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我们急需补上的功课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u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杭州参加一个会议,在回来的火车包厢里邂逅了一位杭州萧山的民营企业家。我们年龄相仿,而且包厢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很快就聊了起来。他听出来我是山东人,说他自己就是去孔子的故乡,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听国学课的。他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每次在那里三天时间,听一位博导讲国学。
  我很吃惊,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每个月坐火车从杭州去山东听国学课,而且是那种朝圣般的虔诚态度,这实在是不多的例子。他告诉我,他的企业是生产空调设备的,做得很成功,他已经是资产十几个亿的老板了。但是,这几年以来,他很困惑,企业做得越大,他越感觉自己人文功底的匮乏;甚至,他去日本,去西方考察的时候,发现那里的企业家运用我们的国学知识管理企业,得心应手,自己反而成了门外汉。尤其是日本,他每次去,都会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们对于我们的国学可以说都造诣很深,很多时候,在人家面前听他们给我们讲自己老祖宗的学问,实在是无地
  自容。
  对于我们这些中年人来说,国学知识的匮乏或许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我们读书的时候,课本上的国学内容份额是很少的——几篇古文、几首古诗而已。那么,现在我们孩子的教科书里国学的分量有多少呢?我拿出来孩子用的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发现有两篇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辨日》,然后就是放在最后的10首古诗词。国学共计占了12个页码,不到总页码174页的十分之一。我又看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发现国学所占的比重基本也是如此。
  我们看看日本的教科书吧。我从一位旅日学者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了这样的介绍:在日本的一本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中国国学的内容,有“中国的诗”“中国思想”“中国散文”“中国历史”四部分。中国的诗,在这本教科书中出现的有曹植一首、陶渊明一首、王翰一首、崔颢一首、王维两首、王之涣一首、王昌龄一首、李白四首、杜甫四首、柳宗元一首、白居易两首、杜牧一首、李商隐一首、王安石一首、苏轼两首、陆游一首,而且每首诗都是汉文书写,用日语注音,并且对词句有注解,诗的最后注明选本如《唐诗三百首》等。有的诗很长,如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是全诗。中国思想部分,分别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的选注。中国散文部分,有郦道元《三峡》、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柳宗元《钴鉧潭记》、欧阳修《张仆射》和蒲松龄《种梨》。此外,用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作为郦道元文章的参考,用干宝《搜神记》中《徐光》一篇作为《种梨》的参考。中国历史部分共有五篇,四篇来自《史记》,分别是有关陈胜、窦皇后、老子和田单的内容,一篇是来自陈寿《三国志》的《诸葛亮传》。全书正文是254页,而中国的国学部分,有整整100页,占全书的五分之二。
  在日本的语文教科书中,中国的国学部分竟然占了五分之二的分量,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占的份额还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位杭州的企业家朋友感叹国学功底不如日本人了,为什么自己在人家面前感到无地自容了,为什么每个月要坐上千公里的火车到孔子的故乡补习国学了。我们自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年轻人,在谈到国学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一脸的茫然和无知了。
其他文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
期刊
盖烈士徇名a,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b,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c,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d,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e,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f,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史通·内篇·直书》)  注释:  a徇名:为美好的名声而舍身。  b南、董:南指南史氏,董指董狐。南史氏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良史,他为
期刊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东坡全集》)  【品读】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贬黄州好几年。这期间,他带领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后来,朝廷又重新启用他,任职翰林学士。这首好读的小词,就是任职时期的作品。依词可见,他虽身居高位,然似很怀念黄州那四年开荒种地的躬耕生活。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期刊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两句激动人心的话。“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并非王勃首创,而是从马援的“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演化而来。  马援(前14—后49)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初年的开国功臣之一,《后汉书》卷二四有传。他少有大志,王莽代汉时,他做都邮(地方监察官),因同情重罪囚犯,纵之,自己也亡命他乡。遇赦后,
期刊
武王伐殷,得二丈夫。而问之曰:“殷之将亡,亦有妖乎?”其一人对曰:“有,殷国尝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  箕①。六月雨雪深尺余。”其一人曰:“是非国之大妖也。殷君喜以人餧虎b,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喜夺,喜诬。以信为欺,欺者为真;以忠为不忠,忠谏者死,阿谀者赏,以君子为下。急令暴取。好田猎,出入不时。喜治宫室,修台池,日夜无已。喜为酒池、肉林、糟丘,而牛饮者三千,饮人
期刊
凯风  凯风自南a,吹彼棘心b。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c。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d。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e,在浚之下f。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g,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经·邶风》)  注释:  a凯风:和风。这里比喻母爱。  b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比喻孩子。  c劬(qú)劳:劳苦。  d棘薪:酸枣树已经长大,可以当柴烧。这里比喻孩子已经
期刊
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276—323),晋武帝司马炎的侄子(其父司马伷为司马昭的同父异母弟),司马炎有二十六个儿子,不管如何排位,都轮不到司马睿当皇帝。司马光说他以“宗室疏属,遁居江表”,确实不假。西晋灭亡,由他继统晋朝江山,实乃风云际会的结果。311年,洛阳沦陷,两年后晋怀帝司马炽被杀,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即位,但是,长安并没有可以抵抗的兵力和可以留守的粮草。晋愍帝只能束手待毙,在江东的司马睿却在
期刊
当今,各种考试辅导班如火如荼,市场上的各类考试辅导书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可见考试经济之火爆。其实,考试经济自古有之,辅导班、辅导书之类的东西并不是现代专利。  隋代实行科举考试后,专门针对科考的辅导班也就应运而生,发展成书院、文社模式。书院至宋代大盛,有700余所,文社至明代为盛。书院和文社大多数是地方上的有钱人出资兴建,花费重金聘请已回乡或致仕的举人、进士,或者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讲师,对学生进行专门
期刊
说起“和”,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和谐、和睦,以及“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样的谚语格言。确实,在我国的思想中,“和”就是一个满载着喜庆、美好意义的词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对于“和”的概念更应该深入探寻、把握,这样才能使“和”的精神得到贯彻,把“和”的风气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的思想源流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古老的概念。在据说创作于商代中期的《尚书·说命
期刊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曾于建安十五年(210)、十九年、二十二年先后下过三道求贤令。在这三道令里,曹操提出了一个有名的观点——唯才是举,强调在用人问题上,关键看才能;只要才能卓越,即便德有不足,甚至“不仁不孝”,也要毫不犹豫地选拔任用。围绕“唯才是举”,求贤令共讲了三层意思:其一是说人无完人,若一直等着任用完美之人,那像齐桓公那样的君主就永远难以成就王霸之业;其二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未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