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在仔细研究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之后,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决定,通过我们杂志每月送给孩子一个字,相信这会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里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
——法国大作家雨果
没有爱就没有世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真正的父母之爱;尽管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而得到过父母真诚之爱的孩子又不是都能珍惜这份爱。
一位母亲曾流着泪说:“我很爱我的女儿,工作那么忙,起早贪黑地为她做了许多事,可她却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也不领情。一次,我生病了,早上她上学时明明看见了,可放学回到家,看我还躺在床上,就生气地把书包往床上一摔,冷冷地说:‘还不起来做饭,懒猪!’当时,我的心都碎了……”
出于爱心的关怀,未必带给孩子真正的爱;出于爱的帮助,未必是给孩子真正的帮助。爱的沐浴未必让孩子感受到了爱的滋润;爱的浇灌并不必然结出爱的果实。
一、理解是最大的爱
有这样一首小诗,《一个孩子的心声》:
妈妈,还给我吧
我的小说,我的诗集
我的歌本,我的画笔
不要再把它们锁进抽屉
妈妈,还给我吧
我的那半个世界——
歌和舞的权利
诗和梦的交替……
这首诗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心声。现在不少父母爱的目标都集中到让孩子考高分上,也有父母硬把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结果是好心的大人剥夺了孩子欢乐的童年,使孩子难以理解你的这份爱。因此,要让孩子珍惜父母的这份爱,父母首先应该给予孩子一种理解的爱。
二、尊重是爱的表现
新型的父母与孩子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彼此要尊重对方的劳动、对方的爱好、对方的性格、对方的需要等等。缺少尊重的爱是一种形式上的不牢固的爱。在家庭中,要多一点商量,少一点命令,多一点每个人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少一点统一的要求,让孩子在得到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
三、交流是爱的需要
爱既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行为表现。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爱的需求和满足爱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例如,0~2岁的孩子更多地依恋母亲,2~5岁的幼儿开始关注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力量与安全感,6~10岁的儿童要在友情中注重性别角色的培养;对11~15岁的孩子,更应给他们留出情感的空间,让孩子在集体中得到更多朋友的爱、集体的爱。父母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和解答孩子的困惑,倾听孩子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应适时主动地把自己欢乐和烦恼告诉孩子。只有这种互相的交流才能更深刻地让双方体验到真正的爱;使孩子从行动上学会珍惜父母的愛。我还记得有一次半夜里我从“五七干校”回家,下了车,我不认道了,焦急中我身边那5岁多的小女儿竟对我说:“妈妈,别着急,我认得路。”孩子虽小,也能体谅大人的心情,问题是父母是不是能把自己的酸甜苦辣向孩子敞开,平等交流。
四、分享是爱的成分
培养孩子关心、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不难,只是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境开始。例如,妈妈蹲着洗菜,爸爸就可以引导孩子去送小板凳;奶奶生病卧床,妈妈可以让孩子给递水、送药;走在路上,看到老人手中的报纸或其他较小的东西掉在地上,让孩子帮助拾起。孩子的行动往往带有情感色彩,父母在让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也应从情感启发入手。
五、宽容是爱的深化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包含着人们对人对事的宽大的胸怀。宽容的前提是应该容忍别人的喜怒哀乐与自己有所不同,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每个孩子学走路,总是从跌跌撞撞、歪歪扭扭而逐渐走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谅人之过比帮人之难要难得多,但这确实是一个成熟父母的标志。让孩子在你的宽容之下学会宽容他人,这是更深刻的爱。
六、自爱是爱的基础
不自爱的人,很难相信他能爱别人。要让孩子懂得爱,珍惜爱,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那么父母要先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总把别的孩子的优点和你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是最伤孩子的心的。也有些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总也不知足。有一位刚上任的中队长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高兴,回家就跟妈妈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长的候选人有你吗?’我妈多不知足呀!”
爱,像火种,能点燃孩子心灵的希望;爱,像雨露,滋润着久旱的禾苗。而让孩子在得到爱的过程中,学会珍惜这份爱,用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回报父母的爱,才是更高境界的爱。■
“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
——法国大作家雨果
没有爱就没有世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真正的父母之爱;尽管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而得到过父母真诚之爱的孩子又不是都能珍惜这份爱。
一位母亲曾流着泪说:“我很爱我的女儿,工作那么忙,起早贪黑地为她做了许多事,可她却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也不领情。一次,我生病了,早上她上学时明明看见了,可放学回到家,看我还躺在床上,就生气地把书包往床上一摔,冷冷地说:‘还不起来做饭,懒猪!’当时,我的心都碎了……”
出于爱心的关怀,未必带给孩子真正的爱;出于爱的帮助,未必是给孩子真正的帮助。爱的沐浴未必让孩子感受到了爱的滋润;爱的浇灌并不必然结出爱的果实。
一、理解是最大的爱
有这样一首小诗,《一个孩子的心声》:
妈妈,还给我吧
我的小说,我的诗集
我的歌本,我的画笔
不要再把它们锁进抽屉
妈妈,还给我吧
我的那半个世界——
歌和舞的权利
诗和梦的交替……
这首诗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心声。现在不少父母爱的目标都集中到让孩子考高分上,也有父母硬把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结果是好心的大人剥夺了孩子欢乐的童年,使孩子难以理解你的这份爱。因此,要让孩子珍惜父母的这份爱,父母首先应该给予孩子一种理解的爱。
二、尊重是爱的表现
新型的父母与孩子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彼此要尊重对方的劳动、对方的爱好、对方的性格、对方的需要等等。缺少尊重的爱是一种形式上的不牢固的爱。在家庭中,要多一点商量,少一点命令,多一点每个人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少一点统一的要求,让孩子在得到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
三、交流是爱的需要
爱既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行为表现。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爱的需求和满足爱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例如,0~2岁的孩子更多地依恋母亲,2~5岁的幼儿开始关注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力量与安全感,6~10岁的儿童要在友情中注重性别角色的培养;对11~15岁的孩子,更应给他们留出情感的空间,让孩子在集体中得到更多朋友的爱、集体的爱。父母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和解答孩子的困惑,倾听孩子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应适时主动地把自己欢乐和烦恼告诉孩子。只有这种互相的交流才能更深刻地让双方体验到真正的爱;使孩子从行动上学会珍惜父母的愛。我还记得有一次半夜里我从“五七干校”回家,下了车,我不认道了,焦急中我身边那5岁多的小女儿竟对我说:“妈妈,别着急,我认得路。”孩子虽小,也能体谅大人的心情,问题是父母是不是能把自己的酸甜苦辣向孩子敞开,平等交流。
四、分享是爱的成分
培养孩子关心、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不难,只是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境开始。例如,妈妈蹲着洗菜,爸爸就可以引导孩子去送小板凳;奶奶生病卧床,妈妈可以让孩子给递水、送药;走在路上,看到老人手中的报纸或其他较小的东西掉在地上,让孩子帮助拾起。孩子的行动往往带有情感色彩,父母在让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也应从情感启发入手。
五、宽容是爱的深化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包含着人们对人对事的宽大的胸怀。宽容的前提是应该容忍别人的喜怒哀乐与自己有所不同,不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每个孩子学走路,总是从跌跌撞撞、歪歪扭扭而逐渐走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谅人之过比帮人之难要难得多,但这确实是一个成熟父母的标志。让孩子在你的宽容之下学会宽容他人,这是更深刻的爱。
六、自爱是爱的基础
不自爱的人,很难相信他能爱别人。要让孩子懂得爱,珍惜爱,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那么父母要先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总把别的孩子的优点和你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是最伤孩子的心的。也有些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总也不知足。有一位刚上任的中队长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高兴,回家就跟妈妈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长的候选人有你吗?’我妈多不知足呀!”
爱,像火种,能点燃孩子心灵的希望;爱,像雨露,滋润着久旱的禾苗。而让孩子在得到爱的过程中,学会珍惜这份爱,用自己的健康成长来回报父母的爱,才是更高境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