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老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亲身经历的事物才会写得有真情实感,我略受好评的几篇小文都是如此。已年逾古稀,我可以写老了。
  用太阳比喻人生,不错的。少年如日出东海,青年人如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年人如日中天,老年人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种悲戚之感。但,同是“夕阳”,还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呢!故,我相信“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
  人生又像河,发源于父母,由涓涓细流渐渐扩大,流向社会。九曲十八弯,经历多少坎坷,多少惊涛骇浪,或事业有成,或平淡无奇。最后都会流向大海,回归大自然。
  回顾一生,我是平庸的,但知足。曾写过一篇《足矣》小文,摘录几段: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下已活過圣人仙逝之年,还能“写点小文读读书,听听音乐散散步;喝点小酒上上网,布衣白丁小鸿儒”。优哉游哉,足矣!
  上能为二老养老送终,下可把子女培养成才,儿孙满堂,乐享天伦,足矣!
  我虽不信任何宗教,但坚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历经坎坷,阅人如阅川,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良心,故安度晚年。
  老人自有老人事,老有所养是首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人总有不能自理之时,养儿防老,天经地义。
  但近读《孤独死增多,日本清扫业火了》一文,欷歔不已!
  日本老人孤独死越来越多,“特殊清扫业”发展迅速。他们身穿防护服,对死者住地进行消毒,清扫,处理。作家菅野久美子在《孤独死大国》一书中有对场景描述:孤独死者身边陪着一同死去的猫和狗。作家评论:一个人在家中死去并不是什么悲惨的事,关键是人生的最后时刻,和谁都没有联系,这是一种悲哀。
  他们无子女吗?否,“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就是老人有此想法,但多日老人无信息,儿女难道不过问,电话联系一下?或回家看看?最终陪伴的只有死去的猫狗,恐怕猫狗也是饿死的,儿女还不如猫狗!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世间恩德,无大于父母者,故“百善孝为先”。“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从中国的以孝治天下,到西方的“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毫无异议。顺便说一下,一些人对子女百般呵护,疼爱有加,对老人却冷若冰霜。须知,“老猫床上睡,一辈传一辈”。你对父母不孝,你子女对你同样不孝,因为你是他们的老师和榜样!
  回到日本的孤独死话题,一个独居老人,晚年孤零零守着空房,痛病交加,呼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只有猫狗陪伴身边,直至死亡,凄惨可怜!
  我忽然想起李密的《陈情表》,此文为何流传千古?孝也!晋武帝司马炎几次召他去做官,他都以祖母年高为由不去就职。其中几句,很是感人:“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些话,好像说给那些不孝者听的!
  不孝者,非人也!
其他文献
”一点儿”,表示很少的意思。可就这很少的“一点儿”都还很有人特别喜欢。是什么人?我道是有的手中握有小权力者。  这样的小权力者,喜欢吃“一点儿”、拿“一点儿”、要“一点儿”。有一市场收费的,很理直气壮地跟一小贩说:“拿个塑料袋,我装几根黄瓜!”小贩没吭声,马上拿个塑料袋递过去,这人装了些黄瓜走人。这种小权力,在市场上谋生的人是不敢招惹的。只能以忍耐来掩盖心中的无奈。真要是流露岀什么不满之意,那招来
期刊
工作中、生活中難免会遇到尴尬事,处置起来使人十分头疼。但“麻”老师却能巧妙地应对。不妨看看他的巧妙之处。  “麻”老师其实并不姓麻,他长了一脸大麻子,因为一次授课出了名,“麻”老师就这样被叫上了。“麻”老师是某大学的心理学教授,70岁,尽管早已退休,但因他的心理学课教得好,许多学校、单位都争相聘他为心理咨询师或教心理学课,他也乐得去发挥这个“余热”。前年,当地一所中学聘他去讲心理学课。第一天上课就
期刊
记得《人民的名义》一开头,有一个小处长大贪官,这个小处长赵德汉看似清廉,平时一饭一菜,住房简陋,上班骑着自行车,俨然是个清官。可是在廉洁的伪装下,他的另一处豪宅,却满屋子都是钱,让人瞠目结舌。由此可见,有的贪官外表并不奢华,而是貌似清廉,实际上却投机取巧,蒙蔽世人,博得清名,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鲜见。  刘瑾乃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大宦官。他拥有的家产近乎天文般的数字———6750万两白银!这么多的家
期刊
俗语有“人心不足蛇吞象”,意谓某些人对于物质或者其它东西,存在十分强烈的欲望而罔顾自身有限的能力。有趣的是,明人朱国桢的《涌幢小品卷之三十一》中,真有一个一条蛇面对巨物的诱惑不愿放弃,结果惹火烧身、坠死于河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条大蛇生活在岩石下,常常卷起尾巴悬吊在树顶,脑袋垂于河中,伺机攫取鱼鳖之类。有一天,这条蛇在河中觅食,竟然起不来了,只是它的尾巴还卷在树顶。这条蛇身体每动一次,那么,
期刊
鲁迅先生曾在《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一文中说到过帮闲群体。《红楼梦》一书中的贾府里,也有一批这样的帮闲。曹雪芹给他们的名字取得很有趣,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卜固修(不顾羞)……文人们出路狭窄,自然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贾政虽不能给这些帮闲们加官晋爵,但贾府也是举国皆知的侯门望族,托身于此,不特衣食无忧,而且地位也会因这种附丽而抬升,他们当然趋之若鹜。  不过,不可小瞧的是,这些寄
期刊
王述这个人活得很真,人皆以为“痴”。这和现在的观念类似,老实人活得真实,常被人当作傻帽。就连女婿谢万也抱怨:“人们说您痴,您确实痴。”王述一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成名晚点而已。”王述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安贫自足,不求闻达,并不为世人所知,后为丞相王导赏识提拔,征召他做属官,三十岁以后才渐渐知名。古人寿命短,相较于魏晋那些七八岁的神童,三十岁已算大器晚成了。  一次宴席上,王导每发一言,众人
期刊
据报道,2015年夏天,王静25岁,在绍兴一家银行上班的她,认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文艺男同事小默,两人坠入爱河并步入婚姻殿堂。婚礼结束后那天晚上,小默说酒喝多了,胃不舒服,想喝点粥,从来没做过饭的王静决定煮个粥。这是王静第一次在自己厨房开火,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结婚三年厨房只用过一次”。也许,这是婚姻失败的导火索。近日,两人终于离婚了。  原本是你侬我侬,原本是真情相守。就因為“结婚三年只做过一次饭
期刊
“良田万亩,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指人财富虽多,但每天所用无非日食三餐,夜眠八尺,可见这“三餐”与“八尺”于人的重要性。“八尺”,即指床也。中国有酒文化、茶文化、烟文化……不计其数的文化,同时也不乏“床文化”。  “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这是《西厢记》里的名句,张生的话。张生的意思是,如果能与莺莺结婚,便可以不让红娘叠被铺床。这句曲词写得高妙。叠被铺床本是丫环分内之事
期刊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经过一个月的激战落下了大幕,但有多少人知道在足球历史上曾有过这样“荒诞”的一幕呢:1914年圣诞之夜,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德军队官兵对长期的胶着状态早已身心俱疲。这天夜里,西线原本兵戎相见的英德官兵“心照不宣”地走出潮湿肮脏的战壕,在一块无人地带开展了一场简易的足球赛———这一刻,阵地上白天还隆隆作响的枪炮声被战士们的欢呼雀跃声所取代。当这一“秘密”被前线战士以日记方式传到
期刊
在人们所有的疾患或曰缺陷中,眼疾大约是最不被人忌讳的。因为无论近视、远视、弱视甚至斜视或无视,人们都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眼镜来炫示或宣示和掩饰其患有眼疾的实质。因此,从某些特定的意义上讲,眼镜的发明者功莫大焉!  炫示,《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为:故意在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长处)。宣示,词典上的释义为:公开表示。要说在前文中用"宣示"也未尝不可,但我在经过一番推敲之后还是觉得应该用这个"炫示"更准确一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