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谈话指导学生自主习作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谈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件很普遍的事。如何让学生在与教师习以为常的平等谈话中,培养习作能力,是我们多年来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问题。因为我们惊喜地发现,每当学生与我们一起聊天后,思维变活跃了,感情丰富了,话语更多了,条理也更清楚了。他们的日记,他们的习作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变得有话可说了,有内容可写了。不知不觉,他们的习作能力也提高了。
  
  一、在谈话中引导参与,搜索习作素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是的,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通过交谈打开学生的“金口”,放飞他们的思维。在教学关于“成功”话题的习作时,我就设计了几次交谈。
  师:在生活中有困难找警察。今天这堂课,是关于“成功”话题的习作,不会习作的找老师准没错。大家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一一解决。(生大笑)
  (此时的学生习作兴趣已被调动起来,教师又指导学生玩几个小游戏)
  师:现在大家就把刚才的经过说出来,让大伙儿听听。
  (学生畅所欲言,与同学交流,与教师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今天就把你们刚才所谈到的内容写下来。
  有了课堂上的经历,再加上敞开心扉的交谈,学生完成习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在谈话中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搜索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习作素材,就能使学生有话可说,也充满自信,乐于表达。
  
  二、在谈话中激发欲望,丰富习作体验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渗透习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1.谈心式。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同学的羡慕,尤其那些习作水平低的学生更需要这样的呵护,需要教师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关于“成功”话题的习作交上来,我发现一些学生像记流水账一样,于是我就把他们单独叫到一边,先肯定他们这次习作的成功之处,然后提修改建议,比如详细地写过程: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碰到了什么困难……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详述过程,指导他们怎样去构思,怎样去组织材料。谈心过后,再鼓励他们几句:“相信你修改后,会让老师满意的”“你有能力修改好”。这样,学生便会充满信心地修改自己的文章。
  2.书面对话式。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只要师生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学生就会更加亲近教师,教师也自然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世外桃源”。习作教学中,教师用孩子的眼光看习作,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仿佛是自己的童年。有一次指导写《童年趣事》,我与学生的一番谈话后,学生大胆动笔,回忆自己最有趣的一件往事。看到学生的习作,我就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习作后面:“看了你的习作,老师仿佛回到了童年。谢谢你!我童年时也有这样的经历,可惜那时我不会写,今天你帮我实现了,你比老师小时候强多啦!你真了不起。老师还想看你其他文章。”果真在不久之后,我又看到了他的一篇佳作。
  
  三、在谈话中捕捉灵感,发现习作亮点
  
  学生在习作课上所学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写作的内容也是单一的,而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素材。习作教学中,教师不要为了习作而习作,应处处留心学生。课余时间,我总喜欢泡在班上和学生们一起聊天。这些话题都跟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都能毫无拘束地与我交流。我在谈话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引导,挖掘学生习作潜力,捕捉有新意的习作亮点,帮助他们进行构思练笔。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营造谈话氛围,通过交谈提高学生课外实践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习作服务。一次,我从电视上看见有人用废弃的易拉罐做漂亮的工艺品,于是上课前我就通过交谈,倡议学生参与到废品利用中去,并引导学生习作。后来,学生写出的文章有个性,有特色,有感染力。
  四、在交谈中实现提高,实现自主习作
  通过交谈,学生能够把文章写出来,也乐意写。此时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题材新颖,有真情实感,语句优美,就会使学生被动地习作,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失去了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甚至会走向“成人化”。此时教师不妨再通过与学生谈话,让学生在交谈中注意语言的趣味性、选材的的新颖性,效果则大不相同。例如:还是关于“成功”话题的习作,学生通过几次交谈就有了几篇好文章。此时,我又安排了一次习作讲评课,让学生和我一道去修改。我先表扬学生已获得了的成功,然后请两位同学上台读自己的习作,并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引导他们提出修改建议,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发言时,学生都很积极,你一言我一语,我也被吸引住了,不时地参与其中。最后这两篇习作都在报纸上发表了。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都能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很好地写出来,习作水平自然提高了,从而实现了自主习作。(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实验小学 瑞昌市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其他文献
困难家庭就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关系中处于劣势的家庭。来自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矛盾复杂性,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才能走出心理樊篱,健康成长。    一、困难家庭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1.较强的上进心和经济困难压力大的矛盾。这类大学生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自己每门课都能拔尖,致使自己压力非常大,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他们热衷于考研,但是往往担心增加家庭的负担而犹豫不决,想学习又需要打
期刊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本名著”,并在每学期课本上附有推荐的名著简介和精彩章节。可时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轻视这些课外阅读的现象。随着新课标的施行,中考试卷等学习评价手段的改革,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和正确评价阅读效果,越来越值得大家重视和研究。    一、以考导看,扎实开展阅读    中考命题者,应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注重试题的灵活多变,减少甚至消除教师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观的具体形态,为指导教学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以为要达到上面提出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倾听学生心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环。老一辈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青年时代得益于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英语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英语教学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尝试:    一、强化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英语教师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文化修养如何,直接影响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关系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期刊
在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代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非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的模式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的变化对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高校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否适应新要
期刊
一年级的小学生大多只有六七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人教版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发挥教材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自编儿歌,培养想象思维    在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中,拼音和识字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比较乏味,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
期刊
阅读可以积累我们的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小看“读”的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不仅要以读为本,还应注意读与“听、说、写”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读和感悟相结合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多读对感悟的重要性。多读,有助于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内化和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关注学生学习现状,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构建全新的人本课堂,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和人格完善。  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这些论述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教师中心主
期刊
如今,“简简单单教语文”已经成为时下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简简单单”其实并不简单,它是高度凝练的教学思想,是超越语文教学技术所步入的教学艺术境界。“简简单单教语文”,重点应落实在“简”字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设计,既要体现工具性,又要体现人文性。其实
期刊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已逐渐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历史上留下来的大量文字、图片、实物资料以及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充分利用开发现代教育媒体,探索现代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与新方法,是当代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新的教育革命要求我们应以新的视角、新的姿态去迎接这一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