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情杀死,只为莲心不死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叶嘉莹是一个穿裙子的“士”。她说,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叶嘉莹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强者,但她也坚信自己不是一个弱者,她常常强调,她是在顺服中完成自己。她早岁丧母,不久远嫁他乡,后来丈夫入狱,她也带着吃奶的孩子蹲班房,再后来遭遇丈夫的性情变异,再后来拖着一家老小五口人在北美讨生活,辗转半生。历尽了人生的悲哀苦难,就在她满以为幸福的大门即将临近之时,一场飞来横祸又夺走了她的爱女和女婿。她坦言此生于她再无幸福,她要把感情杀死。
  何为情?《礼记·礼运》篇云:“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情,是人性之本初。叶嘉莹第一次要把这人性之本初的感情杀死,是在遭遇因久被囚禁而形成动辄暴怒之性情的丈夫的家暴之时。那时她上有年近八旬的老父,下有两个读书的女儿,她不能把悲苦形之于外。她说,我总是梦见我自己已经陷入遍体鳞伤的弥留境地,也有时梦见多年前已逝的母亲接我回家。她曾读到一首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的诗偈,恍如一声棒喝,将她从悲苦中拉出。诗是这样说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见《迦陵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在面对常态的、新鲜的痛苦时,她无法忘却。她只能用诗偈来引导自己,告诫自己:那个感情使我受到了伤害,我要把感情杀死,我不再为感情之事烦恼。


  如果说,第一次把感情杀死,是叶嘉莹选择坚毅隐忍来勉力实践儒家的“知命”与“不忧”的话,那么第二次,则实在是一段极为痛苦的人生历程。丧女之痛,曾让叶嘉莹悲痛欲绝。她把自己关在家中,陆续写作《哭女诗》十首,怀念陪她经历生命中种种阴晴变化和反复无常的爱女,舔舐伤悲。然而,在她众多的诗词作品中,她从未批判过命运对她的不公,她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生命的无常。“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儿童即会诵习的唐诗,叶嘉莹是这样解说的:白日依山尽,是向西看;黄河入海流,是向东看。太阳自东升起,却要西落,这是无常;黄河自西奔赴而来,却要东归入海,这也是无常:重要的是,这是生命的永恒的无常。当一个人四顾茫然,面对生命的永恒的无常时,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她说,我在极痛之余,才有了彻底的觉悟,对庄子的“逍遥无待”与“游刃不伤”的境界,也有了一些体悟。两年之后,她毅然收拾行囊,只身回国教书,一教就是三十多年。叶嘉莹生于荷月,小名为荷,所以她常以荷自喻。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她断然否决了莲花现佛身之喻,感慨“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她把自己的教书行为认定为“莲实有心应不死”,“千春犹待发华滋”。
  她一生悲苦,因而她早年耽溺于王国维的独善其身和“清者”持守的想法和生活,是深受同样有着悲剧人生的王国维的影响的。几十年后,从对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的赏爱,到研讨,到反省,到批判(参见《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人间词话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她早已大彻大悟。庄子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诗词研读不是她的目标,成为学者也不是她的动机,她愿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一首《浣溪沙》的词中,叶嘉莹写道:“已是苍松惯雪霜,任教风雨葬韶光,卅年回首几沧桑。自诩碧云归碧落,未随红粉斗红妆,余年老去付疏狂。”“任教风雨葬韶光”,这让我想起那个同样备尝人世艰辛的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境界。杀死感情的叶嘉莹,早已褪去莲花,只葆有一顆莲心,只为传递诗歌中生生不已的力量。
其他文献
爱满天下的胸怀,人生境界的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都立足于人间世界。中国人就是在这一个世界,也就是人间世界的生生死死中确立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和西方文化就形成了一个重大差异。  简单地概括一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讲“两个世界”,中国文化讲“一个世界”。西方文化传统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是一种宗教型文化。宗教型文化都讲两个世界,一个是天国,一个是人间。天国是永恒的、美妙的、欢乐的世界,人
期刊
按照西塞罗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来的人,他使哲学立足于城邦,进入家庭,研究人生和道德问题。这个评价得到了后世的公认。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萨戈拉,关心的是宇宙,是一些自然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据他自述,他年轻时也喜欢研究自然界,后来发现自己天生不是这块料。所谓不是这块料,大约不是指能力,应是指气质。他责问那些眼睛盯着天上的人,他们是对人类的事情已经知道得足够多了
期刊
神农氏尝百草中华中医中药肇始,黄帝内经智慧让中医更具身体即宇宙的精神。中医是什么?中医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突然大放光芒?中医的道路在哪里?中医是国宝,中医是哲学,中医是智慧,中药来自自然,中医只有在21世纪结合现代技术,利用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深度挖掘才能把中医中药的无穷魅力挖掘出来。曾几何时西医大行其道,中医厮守残缺,各地西医院林立,中医在夹缝中生存。国宝遗失让无数仁人志士痛心,中医几经沉浮如
期刊
山东中医药大学郭瑞华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医临床文献学、中医文化、中医营养药膳学、红楼医药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善于药与食相结合的食疗方法,对中医养生、治未病,纠正亚健康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济南晚来初雪,与郭瑞华老师于轻安香馆内饮茗品香,环境清雅,讨论的却是华夏上下五千年来的中医传承。原来,承前启后,都是责任,继往开来,更是任重道远……  记者:老师
期刊
明宪宗时,阳城人杨继宗考取进士,授官刑部主事。虽然明宪宗宽厚仁慈勤于政事,但因重用奸臣,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成化初年,杨继宗被举荐为嘉兴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市长上任,总该有个排场,鸣锣开道,民众欢迎。但这位杨市长实在不给力,只带一个仆人悄悄上任了。  杨市长清正廉洁,视钱财如粪土,自己不贪财,也不允许别人敛财。  那时宫中太监经常出来溜达,打着给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实则借机敛财。当时大太监
期刊
道医行然,本名张美灵,外有一张灿烂的笑脸,内有一颗美丽心灵。从13岁因父病拜师学医,近30年不断临床实践,拜师学习,现在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疗法和立体式养生。愿用余下生命的每一天培养出3000名维护家庭健康家庭保健医!  道医者,道法自然之医学。是中国老祖宗传给我们后人养护生命、顺天应人、返璞归真的实践科学。古人云:医武入道最易。道医学直指人的身心灵。  学医上可疗君亲之疾,中可以晓人事保全自
期刊
大凡中医门诊,都喜欢打祖传的招牌。但真正的祖传中医又是何其少。在省城泺源大街饮虎池附近的一条小巷中,有一个门面并不起眼的骨科诊所——市中区医院分院中医骨科。诊所只有一名大夫,没打过广告,可每天到此就诊的患者却络绎不绝,有平头百姓,也有社会名流。个中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家传承四世的百年老字号——“张氏正骨”。现今继承并发扬这门非遗奇艺的,是第四代传人张霖。  张氏正骨的历史,要从一百多年前开始。张氏正
期刊
生姜,古人就为药物。在民间早已家喻户晓,用生姜治病验方很多。而且许多名人也有食生姜治病的例子。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有种说法,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
期刊
周作人的得意弟子废名,特别迷恋佛学,于是经常和熊十力一起交流论道,而且经常发生争执,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的。有一天,两个人坐到一起,又开始谈论佛学,一开始还是平心静气地交谈,但谈着谈着,就争执起来了,声音越来越大,后来干脆吵了起来,而且越吵越厉害。也许是觉得吵架不过瘾吧,两人后来就开始动手了,你抓住我的领子,我抓住你的衣襟,扭打在一起……大家连忙上前劝开,结果废名气冲冲地走掉了。但第二天,废名又
期刊
上次我们说到张潮的《幽梦影》仿佛一本古代微博手册,可事实上,社交达人张潮的小伙伴也只是文坛的一小撮。虽然晚明的小品文在整个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充满韵致的一笔,清人对小品的态度颇有蔑视之意。如四库馆臣对《檀几丛书》的评价:“大半采自文集中,其余则多沿明季山人才子之习,务为纤佻之词。”这样的评价一方面表现出清人对小品文与正统文学背道而驰的批判与不屑;另一方面也恰好说明了清言创作者们对晚明小品畅所欲言、独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