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体悟

来源 :语文课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tend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真正地与小说对话、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想法,充分展示个性,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本文从共鸣、质疑两方面分别写了阅读教学重视学生体验,实现移情体悟。
  【关键词】阅读;质疑;小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当学生面对外国小说,难以体味小说的主题、人物的情感和语言的韵味,感觉悟而无门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心理体验实现移情体悟,把“我”放在小说里,设身处地,分享和体验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生命,就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观念的震荡。
  一、共鳴凸显价值
  引导学生发生“移情”,就是让学生把“我”的情感移注到小说的语言文字中去,利用“我”的生命意识、成长的经验,对当下阅读情境进行解悟、领会和观照,从而感知小说人物的行为、境遇、个性、生活方式,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思想意蕴,达到“我”和小说一拍即和的呼应,凸显文本价值。
  《礼拜二午睡时刻》这部短篇小说是“显示一个优秀作家内敛的功夫”(余华语),它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习情感的处理之节制胜于放纵。如何理解母亲的思想、性格,一般教学设计都是从情节分析入手,我则从学生的心理、母亲的心理、故事的情节结合分析,让学生深入体验母亲坚强面对丧子之痛的心路历程,感受母爱的伟大,以及顽强有尊严的生存的意义。
  解读母亲的形象,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以母亲的心理为核心,体察人物内心世界,悟出了母亲之镇定,是缘自爱子之深沉,母爱之伟大,在感动之余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故事本真的力量,节制的力量。
  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能让学生感知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命运。如《丹柯》中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处于丹柯的境遇下你会怎么做?你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做丹柯呢?如《清兵卫与葫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何你是清兵卫,给你一次自我辩解的机会,你会怎么处理?等等。经过学生与文本近距离的情感体验的交流,学生对作品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和情感,就有了深切的体会,学生和作者就能产生心心相印的认同、情感的共鸣。
  二、质疑打破图式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的这句话,说明经典作品可作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感悟。对待同一部作品,由于读者的审美经验和阅读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意见。学生必须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破译小说的“密码”,打破固有的图式,再创造小说中的审美信息。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体会,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娜塔莎》教学时,结合话题“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时,我问学生属于娜塔莎“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学生都答“圆形人物”,我心目中也是这个答案,就肯定了他们的回答。这时,有个学生提问:话题中认为“圆形人物”的“性格较为复杂,往往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但是课文中娜塔莎的性格算不上“复杂”,也不“多义与多变”,就是一个冒失、冲动、可爱、坦率的姑娘啊!性格还是比较单一的,为什么她属于“圆形人物”呢?被他一问,我愣了一下,这时有些同学已经开始支持他的观点,我才意识到,把娜塔莎作为“圆形人物”,是因为娜塔莎在整部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表现而言的,在课文节选的《娜塔莎》里,娜塔莎的性格的确算不上“多义与多变”,于是我向学生说明了这个原因。
  在第二节课中,我向学生投影了《战争与和平》中最后部分描写娜塔莎的片段: “娜塔莎是一八一三年初春结婚的,……她的面部轮廓已定型了,神情娴静、温柔而开朗,她的脸上已没有先前那种赋予她特殊魅力的洋溢着热情的青春活力了。现在只能看到她的外貌和体态,完全看不到她的灵魂了。她只是一位强壮、美丽和多子女的母亲,难得看到她从前的热情的火焰。”学生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了娜塔莎性格中巨大的变化,真正认识到为什么她属于“圆形人物”,也就掌握了有关“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理论知识。
  在小说教学课堂中,学生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参考文献
  [1]曹文轩.《小说门》.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胡勤.《关于教学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和建议》.《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4期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对一个人的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为此2012年10月9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在此大背景本篇论文主要探讨幼儿园班级环境的有效创设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教育;奠基;环境;影响  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的背景及指南的一些原则内容  《3-6岁儿
期刊
【摘要】写作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永远是写作的“第一推动力。”改善作文教学的第一条策略是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条策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积累素材。第三条策略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内外有效结合,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真情实感;积累素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语文课文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资源也具有着更大的实时性和丰富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逐步在现代学校教育当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弥补了传统课堂教育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单调乏味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人文学科的主阵地,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了解生活人文社会科学,十分具有必要性。这也使得互联网资源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生的融合趋势。本文将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来分析网络环境
期刊
【摘要】教师从古至今都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看重。从当前的角度来看,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者,教书是为了让学生获取到应有的知识,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学业和工作,育人则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处世,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做人成功与否,所以学校不仅仅只看重教书,育人同样极为重要,随着法制建设工作的普及和推广,法制教育也不仅仅只针对社会人员,在学校中加强法制教育
期刊
从越州到齐州,曾巩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其实他也想做一些改变,来适应这个无奈的社会。到了齐州府,曾巩决定尽量远离官衙。初来乍到,认识他的人不多,曾巩尽可不顾官场斯文,既可阅山历水,舒缓身心;又能体察民情,广结新缘,倒也很是愜意。  初春的一天,曾巩带着小厮,来到临淄的乡间,远远地有琅琅的书声传来,这勾起了他的兴趣。齐州不愧是圣贤之乡,即便偏山僻水,也有庠序教育,真是令人欣慰。在曾巩的人生际遇之中
期刊
【摘要】学习兴趣是开启系统教学的一把密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把利剑。而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对于枯燥的政治学习来说显得异常重要。下面我来简要地谈一下如何进行初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政治兴趣;课程导入;联系生活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关键点,学生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主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中应用学案式教学方法可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时间也能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本文主要从学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优势展开探讨,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特征整理出学案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措施,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为学生营造出更有利于数学能力提升的课堂学习环境。  【关键词】学案式方法;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学案式教学模式开展的优势  传统教案教学方法中,注重对学生的“教”,课堂中学生处于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面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完整体系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有句话说“教育是人的终极事业”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室传授知识的时候,不仅要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做教育的基石,还要用严谨的教育态度和创新的教育模式来明确教育目标,使教育在这样的改革大背景下有好的成效并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全国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起到铺垫的关键过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一直备受关注的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地运用“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听说读写训练,做到在动中读、动中想、动中说、动中学,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激趣;多感官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是学习的起始阶段,若学校的教育能让学生爱上学習,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走向未来,那将是学校送给小
期刊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走进学生中的那一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就是37个春秋了。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他比七品芝麻官还小。其实,班主任这份职业是学校里最复杂,事情最多的工作。如: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等多方面事儿的各项工作,他涉及许多方方面面。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在管理中,工作中不断摸索、创新、实践,改革,寻找管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