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离不开创造性人才,因此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近几年来,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虽已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研讨教学模式,在实践上也慢慢地从“只顾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的误区中走出来,但就英语课堂来说,常常是让学生听听、说说、做做,用简单的英语描述家庭、学校的日常生活等,一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的能力却并未得到充分的提高。所以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我们英语教师不仅有崭新的教育观念、高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应有高度的创新激情和毅力,有不断进取、追求、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不为教而教,不被教材、教案所奴役,敢破敢立,舍同求异,将课堂教学真正变为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
有人说,一代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建设出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的社会的,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学生的创新个性一般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上。在复习重点句型时,我们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例如:
①在It?蒺s+形容词+of/for+sb.+to do sth.句型中,用for还是用of,主要取决于其中的形容词。通过教师指点,由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两者的区别点:形容词若表述人的性格、品质等用of。如(a)It?蒺s very kind of you to help me.形容词若只是对动作的一般性描述用for。如(b)It?蒺s important for him to learn English well. 讨论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找到(a)句中的sb.与形容词之间,如果加上一个动词be的适当形式,则两者之间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而(b)句中的sb.与形容词之间没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即:(a)句可以说:You are kind.(则用of)。(b)句不能说:He is important.(则用for)。接着,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用of的形容词还有:nice, clever, good, right等。用for的形容词还有easy, difficult, dangerous等。这样枯燥无味的句型练习一下子成了学生饶有兴趣的趣味题。
又如:教英语现在进行时态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1)要求学生表演动作,而其他同学运用“be+v?鄄ing”的句子说出他/她在干什么。
2)向全班同学推出情境。例如:老师说Look, Mary is walking home from school.配合此句话的扮演者Mary在教室里走动;老师说:Listen, Kangkang is singing songs. 配合此句话的扮演者Kangkang配合着唱歌。以便学生知道现在进行时一般表示的是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而我们看到(look)的,听到(listen)的,都是正在进行的。
3)分小组自行设计实际情景运用现在进行时。此时老师着重帮助学生准备,以设计出有话可说的情景,准备好了再分组或全班表演。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
二、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发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从而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使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巧妙的发问可以启发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如课文《They Are Having Picnic》中我们遇到打电话的问题。如:This is Kangkang (speaking).这时老师可以发问:“同学们,你们如何向老师介绍你们自己呢?”
他们会说:“I am…”
老师可以发问:“那么Kangkang为什么不用这个句子呢?”
“因为……他在打电话。”
这时我们就可以强调:
打电话用语:This is…(speaking).我是……。
Is that…(speaking)? 那边是……在听电话吗?
其实,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创造性Topic,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问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假设设疑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对一个假设的情境给予思考,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以达到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课文 《Come and Meet My Family》 中可问学生:If you are ill, what can you do?而他们的答案会有很多:“Go to the hospital”“打120叫救护车”“去看医生”。
那么我们就可提示:打电话可用‘call’;看医生可用‘go to see…’让他们完成句子。
“Call the number 120.”
“I will go to see the doctor.”
2)想象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未来的事物或不可能成为可能的状况。想象力作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可能稳定下来而成为一种能力素质。教师可从多方面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在学完单词和词组后,可让学生想象出一些情景,编成一段话。这种练习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一种好的练习形式,也是练习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过程。
此外,还有联想、比较、概括、列举等方法。创造性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散性,一个问题不只用一个技巧和方法,也没有固定答案。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应由易到难,让多数学生能顺利回答,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此基础上,要适当提出较难的问题,让人人开动思维“机器”,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疑问,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这样,创新思维能力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其次,我们还应该运用恰当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创造想象。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教材声情并茂的特点,借助图片实物、录相、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创设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扩大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同时也可以注重思维发散,发展创造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词汇、句型和语篇进行思维发散。在小结动词短语时,以一个搭配较强的动词为中心,通过发散思维总结动词。例如,look后搭配after/for/like/at等。
三、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创新必须求变求异
求变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知识讲解要求做到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词多义”等渠道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What?蒺s your name?
1.Could you tell me your name?
2.May l know your name?
通过一句多译的表述法,求变、求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重要句型。这种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思维方式,有利于在求变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然,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并非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简单否定与排斥,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形式的选择、继续、改造和发展来实现其历史性的突破,只有变教育为学习,变仅仅传授知识为激活知识,使教育过程形成一个“学习——创新——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学会生存、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变革的创新性人才。
坚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创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养成求异求新的习惯,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人说,一代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建设出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的社会的,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而学生的创新个性一般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上。在复习重点句型时,我们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例如:
①在It?蒺s+形容词+of/for+sb.+to do sth.句型中,用for还是用of,主要取决于其中的形容词。通过教师指点,由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两者的区别点:形容词若表述人的性格、品质等用of。如(a)It?蒺s very kind of you to help me.形容词若只是对动作的一般性描述用for。如(b)It?蒺s important for him to learn English well. 讨论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找到(a)句中的sb.与形容词之间,如果加上一个动词be的适当形式,则两者之间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而(b)句中的sb.与形容词之间没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即:(a)句可以说:You are kind.(则用of)。(b)句不能说:He is important.(则用for)。接着,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用of的形容词还有:nice, clever, good, right等。用for的形容词还有easy, difficult, dangerous等。这样枯燥无味的句型练习一下子成了学生饶有兴趣的趣味题。
又如:教英语现在进行时态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
1)要求学生表演动作,而其他同学运用“be+v?鄄ing”的句子说出他/她在干什么。
2)向全班同学推出情境。例如:老师说Look, Mary is walking home from school.配合此句话的扮演者Mary在教室里走动;老师说:Listen, Kangkang is singing songs. 配合此句话的扮演者Kangkang配合着唱歌。以便学生知道现在进行时一般表示的是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而我们看到(look)的,听到(listen)的,都是正在进行的。
3)分小组自行设计实际情景运用现在进行时。此时老师着重帮助学生准备,以设计出有话可说的情景,准备好了再分组或全班表演。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
二、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发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从而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使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巧妙的发问可以启发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如课文《They Are Having Picnic》中我们遇到打电话的问题。如:This is Kangkang (speaking).这时老师可以发问:“同学们,你们如何向老师介绍你们自己呢?”
他们会说:“I am…”
老师可以发问:“那么Kangkang为什么不用这个句子呢?”
“因为……他在打电话。”
这时我们就可以强调:
打电话用语:This is…(speaking).我是……。
Is that…(speaking)? 那边是……在听电话吗?
其实,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创造性Topic,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问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假设设疑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对一个假设的情境给予思考,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以达到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课文 《Come and Meet My Family》 中可问学生:If you are ill, what can you do?而他们的答案会有很多:“Go to the hospital”“打120叫救护车”“去看医生”。
那么我们就可提示:打电话可用‘call’;看医生可用‘go to see…’让他们完成句子。
“Call the number 120.”
“I will go to see the doctor.”
2)想象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未来的事物或不可能成为可能的状况。想象力作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可能稳定下来而成为一种能力素质。教师可从多方面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在学完单词和词组后,可让学生想象出一些情景,编成一段话。这种练习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一种好的练习形式,也是练习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过程。
此外,还有联想、比较、概括、列举等方法。创造性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散性,一个问题不只用一个技巧和方法,也没有固定答案。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应由易到难,让多数学生能顺利回答,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此基础上,要适当提出较难的问题,让人人开动思维“机器”,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疑问,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这样,创新思维能力就逐渐培养起来了。
其次,我们还应该运用恰当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创造想象。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教材声情并茂的特点,借助图片实物、录相、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创设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扩大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尝试、创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同时也可以注重思维发散,发展创造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词汇、句型和语篇进行思维发散。在小结动词短语时,以一个搭配较强的动词为中心,通过发散思维总结动词。例如,look后搭配after/for/like/at等。
三、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创新必须求变求异
求变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质疑、解惑。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求变、求异的学习方法,知识讲解要求做到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词多义”等渠道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What?蒺s your name?
1.Could you tell me your name?
2.May l know your name?
通过一句多译的表述法,求变、求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重要句型。这种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思维方式,有利于在求变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然,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并非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简单否定与排斥,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形式的选择、继续、改造和发展来实现其历史性的突破,只有变教育为学习,变仅仅传授知识为激活知识,使教育过程形成一个“学习——创新——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学会生存、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变革的创新性人才。
坚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创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养成求异求新的习惯,使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