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重新表达过程。在翻译中要做到的是:第一,译者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第二,将原文的涵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理解是我们进行翻译的先决条件。大凡翻译工作者都知道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像常人所认为的凡是学过外语的人,只要有足够的工具书就能从事翻译工作,这未免把翻译想得过于简单化了。我们知道,一篇高质量的译文要做到自然流畅、形神俱备,这其中渗透着译者的汗水与艰辛。译者在译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决不是读者从译文的字里行间所能感觉到的。
常常有学生问我:翻译的关键在哪里?我毫不迟疑地回答:理解。只有译者对原文的内涵、风格、意境有了透彻的理解和具有对本国文字的熟练驾驭能力,才能译出高水平、清顺畅达、形神兼似的文字。例如:在我国,鸳鸯比喻夫妻恩爱情笃,一生相随。而在西方文化中,鸳鸯是一种体形较小、扁嘴、会飞、像野鸭的一种鸟。因此,如果我们把鸳鸯译成"mandarin duck",西方人会觉得如坠五里云雾,不知所云。他们不明白纯洁美好的爱情中怎么会突然出现又脏又臭的鸭来,简直不可思议。所以译者必须深刻理解“乱点鸳鸯谱”的深层含义,并考虑到读者的反映,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原文的全貌。因此可以这样翻译:"How can I randomly bring a man and a woman together for marriage when I know nothing of either of them?"在这个句子中译者把“乱点鸳鸯谱”译成了"randomly bring a man and a woman together for marriage"。
完整准确的理解原文并非易事,因为这要涉及到对西方历史、社会、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了解和掌握。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生存环境、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大相径庭。汉语和英语又分属于截然不同的语系,各有其起源与发展历史。因而,无论在思维、感情,还是在语言、修辞方法及习惯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时候,在中国人看来顺理成章的事,在西方人的眼里却怪异别扭,难以理解。例如:在《水浒》(Water Margin)第二十四回中,武大对武松说:“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When you were at home, who dared to come near and pass his wind?)“放个屁”被直译成"pass his wind",不但是外国读者费解,而且有伤大雅。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不会有人专程来武大家放屁;第二,即使在武大家“不小心”放了个屁亦无需指责,此乃天经地义之事。因此说,译者没有透彻地理解原文的确切涵义。杰克逊(J. H. Jackson)把上句译成:When you were at home, who dared to come and insult me?用“侮辱”来表达“放屁”可谓神来之笔,极具表现力。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真正对原文理解了,所谓“译事”已经可以算解决了一半,剩下来的一半即表达问题就会比较容易解决。因此,当我感到翻译有困难时,往往会问问自己对原文是不是真正理解了,继而发现原来翻译所以困难还是由于自己理解得不透彻。错误的发生往往并不是由于知道自己不理解,而是由于不知道自己不理解,或者说,不理解还自以为理解。所以,理解不但是翻译的第一关,也是最难通过的一关。
理解原文,不仅仅需要扎实的外文功底,亦需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文学素养,需要对中西文化有深入准确的理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呢?
一个翻译工作者除了具备母语及所译外语这两种语言的深厚功底外,还必须做到心细如发、不厌其烦。否则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翻译工作者不但要会查字典,而且要会查各种各样的字典。翻译中,不可以放过任何一个疑义。不要以为某个单词自己已经懂得就不去钻研它在这一句子里的正确解释。各国的语言文字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它的现实基础,它所包罗的万事万物,尤其在风俗人情、生活习惯方面,决不是一个外国人所能全部通晓的。
世界各国的习语都来自民间,劳动人民在从事自己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时,往往需要一种短小精悍的词句来表达与他们的思想,并由此创造出一些耐人寻味的比喻,其中有许多往往包含着足以教导和规戒人们的精辟的哲理。时间一长,经过千锤百炼和时间的洗礼,这些词语就变成脍炙人口的习语,成为现代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英国人一般对狗都有好感,认为它是人们的“忠实可靠的朋友”。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中必须知道这种差异,才不至于出现误解。试举若干代表性的例子如下: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He that sleeps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构词造句、表达方法与习惯上的不同,要准确地理解原文,使译文达到既忠实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又要在表达上符合各自的习惯,两者似乎很难兼而得之。有时为了觅得一个最恰当、最贴切的词语,几经周折、反复易稿乃司空见惯之事。因此,分析得越细密,考虑得越全面,理解得就越精辟透彻,表达得也无疑就越准确,译文就会越形神俱佳了。
理解是我们进行翻译的先决条件。大凡翻译工作者都知道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像常人所认为的凡是学过外语的人,只要有足够的工具书就能从事翻译工作,这未免把翻译想得过于简单化了。我们知道,一篇高质量的译文要做到自然流畅、形神俱备,这其中渗透着译者的汗水与艰辛。译者在译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决不是读者从译文的字里行间所能感觉到的。
常常有学生问我:翻译的关键在哪里?我毫不迟疑地回答:理解。只有译者对原文的内涵、风格、意境有了透彻的理解和具有对本国文字的熟练驾驭能力,才能译出高水平、清顺畅达、形神兼似的文字。例如:在我国,鸳鸯比喻夫妻恩爱情笃,一生相随。而在西方文化中,鸳鸯是一种体形较小、扁嘴、会飞、像野鸭的一种鸟。因此,如果我们把鸳鸯译成"mandarin duck",西方人会觉得如坠五里云雾,不知所云。他们不明白纯洁美好的爱情中怎么会突然出现又脏又臭的鸭来,简直不可思议。所以译者必须深刻理解“乱点鸳鸯谱”的深层含义,并考虑到读者的反映,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原文的全貌。因此可以这样翻译:"How can I randomly bring a man and a woman together for marriage when I know nothing of either of them?"在这个句子中译者把“乱点鸳鸯谱”译成了"randomly bring a man and a woman together for marriage"。
完整准确的理解原文并非易事,因为这要涉及到对西方历史、社会、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了解和掌握。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生存环境、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大相径庭。汉语和英语又分属于截然不同的语系,各有其起源与发展历史。因而,无论在思维、感情,还是在语言、修辞方法及习惯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时候,在中国人看来顺理成章的事,在西方人的眼里却怪异别扭,难以理解。例如:在《水浒》(Water Margin)第二十四回中,武大对武松说:“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When you were at home, who dared to come near and pass his wind?)“放个屁”被直译成"pass his wind",不但是外国读者费解,而且有伤大雅。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不会有人专程来武大家放屁;第二,即使在武大家“不小心”放了个屁亦无需指责,此乃天经地义之事。因此说,译者没有透彻地理解原文的确切涵义。杰克逊(J. H. Jackson)把上句译成:When you were at home, who dared to come and insult me?用“侮辱”来表达“放屁”可谓神来之笔,极具表现力。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真正对原文理解了,所谓“译事”已经可以算解决了一半,剩下来的一半即表达问题就会比较容易解决。因此,当我感到翻译有困难时,往往会问问自己对原文是不是真正理解了,继而发现原来翻译所以困难还是由于自己理解得不透彻。错误的发生往往并不是由于知道自己不理解,而是由于不知道自己不理解,或者说,不理解还自以为理解。所以,理解不但是翻译的第一关,也是最难通过的一关。
理解原文,不仅仅需要扎实的外文功底,亦需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文学素养,需要对中西文化有深入准确的理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呢?
一个翻译工作者除了具备母语及所译外语这两种语言的深厚功底外,还必须做到心细如发、不厌其烦。否则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翻译工作者不但要会查字典,而且要会查各种各样的字典。翻译中,不可以放过任何一个疑义。不要以为某个单词自己已经懂得就不去钻研它在这一句子里的正确解释。各国的语言文字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它的现实基础,它所包罗的万事万物,尤其在风俗人情、生活习惯方面,决不是一个外国人所能全部通晓的。
世界各国的习语都来自民间,劳动人民在从事自己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时,往往需要一种短小精悍的词句来表达与他们的思想,并由此创造出一些耐人寻味的比喻,其中有许多往往包含着足以教导和规戒人们的精辟的哲理。时间一长,经过千锤百炼和时间的洗礼,这些词语就变成脍炙人口的习语,成为现代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英国人一般对狗都有好感,认为它是人们的“忠实可靠的朋友”。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中必须知道这种差异,才不至于出现误解。试举若干代表性的例子如下: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He that sleeps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构词造句、表达方法与习惯上的不同,要准确地理解原文,使译文达到既忠实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又要在表达上符合各自的习惯,两者似乎很难兼而得之。有时为了觅得一个最恰当、最贴切的词语,几经周折、反复易稿乃司空见惯之事。因此,分析得越细密,考虑得越全面,理解得就越精辟透彻,表达得也无疑就越准确,译文就会越形神俱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