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绝学,百年沧桑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中医门诊,都喜欢打祖传的招牌。但真正的祖传中医又是何其少。在省城泺源大街饮虎池附近的一条小巷中,有一个门面并不起眼的骨科诊所——市中区医院分院中医骨科。诊所只有一名大夫,没打过广告,可每天到此就诊的患者却络绎不绝,有平头百姓,也有社会名流。个中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家传承四世的百年老字号——“张氏正骨”。现今继承并发扬这门非遗奇艺的,是第四代传人张霖。
  张氏正骨的历史,要从一百多年前开始。张氏正骨的真正创始人是张家老太太——张杨文慈,她是张霖的曾祖母,省主席韩复渠的干妈,当年在老济南赫赫有名的“张杨文慈健民正骨医院”创始人。正骨手艺是老太太从娘家带过来的,始自何代已不可考。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要学这门手艺以此谋生,也是家境所迫,扬名更是非常不容易,可以说张氏正骨的辉煌是自家的女强人开创的,就是以中医的办法去做好骨科,很少用药,多凭手法。西医的手术也是一种手法,只是它的创口在内,中医施展在外,程度不一样,创伤面不一样。
  在张霖家里,至今珍藏着一木一铜两块70年前的牌匾。它们分别是解放前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和他的弟弟韩复铭所赠送。
  当年韩复榘弟弟的儿子不慎在楼上摔下来,大腿摔得一动也不能动,疼痛不止。当时求遍了各大医院的中西名医,回答不是没救了,就是要终身残疾,因为当时的西医都不敢进行手术,毕竟放在今天也不能保证术后痊愈。在中西医都不太行的情况下,韩复渠最后求助到张杨文慈的门下,经诊断为股骨粉碎性骨折,髋半脱位加外伤。张杨文慈靠祖传的中医正骨隔皮复位术给他复位后,同时辅以夹板和皮外牵引固定手法治疗,再加上家传的“接骨丹”,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他开始恢复活动,后来双腿未留下任何后遗症。韩复榘因此对老太太特别敬重,请著名书法家墨仙王纳亲自题写“学富折肱”大匾,并认老太太为干妈,请她兼任第三路军的少校军医官。韩复榘的弟弟韩复铭则向张杨文慈赠送了铜匾,上面用银雕铸了她的头像。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的部队,这种跌打损伤,在部队里都司空见惯,因此骨科和外科都非常受重视,张杨文慈于是兼任军医直到解放。
  给达官显贵施治只是张杨文慈行医生涯中的一段插曲,老太太最风光有名的是给穷人治病分文不取。当医生就是要到这样的程度,才称得上医德人心。在她眼里,不分贵贱,救死扶伤是永远的天职。解放前,那些为生计要干繁重的体力活的贫民,常有跌打、闪挫、扭戾、坠堕等伤情发生。他们前来就诊时,张杨文慈和儿子张永泰总是边检查病情,边询问是否吃饭。患者往往在这里既能解决病痛,又能吃饱肚皮。“那时张家在济南口碑好着呢,给穷人看病不但不收费,还免费管饭。”回民小区的老街坊米大妈回忆道。
  到了解放以后,张霖的曾祖母成了第一届省政协委员,将自家建医院的地捐出。1956年,齐鲁医院邀请张杨文慈和张永泰组建中医正骨科。张杨文慈当时为该医院的五大名医之一,医术精湛的张永泰也经常被济南各大医院请去会诊治病,家传正骨医术由家庭医院一跃进入大医院的门诊。但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张永泰被冠以反动技术权威,蹲牛棚挨批斗,十年被抄家三次。儿子张练则被下放到济阳农村的一家小医院工作,一呆就是十几年。农村跌、打、损、伤等骨伤科病人很多,张练默默为患者进行施治,非但没有荒废掉祖传正骨术,反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正骨手法。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正骨在临床上适用于对颈椎病、腰椎病及跌打损伤的治疗。“张氏正骨”是利用自成体系的“隔皮复位术”结合人工牵引、辅以推拿、按摩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施治。在对每位患者进行施治时,张霖既要在精力上百倍集中,又要在体力上运气十足。一番治疗下来,患者和治疗者头上都汗气腾腾。
  “正骨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因为干得时间长了,年轻小伙子一般都没有我的手劲大。同时也因为我能吃苦,家里才打破‘传子不传女’的传统,破例将家传正骨技艺传授给我。”张霖边说边展示她因职业磨炼而变得厚实且结茧的手掌。“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就开始随祖父和父亲学习推拿、针灸及正骨手法,十多年后,才敢独立为患者施治。”张霖从10岁开始学习家传医术。别人学舞蹈、绘画的时候,她喜欢针管、针灸针这些与众不同的東西。跟着爷爷、爸爸,从小在医院长大,看着病人躺着来了,走着离开,来时痛苦,走时轻松,她心中充满好奇,并认识到正骨的有用之处。她说,学医,或者学其他任何一行,如果不喜欢就最好别从事,不喜欢很难走进去,也很难走下来,半途而废的人特别多,就因为怕吃苦、受罪。其实有得就有失,这很正常,只要喜欢,就会愿意为它做出牺牲,也值得牺牲。她回忆,当时学的时候,也很吃苦,10岁的孩子哪有那么大的手劲?都是练出来的。练到手硬如石,练到拇指变形,一点一滴,都是下的苦功。现代人太浮躁,急功近利,总想花短短时间得到成效。


  可是,越是好东西,越要下苦功花心思,越得慢慢来,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张霖的爷爷说过,手要达到比眼睛管用才可以。要达到这种程度,就必须不停的练,拿出铁杵也能磨成针的精神。现在很多人说想学正骨,可是哪有那么容易?现在真正的正骨传下来的实在是太少了。中医药大学里的学生,学针灸、推拿,是以手法为主,但是干不了真正的活。真正想干好、干精,不付出努力是不行的。经验和技巧是学习正骨必过的两道关。前者需要时间积累,后者则需要反复揣摩才能掌握,没有十几年的工夫,根本达不到“一把就断出症结”。
  张霖说,因为有老太太的家传,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学习,虽然不容易,已经很知足了。老太太做正骨的那个年代,也是不容易,但那时候中医盛行,而现在西医太盛行,国家说是注重中医,可是没有任何落实。现在大大小小的医院里,少有真正的中医正骨科。因为中医的治疗、中药等方面利润太低,根本养不起医院,也就不能受重视、被平等对待。中西医的差距是很明显的。如果用正骨治疗骨折,当时对上了也就不疼了,这还不是在麻药范围内,而是清醒状态下,因此花费是很低的。但要是动手术,费用可谓昂贵,一般家庭承受吃力。而且做手术是很伤人的,失血量不说,还需要二次手术,钢板等固定物品,怎么打进去的,就还要怎么取出来。中医全凭手法,骨折这样的必须用夹板固定,其他则需要活动关节,否则就容易长死。骨折最害怕的就是后期的康复,如果不活动,就很难真正长好。周恩来总理就是受伤治疗后未能康复,因此一生都没能治愈。再比如腰间盘突出,西医认为是无法复位的,它的治疗方法是切除,出多少切多少,而中医正骨是让骨回位,只是急缓不同。中西医无法结合就在这里。现在盲目的信任中医,不好,过去盲目的一概否认,也不好,极左极右都是不行的,应将结合中西医的优势。
  可是,中医无法用西医考核,也无法用西医的知识验证。中医活在夹缝里,保护与传承都很难,没有任何一条法律、一种规定明确的保护中医。这么难的条件下,学中医也是难,无论哪一方面,真正想学,都不容易。张霖表示,自己所学,一半是偷学,教不一定会,偷学时肯定能学会,因为上心了。耳濡目染,天天琢磨,才能掌握。张霖对儿子说,再难都要继续学继续努力,虽然难,也是难在现在,但是可能,开花结果就在你那里。
  目前来她门诊就医的要么是老患者推荐来的,要么是慕名找来的。不少人竟还是二三十年前经她父亲或祖父所治好的患者推荐来的。老字号的影响力在此可见一斑。1998年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来济南时,一度与人谈起老济南颇有名气的“张氏正骨”,当得知张杨文慈的曾孙女张霖继承了祖业后,便立刻请她先后4次为自己治疗颈椎痛,治后效果很好,欧阳中石先生即兴书赠“正我疾患”横幅给张霖,鼓励她将祖业发扬光大。
  谈及这门家学的传承,她说,现在还没有计划。倒不是因为怕家学外传,主要是担心找不到耐心学艺的徒弟而使医术“变样走形”,一旦那样,必将遗患无穷。现在社会上有形形色色打着祖传招牌的“中医世家”在给人正骨、按摩、推销神药,既坑人钱财,又误人病情。以颈腰椎病的治疗为例,患者因为痛不可忍,往往误信广告而忘了最基本常识。那些鼓吹只要服一种神药、贴一种什么神膏、枕一种什么神枕就能“立马病除”的所谓神医充其量在干些治标不治本的事情!
  将家传绝学原装不走样的传下去,在这个社会上是很难实现的。包括医术,包括医德。现在依然有一些医院,想请张霖到他们那里特别坐诊,收费高昂,分红也多。但张霖不去,她认为做人行医都要问心无愧,绝对不能让老百姓治不起病。即使活在夹缝之中,依然要坚持存在下去。张霖希望,即使得不到援助,也可以得到空间,得到一样的平台,毕竟随着时间推移,好的自然就能保存下来。
其他文献
“肌”和“肉”是近义词,不是同义词。《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有这么一段话:“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说“肌肉若一”,说明“肌”和“肉”非一。  道家的哲学不仅注重物质本身,更关心物质的运动状态。因为本质相同的物质,会因为运动速度、方向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结构。所以古人造出不同的字来描述处在不同
期刊
说起“北京大学与昆曲”,应是渊源甚早,亦甚深。北京大学可算是中国最早接触昆曲,并施以昆曲教育的大学之一。1917年9月,吴梅应蔡元培之聘,以上海一中学教员之身份,至北京大学教授“古乐曲”,吴梅于国文研究所教授“文学史”“词曲”等课程,也在学生社团音乐研究会中授曲。后蔡元培有意改组音乐研究会,为其施行美育之实验,并由校方聘任导师,遂聘客居京城的曲家赵子敬为音乐研究会昆曲组之导师,再加上时任北大校医、
期刊
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源远流长,如一棵古老的大树,根深叶茂,本固枝荣,使亿万华夏儿女,得以承荫其下,永享福泽。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历史悠久的灿烂文明,正是因为她是有生命的,她是一棵树,一直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不断吸收营养,适应环境,自我生长。中医,就是中华文化这棵千年古树上一枝千年虬枝。她因中华文化而生,吮吸着中华文化之养分而长,千百年来,她的浓荫庇佑着炎黄子孙,给他们以
期刊
编者按: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饱含着梦幻与荣光的意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武侠小说里引申出的侠义精神,更是中国人深植内心不變的追求,一种类似于“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侠义之心,慈悲之心,赤子之心。用侠者的江湖来观望当下生活的种种,或庄重,或诙谐,我们的心里,亦有一个江湖。  只一个晚上,朋友圈就被“全面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刷爆。35年了,比一代人时间还长的“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结束
期刊
爱满天下的胸怀,人生境界的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都立足于人间世界。中国人就是在这一个世界,也就是人间世界的生生死死中确立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和西方文化就形成了一个重大差异。  简单地概括一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讲“两个世界”,中国文化讲“一个世界”。西方文化传统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是一种宗教型文化。宗教型文化都讲两个世界,一个是天国,一个是人间。天国是永恒的、美妙的、欢乐的世界,人
期刊
按照西塞罗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来的人,他使哲学立足于城邦,进入家庭,研究人生和道德问题。这个评价得到了后世的公认。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萨戈拉,关心的是宇宙,是一些自然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据他自述,他年轻时也喜欢研究自然界,后来发现自己天生不是这块料。所谓不是这块料,大约不是指能力,应是指气质。他责问那些眼睛盯着天上的人,他们是对人类的事情已经知道得足够多了
期刊
神农氏尝百草中华中医中药肇始,黄帝内经智慧让中医更具身体即宇宙的精神。中医是什么?中医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突然大放光芒?中医的道路在哪里?中医是国宝,中医是哲学,中医是智慧,中药来自自然,中医只有在21世纪结合现代技术,利用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深度挖掘才能把中医中药的无穷魅力挖掘出来。曾几何时西医大行其道,中医厮守残缺,各地西医院林立,中医在夹缝中生存。国宝遗失让无数仁人志士痛心,中医几经沉浮如
期刊
山东中医药大学郭瑞华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医临床文献学、中医文化、中医营养药膳学、红楼医药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善于药与食相结合的食疗方法,对中医养生、治未病,纠正亚健康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济南晚来初雪,与郭瑞华老师于轻安香馆内饮茗品香,环境清雅,讨论的却是华夏上下五千年来的中医传承。原来,承前启后,都是责任,继往开来,更是任重道远……  记者:老师
期刊
明宪宗时,阳城人杨继宗考取进士,授官刑部主事。虽然明宪宗宽厚仁慈勤于政事,但因重用奸臣,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成化初年,杨继宗被举荐为嘉兴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市长上任,总该有个排场,鸣锣开道,民众欢迎。但这位杨市长实在不给力,只带一个仆人悄悄上任了。  杨市长清正廉洁,视钱财如粪土,自己不贪财,也不允许别人敛财。  那时宫中太监经常出来溜达,打着给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实则借机敛财。当时大太监
期刊
道医行然,本名张美灵,外有一张灿烂的笑脸,内有一颗美丽心灵。从13岁因父病拜师学医,近30年不断临床实践,拜师学习,现在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疗法和立体式养生。愿用余下生命的每一天培养出3000名维护家庭健康家庭保健医!  道医者,道法自然之医学。是中国老祖宗传给我们后人养护生命、顺天应人、返璞归真的实践科学。古人云:医武入道最易。道医学直指人的身心灵。  学医上可疗君亲之疾,中可以晓人事保全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