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职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经典作品 阅读教学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206-01
一、经典作品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作用:
(一)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歌赋饱含语言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集中展现出中华民族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果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配合音乐来诵读经典,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感受语言之美,必然能够提高学生自身语言的美感,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艺术的感悟能力。
(二)阅读经典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不善言词是当前大学生的一个通病,根源在于他们没有语言素材方面的积累,导致语言驾驭能力低下。经典作品是装满精美词句的“语言仓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发掘“语言仓库”的最佳途径,熟读经典作品之后,大学生们在表达时才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笔下有神,出口成章。
二、开展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诵读诗词,感受语言
古人的诗词有很强的韵律,这种韵律只有加上声音才能被完美地体现,诵读虽然在表面上看只是一种简单地重复,但是这种重复的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学习经典诗词的真谛。倡导学生对经典诗词反复诵读,有利于他们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他们从语音、节奏上对诗词进行全面的认识,避免学生囿于无声的文字而无法去体验诗词中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境界。
(二)鼓励学生交流佳句,积累语言
通过学习经典作品来积累语言,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和听,更要让学生记,摘录下作品中激荡人心的经典语句,然后专门对这些语句进行集中学习,必然能积少成多、积土成山。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摘录的句子拿出来交流并讨论,让集体的力量在学习经典作品中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带动下,必然有更多学生乐于多采撷,勤积累;有更多学生通过交流和积累,使自己的表达文采飞扬、韵味十足。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让大学生直接感受到学习经典作品的益处,从而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到经典作品的学习中。
(三)情感素养,饱满丰富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对其情感世界也有一定要求,他们的情感必须饱满而又丰富。对于人生、生命和艺术始终要有激情,要抱着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只有教师本人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把这种情感贯穿于生活,带入到课堂,感染到学生,从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以无形的力量促进学生成长。另一个方面,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能够敏锐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品味感动,然后尽可能地把这份感动传递给他的学生。如果一个老师体味不到这种情感,自己都觉得无动于衷,那么他又如何能将这份文学艺术感动传授给他的学生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是激情的、能够感受到经典文学中所包含的强烈情感,可以领悟同时感染学生,如此才能打造高雅艺术的教学氛围,学生们才能够充满激情地去学习、诵读经典,把自己想象成文学作品的“主角”,这样,教学的成效才会大大地提升。著名诗人徐志摩曾经作为大学教师,他的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带着感情上课,融入作品教学”这是当时听课老师对其课堂的评价,但学生对其课堂的评价是“其言语皆诗,其声韵蕴情,聆听其讲座如身临其境”。教育学者高喜建曾经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汉字都是典故,解析汉字就是阅读传奇”,教师的作用就是栩栩如生地讲述,把故事说给学生。
文学作品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高职语文中文学作品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重物欲、轻精神的社会现实,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以往单调而沉重的学习生活,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方式等等,让学生本应细腻丰富的内心变得荒冷,情感变得粗糙。我们要通过对作品的感知,激励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品对人的终极关怀,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心靈的慰藉,情感的陶冶,从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帮他们涂好生命的底色,以便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日后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苦难和不幸。使学生学会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处境,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同情心得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关怀。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讲梁实秋的《钱》,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文学作品重在感悟,因而文学作品的阅读须遵循复义性原则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这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当前,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如《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被加上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用如诗的笔墨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让人读来有如梦如幻之感,那份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令人回味无穷。但如你非要加上一句“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失意的情感”,那么,文本所呈现出的画面美、意境美就完全被破坏了。语文的文本解读教条、单一、概念化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把读者与作者的联系隔开了,取而代之的是第三者的政治说教。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复义性阅读呢?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写作意图等,原就是一个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对文本的多样化与深层的解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也是感悟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文学文本的主题,是指文学文本通过其呈现的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是作品中心思想的体现,又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主题诠释就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在语文教学实践课堂上,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重视对经典作品的学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确保大学生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确保他们步入社会后具备完整的人格,确保他们在交际和工作中具有健全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以及在就业危机、竞争压力下的自我调节能力,无论从实用主义还是传承民族文化来说,经典文学教学是大学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经典文学及传统文化教育与知识同在,与实用同在,与幸福同在,与品位高质的人生同在,与价值人生一脉相通。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如此,方能使大学语文教育及经典文学学习惠泽学子,有益于国家和民族。
参考文献
[1] 郭成志.论大学语言的教学艺术[J].科教论坛,2007(05).
[2] 董飞.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7(09).
[关键词]经典作品 阅读教学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1-0206-01
一、经典作品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作用:
(一)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歌赋饱含语言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集中展现出中华民族语言的艺术魅力。如果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配合音乐来诵读经典,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感受语言之美,必然能够提高学生自身语言的美感,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艺术的感悟能力。
(二)阅读经典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不善言词是当前大学生的一个通病,根源在于他们没有语言素材方面的积累,导致语言驾驭能力低下。经典作品是装满精美词句的“语言仓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发掘“语言仓库”的最佳途径,熟读经典作品之后,大学生们在表达时才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笔下有神,出口成章。
二、开展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诵读诗词,感受语言
古人的诗词有很强的韵律,这种韵律只有加上声音才能被完美地体现,诵读虽然在表面上看只是一种简单地重复,但是这种重复的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学习经典诗词的真谛。倡导学生对经典诗词反复诵读,有利于他们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他们从语音、节奏上对诗词进行全面的认识,避免学生囿于无声的文字而无法去体验诗词中的情感因素和精神境界。
(二)鼓励学生交流佳句,积累语言
通过学习经典作品来积累语言,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和听,更要让学生记,摘录下作品中激荡人心的经典语句,然后专门对这些语句进行集中学习,必然能积少成多、积土成山。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摘录的句子拿出来交流并讨论,让集体的力量在学习经典作品中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学习氛围的带动下,必然有更多学生乐于多采撷,勤积累;有更多学生通过交流和积累,使自己的表达文采飞扬、韵味十足。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让大学生直接感受到学习经典作品的益处,从而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到经典作品的学习中。
(三)情感素养,饱满丰富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对其情感世界也有一定要求,他们的情感必须饱满而又丰富。对于人生、生命和艺术始终要有激情,要抱着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只有教师本人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把这种情感贯穿于生活,带入到课堂,感染到学生,从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以无形的力量促进学生成长。另一个方面,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能够敏锐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品味感动,然后尽可能地把这份感动传递给他的学生。如果一个老师体味不到这种情感,自己都觉得无动于衷,那么他又如何能将这份文学艺术感动传授给他的学生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是激情的、能够感受到经典文学中所包含的强烈情感,可以领悟同时感染学生,如此才能打造高雅艺术的教学氛围,学生们才能够充满激情地去学习、诵读经典,把自己想象成文学作品的“主角”,这样,教学的成效才会大大地提升。著名诗人徐志摩曾经作为大学教师,他的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带着感情上课,融入作品教学”这是当时听课老师对其课堂的评价,但学生对其课堂的评价是“其言语皆诗,其声韵蕴情,聆听其讲座如身临其境”。教育学者高喜建曾经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汉字都是典故,解析汉字就是阅读传奇”,教师的作用就是栩栩如生地讲述,把故事说给学生。
文学作品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心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高职语文中文学作品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重物欲、轻精神的社会现实,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以往单调而沉重的学习生活,以成败论英雄的评价方式等等,让学生本应细腻丰富的内心变得荒冷,情感变得粗糙。我们要通过对作品的感知,激励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品对人的终极关怀,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心靈的慰藉,情感的陶冶,从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帮他们涂好生命的底色,以便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日后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苦难和不幸。使学生学会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处境,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同情心得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关怀。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讲梁实秋的《钱》,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文学作品重在感悟,因而文学作品的阅读须遵循复义性原则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这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当前,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如《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被加上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用如诗的笔墨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让人读来有如梦如幻之感,那份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令人回味无穷。但如你非要加上一句“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失意的情感”,那么,文本所呈现出的画面美、意境美就完全被破坏了。语文的文本解读教条、单一、概念化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把读者与作者的联系隔开了,取而代之的是第三者的政治说教。
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复义性阅读呢?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写作意图等,原就是一个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对文本的多样化与深层的解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也是感悟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文学文本的主题,是指文学文本通过其呈现的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是作品中心思想的体现,又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主题诠释就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在语文教学实践课堂上,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出多元的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重视对经典作品的学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确保大学生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确保他们步入社会后具备完整的人格,确保他们在交际和工作中具有健全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以及在就业危机、竞争压力下的自我调节能力,无论从实用主义还是传承民族文化来说,经典文学教学是大学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经典文学及传统文化教育与知识同在,与实用同在,与幸福同在,与品位高质的人生同在,与价值人生一脉相通。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如此,方能使大学语文教育及经典文学学习惠泽学子,有益于国家和民族。
参考文献
[1] 郭成志.论大学语言的教学艺术[J].科教论坛,2007(05).
[2] 董飞.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