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俊怀 复归何处?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nming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乳业教父”郑俊怀宣布复出。
  从自由到复出,用时整整一年。
  2008年9月,当郑俊怀从狱中归来时,这个此前他为之奋斗了22年、催生过无数财富神话的行业,正骤然变得山河破碎、面目全非——“三聚氰胺事件”,令中国乳业遭遇了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和生死考验。
  此时,年近花甲的郑作何感想,无人能知。不过不久以后,坊间即开始传闻:郑将筹资40亿,再战江湖。这无疑应和了当时风行一时的论调——“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尽管这听来颇有自我安慰之嫌,但想必如郑俊怀这样的乳业见证者,天然地会相信,他有足够的动力担当中国乳业的拯救者。
  于是,郑的不少旧部也纷纷接到了他的邀请,一起创办一家名为“新长征乳业”的公司。
  不过,在那样一个时刻选择复出,无异于现实版的“堂•吉柯德挑战大风车”。试想,在中国乳业企业被冲击得几乎七零八落之时,在国人对“毒牛奶”的愤恨与声讨如惊涛骇浪之际,刚被提前释放的郑,又怎能力挽狂澜呢?
  
  梦想过山车
  
  此后一年间,“新长征”果然迟迟未能开始,传闻的当量也在渐次削减,人们对这位传奇人物的期望亦渐渐淡化。
  直至一年后,郑出狱后首度接受媒体采访。此时,他的梦想已平凡得无法再平凡:将出任总部设在牡丹江市的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的“特邀顾问”——既没有出资入股牡丹江红星,也没有掌握着实权的职位头衔。
  对于郑而言,“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肯定不是他所乐见的。而在郑俊怀经历“梦想过山车”之际,他昔日的同行及对手也被“雨打风吹去”:蒙牛董事长牛根生遭遇了最为严重的道德危机;三鹿董事长田文华因“三聚氰胺事件”被判无期徒刑。而在2005年12月31日,当郑俊怀因挪用公款罪被判入狱六年时,牛根生正处在即将带领蒙牛冲顶的巅峰——在与大摩的对赌中蒙牛获胜,他正四处讲述自己的“裸捐”,以及一手主导声势浩大的为蒙牛物色总裁的“全球选秀”。其时,田文华则主导了2005年乳业最大一笔外资投资案——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将认购石家庄三鹿集团43%的股份,注资8.64亿元人民币。此后,田雄心勃勃地打算在未来的五年内投资30亿,快速完善三鹿的全国区域化布局,并择机向海外进军。
  商业社会总是充满了各种戏剧性,戏剧性的主角则是那些企业家们。人们狂热地追捧那些缔造了辉煌的企业家,同时又喜欢对那些“出事”的企业家落井下石。
  实际上,与郑有着类似经历的企业家,并不在少数。这类企业家,名单随手拈来都会很长:创维创始人黄宏生(2006年7月13日,被香港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格林柯尔创始人顾雏军(2008年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三九集团前董事长赵新先(2006年8月,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10个月)、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2008年11月21日,因涉嫌重大经济犯罪被警方拘留)……
  那么,当意外来袭,他们多年所累积的经验及资源,他们为中国商业进步而做的探索,就该一切归零吗?
  当然不。
  2002年,保外就医后的红塔王国缔造者褚时建,以75岁高龄承包了2400亩地种橙子,橙园和当地的村寨结合起来,带有扶贫的性质,而且是环保生态。到如今,产品已经上市四个年头。万科董事长王石曾就此感慨:“如果我遇到他那样的挫折,到了他那个年纪,我会想什么?我知道,我一定不会像他那样勇敢。”而1997年跟随巨人公司一起倒下的史玉柱,则在蛰伏两年后卷土重来,此后几年间,凭借一款保健品“脑白金”一雪前耻,并归还了当年欠下的巨额债务。随后,史更是投身网游。及至2007年11月1日,史玉柱带领巨人网络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总市值达到42亿美元,融资额为10.45亿美元,成为在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史玉柱的身价亦突破500亿元。
  复出者总是值得敬佩,一如郑俊怀,哪怕他的梦想遭遇了过山车,但仍需要给予一些掌声。尽管铁窗几载,他毕竟还有梦想。
  
  江湖变局,搏心不已?
  
  不过,梦想要化为现实,谈何容易。
  一个企业家的成功,不仅时间上旷日持久,而且所需克服的种种障碍及难题更是不胜枚举,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当好不容易登顶后,却被意外打断,一切能回到原来吗?
  郑俊怀所面对的未来,显然仍不清晰。尽管他所牵手的红星董事长兼总裁秦和平,以及红星第三大股东——北京赞伯营销策划公司董事长路长全,都是他昔日大将,而他此次选择的婴儿奶粉,也仍是他所熟悉的乳业范畴。但婴儿奶粉在奶业中只是个很小的分支,而且正是三聚氰胺危机的重灾区。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中国乳业,已经硝烟四起,不复当年了。
  更何况,对于郑来说,另一个隐忧还在于心态。他一手带大的伊利,早已进入“潘刚时代”——此前身为总裁的潘据说与郑几乎势不两立;而他曾经的部下牛根生所创办的蒙牛,尽管遭受重创,依然背靠中粮不失为乳业巨头。心怀梦想的郑俊怀,倘若走上单纯为了证明自己的路子,无疑就偏了方向。
  在郑俊怀复出时少得可怜的话语中,有一句掷地有声:“我还想再搏一下。”
  当然,郑俊怀再搏的理由很多。
  众所周知,郑俊怀的悲剧,肇始于一场不合时宜的MBO。但在那之前,郑以其务实的做法及开拓的精神,在二十余年时间里,将伊利由一个家当仅有41万元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乳业的领头羊,并成功地于1997年打造了“中国伊利”。此前,由于液态奶保质期的限制,使之很长时间难以形成真正的全国品牌,不得不拘于内蒙古及临近地区。为了走出大草原,伊利率先引进瑞典利乐无菌包装生产线,使液态奶的保质期延长到30天。紧接着,他们成功进入福州。随后几年间,伊利在全国全面开花。
  就在郑出事的那一年,伊利股份的年报显示:公司2004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87.34亿元,利润为3.78亿元;当年7月,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联合主办的2004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估中,伊利品牌以127.87亿元的品牌价值荣列38位,是中国食品行业唯一进入前50名的企业。同一年,异军突起的蒙牛,尽管创办五年主营业务收入就达到了令人惊叹的72亿元,但仍与伊利有不小差距。
  2005年12月22日,55岁的郑俊怀出现在法庭上。在法庭陈述中,他忍不住痛哭……“我将最宝贵的年华和全部的精力留在了伊利。”他说。
  不但是能力与贡献不可抹杀,论及个人魅力,郑俊怀也不输于人。据说,他多年来出差一直坐经济舱,几乎不进高档餐馆,常常以一碗面打发一顿饭,住宿也都是小宾馆。更多与郑熟悉的人认为,他是一位稳健而勤劳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后来追随牛根生的孙先红就曾如此表示。孙指出:伊利之所以在“郑俊怀出事”后没受太大影响,恰恰是郑的功劳——此前,郑建立了事业部制度,各个事业部分头管理,降低了高层震荡所带来的风险。
  理想、能力、品行皆在,落马英雄重出江湖后,再搏昔日辉煌,顺理成章。但是,风险往往在顺理成章之内。而真正的智慧,反倒常在顺理成章之外。
  
  复出,但不一样的复出
  
  至少对郑俊怀而言,眼下最需要的当是创业心态。而这,就很不“顺理成章”。
  一个曾经站到过最高端的人,要想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据说,原长虹董事长倪润峰,至今都保留着指点江山的风格。显然,对于曾叱嗟风云的他而言,清零、格式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这恰恰是复出英雄最需要当心的。无论个人拥有多少能力、经验和资源,毕竟只代表过去。如今的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复出,首先意味着忘记过去。对自我的重新定位,也许是复出的落马英雄们的第一关。
  作为曾经天上一日地上十载的英雄,最可怕的就是落入“刻舟求剑”的深渊。你以为你曾信手拈来的众多资源,如今真的还在“保质期”吗?振臂一呼,即应者云集,迅速收拾旧河山,恐怕都是幻想。诸多重新出山的企业家大都曾有此雄心,但往往都迅速被现实撞得粉碎。
  即使心态校正顺利,对于究竟做什么,又该如何选择?
  已经有人给出了样本。比如孙宏斌,这个早先联想公司的才子,曾因保护当面冲撞柳传志的部下,随后被公司以挪用公款罪名送进监狱服刑五年。出狱后由IT业转做地产,创办顺驰,居然一度做了全国老大。
  关键是看清自己“此刻”的优势是什么。孙宏斌拥有预言家式的激情,以及出类拔萃的偏执与近乎僵硬的冷静,关键是复出时依然年轻。而郑俊怀,则老成持重,拥有更多行业经验。而且与倪润峰不同,郑俊怀的业务光环不曾褪色。
  但是,这都不意味着郑俊怀只能埋头固守老本行。其实,选项还有更多。比如效仿吴鹰,投身投资业。
  这是一个企业发展史被融资史覆盖的年代,同样是一个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期待在“退役”之后,成为企业新秀的背后推手。因为除了提供资金,他们还能将做企业的资源、阅历、经验甚至教训,跟所投资的企业分享,让新秀们少走一些弯路。而充当这个“老师”的,还有谁会比落马英雄更合适呢?要知道,他们有的不仅是经验,更有刻下深深烙印的教训。对于商业经营来说,后者或许正是最大的价值点。
  与此类似的还有咨询业。这同样是一个能将英雄的往昔丰厚经验价值最大化的行业。而且,对于那些对行业有梦想和使命感的人来说,也是最佳选择。以郑俊怀为例,他可以将他对乳业的经验和判断力充分盘活,帮助整个乳业行业,优化乳业市场的投资组合。
  当然,如能勇敢地转换一种生活状态,同样应该赢得掌声:
  在2009年7月重获自由的黄宏生,并未像坊间猜测的那样重返创维,亦未进入房地产或教育领域再度创业。事实上,黄先去了欧洲旅游,后来又到海南放松,这位人们熟悉的“拥有很强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的企业家,一直都在休息。
  ——追随心的选择,从来都不会有错。管理
  责任编辑:焦 晶
其他文献
经过一年经济危机的洗礼,中国企业真正体会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如果说中国在这次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灾难中尚属幸运的话,那么在下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只能让我们离危机的中心更近。  和2008年没想到危机猝然而至一样,2009年人们也没想到中国经济真会V型反弹,没想到从天上的气候到地下的煤窑,从务实的炒楼到务虚的网络,有那么多社会事件接连引起各界的关注和争论。  而对经典的颠覆,
期刊
知识之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毋庸讨论。不过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和执行,在企业中却千差万别。  进入“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后,知识管理被一度炒得火热,很多企业甚至设立了首席知识官(CKO)这样的岗位。可时至今日,在中国企业中,有多少组织真正建立了有效、可用的知识管理体系呢?而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和认识,又有多少组织把它跟组织战略、命运联系在一起呢?  事实上,对于多数企业来说,知识管理并没有形成稳固的结构和体
期刊
只要不能被付诸实施,再周密的计划也一钱不值。  ——这当然不是什么新理念。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是在今天,执行环节仍然是最容易成为盲区的环节。  人之所以有优秀与一般之分,在于前者有更好的实现构想的能力,就是执行力。企业亦然。优秀的企业所做的事情常常平淡无奇,区别只在于,它落实得更到位,因此也就做得更好。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管理界曾刮起过“执行”旋风,但老牌巨无霸公司常常成为目光的落点。固然,
期刊
每年的岁末年初,都是老总们最忙的时候。青岛啤酒的总裁孙明波也不例外。不过他更多了一项任务——忙着拿奖。2009年年末,在刚刚得到《哈佛商业评论》授予的管理行动优秀奖之后,青岛啤酒又在《中外管理》的“管理中国”年度总评选中,获得了最高奖“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的殊荣。  说及2009年让他骄傲的管理实践,孙明波很痛快地说:“那就是我们的知识管理吧!”  事实上,在2009年《哈佛商业评论》管理行动的评
期刊
包容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也许有性格的成分,但更多不是。或说指不上。因为现实权力的诱惑之大,通常不是个把染色体能抵御得了的。因此,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只要到了权力巅峰之下,就立即性情大变,如同斗牛看到了红布,鲨鱼嗅到了血腥,一样抓狂,一样死拚,一样六亲不认。  但是,在权力巅峰之上的包容,却是真实存在的,虽然罕见。但“例外”依然值得研究,因为它对我们事业、我们个人的建设意
期刊
中国商人不是没有进步,而是回头看时发现,我们其实是退步得太多。但退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重组小煤窑的运动正在山西上演。按照规划,重组完成后,山西省拥有企业主体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缩减成100个左右。对现有民营煤矿实行国有控股,将形成2-3个年生产能力达到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个年生产能力在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要么折现拿钱
期刊
多年执掌这家亚洲最知名的卫浴企业,欧阳明如何认知自己的创业路?为何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在制造业打拼多年之后,他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制造”?    今天的成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有100万旧台币的小商铺,欧阳明初入制造业时小心翼翼的神态也早已不在。多年执掌这家亚洲最知名的卫浴企业,欧阳明如何认知自己的创业路?为何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在制造业打拼多年之后,他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制造”?
期刊
在关键时刻,职业经理人们该如何应对?如何摆脱暂时的困境?    祸起萧墙  我是一名空降经理人,来到目前这家公司做主管已经两年多了。我所在的市场营销部,是公司里主要的业务部门,我身上的担子也就特别重。尤其是今年,公司准备抓住危机后的复苏期,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  于是,我在几个月前挖来了几个新人。有一次,我去外地参加一个会议,希望给新人们一个展现的机会,就让他们成立了一个业务小组,去开拓新的市场领
期刊
有些企业家喜欢从传统的权术中汲取养分,但现代商业活动都有其法律依托,一旦较起真儿来,留给权术的空间其实很小。    看完这个案例,笔者很疑惑一点:本来可以通过民主的谈判、公开的法律流程来解决的“去家族化”问题,徐磊却选择了以权术来解决!最终当权术与愤怒的亲人法庭相见时,这个“局”就像被戳烂的纸老虎一样,尽露破败之相。  但是靠权术,而不是靠民主和法律,在中国企业里并不少见。中国企业家,乃至非常优秀
期刊
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经历一些“关键时刻”,此时的抉择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走向。  职场中尤其如此。  仔细回忆,每个职场中人都会对这样的关键时刻记忆深刻。那往往是需要当即决策和行动的重要时间点,也往往构成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对于承上启下的部门主管而言,这样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重视和把握。为什么有的主管终日忙碌,但团队却是死气沉沉?为什么有的主管工作轻松简约,却又威信甚高、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