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懂得善于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对于思维导图并没有比较系统直观的了解,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以期给小学语文教学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知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
一、什么叫思维导图?
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又称脑图(Mind Map),是英国心理兼教育学家Tony Buzan(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基于对人脑的大致模拟,整个画面就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思维导图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结构来呈现一个思维运转的过程,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过程,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以一种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的方法控制着整个范围的脑皮层技巧——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和空间感。[1]
近年来思维导图的逻辑架构及思考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生活方面。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成长最活跃的阶段,如果教师能掌握这样一门高效的心智开发工具,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和记忆培养上更胜一筹,实实在在地赢在起跑线上。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分支是由一个关键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段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是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2]
正是基于思维导图的以上四个特征,我们在使用思维导图时,“思维导图能够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描绘。”从而使思维方式由单一的、枯燥的、局限的,变成了彩色的、多维的和发散性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被动求知,主动性受到限制
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久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组织教学时,很容易就了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常在课堂中都是以“满堂灌”的形式——教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递。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下,学生的“学”存在很大問题,因此课堂在的教学效率较低,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学习内容多,师生缺乏沟通
小学语文是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知识内容的层次多而复杂。而小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无法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解。[3]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以更快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就会强行灌输很多超越学生理解范畴的做题方法,对一些语文知识难点与重点进行了压缩。并且只认同自己所制定的标准答案等等做法,甚少与学生沟通、认为浪费时间,自然也就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和学习想法,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效果就不能尽如人意。
3.知识网络不完善,学科特点把握不准确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的综合性学科,这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并始终坚持的,但现状并不容乐观。比如,学习识字、写作、阅读等基础知识内容,很多学生为了跟上老师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少会主动对语文知识网络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没有形成单元整体的语文知识结构层次,导致他们经常会将一些基础知识混淆,造成对语文知识的片面化理解。而且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只会让学生反复地背诵、听写,不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积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字词句、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往往忽略学生的吟诵和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都是对语文学科特点把握不准确的表现。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在识字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识字学习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任务,教学目标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握字义,但汉字类型众多,有形近字、同音字、形声字,传统的对比教学法,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畏难情绪。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运用文字和图片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形式,能够在辅助汉字学习时化静为动、化繁为简,把静止、繁琐的汉字,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鲜感受,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汉字。
2.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习惯性会让学生在总结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后,对文章的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进行概括。这种教学方法直接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他们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模式中,导致学习缺乏灵动性,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课文后,理清文章脉络,发现不懂的问题,自己绘制思维导图,这样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老师的讲授,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完善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两人或者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组员们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其他成员根据导图加以修改和点评,促进思维的碰撞。
3.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小学生往往对作文都怀有畏难情绪,一拿到作文题目就紧张不已,因为他们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其实这主要缺乏发散思维,没有想象力。针对他们在作文中遇到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困难,如果可以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清思路、选择材料、巧妙构思,从而掌握作文规律,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核心内容,学生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题材,也就是文章的“中心点”。然后围绕这个“点”辐射出去,派生出多个子中心,即具体的写作方向和内容。这样构成的导图结构、形式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剔除重复的选材。如语文教材中有训练学生写春天景色的作文题,要求学习抓住季节特点进行生动详细的描述,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来拓宽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针对春天这一个季节的景色,以春为关键词,发散思维,想象春天的雨、云、风、动植物、人物等,还有春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联想,在纸上很快就形成辐射性思维模式,把自己的想象绘制出来,有了思路,写作就有了内容,很快就能完成习作,既可以发挥能动的想象作用,又能品尝到想象带来的作文乐趣。
结语: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根据整个大脑的组织的动脉,全面调动左脑和右脑的相互平衡的思维方式,使脑皮层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挖掘人体各方面的潜能。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前预习,使学生的预习可视化,便于教师检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于阅读教学,不同的文章体裁可以画出不同的思维导图,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上掌握的方法自主完善导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于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完成文章框架结构、丰富素材和将文章写生动具体等。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
[2]齐伟,卢银中,黄斌.思维导图:初中语文[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知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
一、什么叫思维导图?
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又称脑图(Mind Map),是英国心理兼教育学家Tony Buzan(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基于对人脑的大致模拟,整个画面就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思维导图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结构来呈现一个思维运转的过程,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过程,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以一种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的方法控制着整个范围的脑皮层技巧——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和空间感。[1]
近年来思维导图的逻辑架构及思考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生活方面。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成长最活跃的阶段,如果教师能掌握这样一门高效的心智开发工具,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和记忆培养上更胜一筹,实实在在地赢在起跑线上。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分支是由一个关键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段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是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2]
正是基于思维导图的以上四个特征,我们在使用思维导图时,“思维导图能够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描绘。”从而使思维方式由单一的、枯燥的、局限的,变成了彩色的、多维的和发散性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被动求知,主动性受到限制
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久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组织教学时,很容易就了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常在课堂中都是以“满堂灌”的形式——教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递。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下,学生的“学”存在很大問题,因此课堂在的教学效率较低,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学习内容多,师生缺乏沟通
小学语文是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知识内容的层次多而复杂。而小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无法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解。[3]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以更快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就会强行灌输很多超越学生理解范畴的做题方法,对一些语文知识难点与重点进行了压缩。并且只认同自己所制定的标准答案等等做法,甚少与学生沟通、认为浪费时间,自然也就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和学习想法,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效果就不能尽如人意。
3.知识网络不完善,学科特点把握不准确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的综合性学科,这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并始终坚持的,但现状并不容乐观。比如,学习识字、写作、阅读等基础知识内容,很多学生为了跟上老师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少会主动对语文知识网络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没有形成单元整体的语文知识结构层次,导致他们经常会将一些基础知识混淆,造成对语文知识的片面化理解。而且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只会让学生反复地背诵、听写,不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积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字词句、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往往忽略学生的吟诵和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都是对语文学科特点把握不准确的表现。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在识字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识字学习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任务,教学目标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握字义,但汉字类型众多,有形近字、同音字、形声字,传统的对比教学法,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畏难情绪。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运用文字和图片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形式,能够在辅助汉字学习时化静为动、化繁为简,把静止、繁琐的汉字,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鲜感受,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汉字。
2.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习惯性会让学生在总结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后,对文章的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进行概括。这种教学方法直接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他们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模式中,导致学习缺乏灵动性,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熟读课文后,理清文章脉络,发现不懂的问题,自己绘制思维导图,这样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老师的讲授,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完善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两人或者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组员们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其他成员根据导图加以修改和点评,促进思维的碰撞。
3.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小学生往往对作文都怀有畏难情绪,一拿到作文题目就紧张不已,因为他们觉得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其实这主要缺乏发散思维,没有想象力。针对他们在作文中遇到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困难,如果可以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清思路、选择材料、巧妙构思,从而掌握作文规律,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核心内容,学生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题材,也就是文章的“中心点”。然后围绕这个“点”辐射出去,派生出多个子中心,即具体的写作方向和内容。这样构成的导图结构、形式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剔除重复的选材。如语文教材中有训练学生写春天景色的作文题,要求学习抓住季节特点进行生动详细的描述,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来拓宽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针对春天这一个季节的景色,以春为关键词,发散思维,想象春天的雨、云、风、动植物、人物等,还有春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联想,在纸上很快就形成辐射性思维模式,把自己的想象绘制出来,有了思路,写作就有了内容,很快就能完成习作,既可以发挥能动的想象作用,又能品尝到想象带来的作文乐趣。
结语: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根据整个大脑的组织的动脉,全面调动左脑和右脑的相互平衡的思维方式,使脑皮层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挖掘人体各方面的潜能。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前预习,使学生的预习可视化,便于教师检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于阅读教学,不同的文章体裁可以画出不同的思维导图,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上掌握的方法自主完善导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于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完成文章框架结构、丰富素材和将文章写生动具体等。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
[2]齐伟,卢银中,黄斌.思维导图:初中语文[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