容易凸显象征意义。
中国财富:你排斥数码相机吗?
阮义忠:我不排斥数码相机,只是惋惜大多数人因采用数码而改变了拍摄态度。数码不必担心材料费,因此摄影师就猛拍以求保险。明明拍个两张就可以,却拍了两百张, 挑照片时眼花缭乱,愈选愈糟。无论是使用传统或数码相机,都必须遵守正确的态度:聚精会神地凝视,全力以赴地关注。用心按快门,而不是用手。以这样的态度 拍照,根本不必费神挑照片,最好的那些影像自然而然就会跳跃而出,像有生命一般地跟你眨眼。
摄影既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工作、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宗教了。
中国财富:你摄影总是一个人前往吗?你会享受这种旅途的感觉吗?
阮义忠:在年轻时,孤独的确是一种享受。在外独处时会有种无助感,促使我全心接纳所有迎面而来的人和事物。从某个角度来讲,孤独使人放空,装得下外物。现在一想到那些旅行经验,我整个人就会年轻起来。回忆若是不能带给自己快乐,那么,人生无疑是一场悲剧。我不能想象这种情形,也很庆幸自己经常想到快乐的事。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当然都会受伤,但生活是丰盛、喜悦时,伤口就会变得微不足道,甚至连疤痕也不见了。
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被誉为“中国摄影教父”,也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一书的华人摄影家之一。
说起阮义忠,只要稍微关心当代摄影的人就不陌生。前些年,大陆出版了他的《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 等书,流传甚广;此外,他在港台地区也出版过多本摄影著述,向大众普及西方摄影。
作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家,在阮义忠自己的摄影随笔集里,却很少看到这些西方摄影家对他产生影响的痕迹。阮义忠解释说:“我写过的书,已经说明了我受到西方摄影潮流以及这些大师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汲取的养分必须经过消化、 融合,再表达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你说很少看到我受影响的痕迹,让我觉得受到恭维。”
去年初,在广东美术馆里,南都记者第一次见到了 阮义忠。他给人的感觉非常随和,不像常见的摄影师那样,随身带着“长枪短炮”。从去年春节至今,阮义忠已经在《南方都市报》上先后开了“人与土地”“台北谣 言”两个专栏,“失落的优雅”正在刊载当中,至今总共刊出了一百七十多幅摄影作品和随笔。尽管兼顾着专栏写作和摄影创作,但如今他的工作重心,已更多地转向了慈善、宗教领域的拍摄中。
《人与土地》一书是《南方都市报》“人与土地”专栏的文章结集。书的封面是一群孩子在地平线上翻筋斗,画面的力量感让人震撼,许多读者都说,那简直就是一个“永恒的刹那”。阮义忠在文中写道:画家陈丹青十分喜欢这幅作品。有一次,他顶认真地问我“这张照片是上帝替你按的快门吧?”没错,回首来时路,我拍到的所有好照片,包括镜头前一切人、事、物给我的启发,都是老天给我的礼物啊!
每次行程都是冒险
中国财富:你从事摄影多年,统计过拍了多少照片吗?
阮义忠:拍照30多年,我从没正式算过拍了多少照片,我不会拍了一大堆再来挑选,而是选好对象,捕捉其最饱满、圆满的状态。拍过多少照片对我没太大意义,而是有多少画面已成为我的生活印记。我有一整面墙的底片和样片档案,保守估计应该有十几万张,但好作品大多呈现在我的十本摄影集中。
中国财富:你的摄影主要关注过什么题材?在众多的照片中,《人与土地》这一组作品的遴选标准是什么?
阮义忠:我的摄影题材以1999年台湾的百年浩劫“9·21地震”为分界:之前专注于这块土地上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捕捉逐渐消逝的传统价值;之后,我将镜头转向佛教慈济基金会重建灾区50所学校的记录,并开始观察慈济创办人证严法师的言行,将其慈悲与智慧的内涵与善举化为影像,同时我也和内人袁瑶瑶合作,她撰文我拍照,在《慈济月刊》的“随师行脚·摄影笔记”专栏已连载10年。此外,我们替资深慈济志愿工作者所做的传记也出版30多册了。这些工作都还在持续中。
“人与土地”毫无疑问是我的代表作。农业社会的人们明白自己在天地之间的角色,努力尽好自己的本分,并随时接受命运的考验。我想要表达的是他们了解生命意义,善解外在、反思自我,并感恩一切的生活态度。
中国财富::你多谈的是摄影对象对你的信任与合作,你在拍照时碰到的拒绝多吗?摄影者用什么样的态度,可以赢得被拍摄者的信任?
阮义忠:我虽善于在短时间内与陌生人做有效沟通,但也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如愿。在我拍照的前十年,台湾仍处于戒严时期,所有桥梁、海边、山地部落都是管制区,禁止拍照。我又专门去一些极少外地人会造访的所在,因此每次行程都是冒险。
我曾被南方澳鱼港的海防部队拘留、被北海岸的哨兵用枪指着胸口、在高雄大树乡的旅馆被警察叫醒盘问、在新竹北埔庙口午间打盹时被警察踢醒。还有小孩子向我丢石头,大喊:“匪谍在拍照!”那个年头,乡下到处有“反共抗俄、保密防谍”的标语。这些插曲我都视为正常,因为大环境就是如此,我能欣然接受并乐此不疲地继续探险。倒是有些善良老百姓起了猜疑,那就很难沟通了。
有一回在台东的纵谷山路徒步,于一处叫大农村的荒郊处取景,一位农夫骑着 摩托车由我的镜头前经过,半个小时后又追了上来,非要我把相机里的胶卷取出,否则就得和他去派出所找警察评理。我和他在竹林下足足站着沟通了一个多钟头,始终没结果。最后我几乎是训斥他了一顿,告诉他,下回遇到陌生人,应该先表达信任再行沟通,若是一开口就找人算账,要我相信你是好人也难。那农夫才不好意思地说:“那就请你到我家喝杯水解渴好了!”要被信任,不只是言语表达,整个人的态度和精神状态都是关键,以本真示人往往能突破人与人之间的藩篱。
期许自己永保一颗柔软的心
中国财富::为何把这本书分为“成长”、“劳动”、“信仰”、“归宿”四个主题?
阮义忠:《人与土地》每张照片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但总不能用“乡土情”、“农家乐”之类为题。之所以能够找到一条线索将它们串起来,有段因缘。当年陈映真先生的《人间杂志》创刊不久(约1986年初),登了一篇日本摄影家三留理男拍埃塞俄比亚饥荒的报道照片,并希望在台北为他办个摄影展。时间紧迫,三留无法在日本制作照片,便把底片寄给陈映真。陈映真打电话给我,我义不容辞地答应帮忙,关在暗房一整个礼拜。我边放照片边觉得,我拍的不比这位国际知名人士差!
放完最后一批照片,刚换的药水仍然新鲜,倒掉可惜,我便找出几张自己的底片放放看。当放大机将那位利稻原住民垂头望着田地的影像投射出来时,我再次深深地被感动了。这不正是人与土地的终极关系?人来自土地,又回到土地。人是怎么对待这块土地的?在上面付出了多少,收获了多少?有过多少希望与失望,几多喜悦与哀伤?踏在土地上的人们曾经多么自信,又多么自卑,多么狂妄,又多么卑微……
我立刻想到如何整理这组作品了,主题就用“人与土地”,作品内容叙述人在土地上的生、老、病、死,我就想到以“成长”、“劳动”、“信仰”、“归宿”来组织。整个想法在几分钟之内成型,但却花了我整整八个月去完成它。
中国财富: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
阮义忠:我从底片中挑选、放大、排比。照片太多,往往看到后面就忘了前面,为了能够浏览到更多影像,我将照片一一重新拷贝、压成一张有36格画面的样片。我甚至做了一个25:1的画廊模型,将所有照片翻拍成同样比例的大小,在模型上一一贴好,转过来转过去地看,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考虑,思考观众在展览场地各个 角度的感受和体会。
那真是个非常好的自我训练,让我往后能精准判断影像之间的关联与视觉连贯性。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编《摄影家》杂志时,许多国外大师都特别喜欢我对他们作品的诠释,觉得我真是太了解他们了!
人应该敬天爱地,尽好做人的本分
中国财富:从你的文字,总感觉到你对纯朴、美、人情温暖的感动。拍“人与土地”你是否产生过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贫富分化对你的触动?
阮义忠:天下事当然有不公不义的一面,人性当然有丑陋、邪恶的一面,更有被刻意掩盖而令人不察的真相等待被挖掘,可是我觉得自己不擅长做这类事,何况这一面在每天的报纸、杂志、电视已经被暴露得够多了,多到让很多人沮丧,让很多人对自己、他人以及整个环境与未来都失去信心。就我而言,无论是透过摄影或文字, 想做的就是肯定人性的善面,并把我从中得到的体会与养分跟更多人分享。虽然有人说我“滥情主义”,但我倒是期许自己要永远保有一颗柔软的心、一个单纯的脑袋、一双善解的眼睛,持续不断地去观察、体会、表达人间之美、人性之光。
中国财富:“人与土地”中有不少对和谐乡村的赞美与讴歌;对你来说,台湾的农村土地最大的危机有哪些,为什么?
阮义忠:台湾农村土地最大危机是没有整体规划地过度开发,水土保持不好。农地上到处有假农舍之名所盖的都市人度假别墅,许多地方栽种有害人体健康、不利水土保持的作物。但这也是现今地球大部分土地的共同现象。
中国财富::你认为人与土地之间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阮义忠:人与土地相互依存。台湾谚语说:“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人必须感恩大地万物给予我们的一切。简单说,人应该敬天爱地,尽好做人的本分,并把对人群与自然的关怀付诸行动,才能对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有所回馈。
中国财富::在“人与土地”之后,你也陆续发表了一组“台北谣言”的作品,是描述台北这座城市的生活的。能谈谈你对城市文明的想法吗?
阮义忠:说实在的,我现在也觉得二三十年前对台北的批判太片面了。不过,那正是大环境最糟的时候。现在台北已经演进成了宜居城市,我非常喜欢。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走过之后,便会更珍惜自己的所有。
我对农村与城市审美态度的差异在于它们一个是自然,一个是不自然;一个是和谐,一个是不和谐。以前的农村自然而和谐,但这十几年来也开始不对劲了。
现在的台湾,最恼人的问题就是选举过多,自由民主遭到滥用。无论在农村或都市,人们都因政客的煽动、操纵而产生对立。台湾很小,电子传播媒体却多到吓人,一 些频道从早到晚重复播放八卦,内容恶劣,明显影响人的素质、污染人的心灵。幸好还有一些有理想的媒体人及公益团体报道励志的、具教育性的真人真事以及人类 的无私互助。若没有这些清流媒体的平衡报道,真不知后代会怎么看我们这一代!
好摄影家首先要礼敬对象
中国财富:你觉得在摄影中,要拍出好作品,什么是最重要的?技术吗?
阮义忠:对我来说,摄影要尊重对象,风格与表达手法还是其次。摄影的内涵主要在于“观看之道”。摄影是一项要靠对象才能表达的媒介。有对象才有影像、有事件 摄影家方可见证,因此,摄影伦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对象”的根基上。一位摄影家无论有多么了不起,充其量只是百分之五十的创作者,另一半的功劳属于对象。成 为好摄影家,首要的条件就是礼敬对象,懂得谦卑;而摄影者最大的责任和挑战,正是仔细观看与发现对象的最佳特质,并将之有利地诠释出来。一位好摄影家不必 急着把自我观点强加在对象上,当领会到对象的精髓时,本身长年累积的人文素养,自然会跟着对象共鸣、共振而出。这正是摄影之可贵,也是摄影创作者所能获得 的最大喜悦!
技术当然重要,但它只是必备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透过它达到更高的境界。
中国财富:你是不是只拍黑白照片?
阮义忠:我这个人有从一而终的习惯,一开始拍照接触的就是黑白。过去我也曾因杂志需要而拍过彩色,可是只要是展览及出书,就仅用黑白,因为画面单纯,比较容易凸显象征意义。
中国财富:你排斥数码相机吗?
阮义忠:我不排斥数码相机,只是惋惜大多数人因采用数码而改变了拍摄态度。数码不必担心材料费,因此摄影师就猛拍以求保险。明明拍个两张就可以,却拍了两百张, 挑照片时眼花缭乱,愈选愈糟。无论是使用传统或数码相机,都必须遵守正确的态度:聚精会神地凝视,全力以赴地关注。用心按快门,而不是用手。以这样的态度 拍照,根本不必费神挑照片,最好的那些影像自然而然就会跳跃而出,像有生命一般地跟你眨眼。
摄影既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工作、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宗教了。
中国财富:你摄影总是一个人前往吗?你会享受这种旅途的感觉吗?
阮义忠:在年轻时,孤独的确是一种享受。在外独处时会有种无助感,促使我全心接纳所有迎面而来的人和事物。从某个角度来讲,孤独使人放空,装得下外物。现在一想到那些旅行经验,我整个人就会年轻起来。回忆若是不能带给自己快乐,那么,人生无疑是一场悲剧。我不能想象这种情形,也很庆幸自己经常想到快乐的事。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当然都会受伤,但生活是丰盛、喜悦时,伤口就会变得微不足道,甚至连疤痕也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