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绘画艺术生命的所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zh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是以点、线、面、体以及色彩、空间、虚实等为要素,在二度空间中创造艺术形象,以表现画家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那么画家所要表现的这种思想情感,就是通过绘画作品来呈现给观众的,换句话说,色彩、空间、虚实等就是情感的载体,或具体存在的形态。
  在诸多艺术起源的学说中,“情感说”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雪莱、托尔斯泰、科林伍德、苏珊郎格等认为:艺术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对艺术作品来说,甚至比艺术的形象更为重要,它是艺术生命之所在。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渗透着、包含着情感要素。情感在绘画艺术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艺术是不能与情感分离的,情感性是艺术的一个审美特征。在绘画艺术中画家会将自身的思想情感通过绘画语言最终体现在其作品当中,这样作品就有了生命。
  情感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是大家共同拥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与生俱来又无处不在,这个无处不在且又主宰你心灵的东西,在学术中被赋予了怎样的定义呢?
  一般来说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也有人这么解释,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存在的关系的反映,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很多学者也对情感作了生动的表述。《毛诗序》认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都是来自情感,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故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钟嵘在《诗品序》中则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故此,不难看出,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在状态,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并且有着程度上的不同。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论艺术》中明确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他认为,一个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过的某种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与情感如同双胞胎,不可分割。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是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艺术的使命就是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那么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绘画艺术更是离不开情感的表达,甚至可以说情感在绘画作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并不是审美情感。在审美经验中,情感可分为两大类,即知觉情感和审美情感。知觉情感是与知觉活动密不可分的,这种由对象得到的情感可视为知觉对象的客观性质,如知觉对象的大小、数量、颜色、声音的高低等。审美情感则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审美状态中,主体对对象做出的愉快或不愉快的反应,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它贯穿于审美过程的始终,是审美活动的条件和动力,是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其基础是审美认识。审美情感是由某些形象引起的,审美对象总是被赋予着某种情感,不再作为一个单纯的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体现着主体某种需要和态度的对象存在。它与生活中的一般情感是不同的。审美情感是由纯形式引起的,而生活中的一般情感是由一些与形式无关或脱离形式的内容造成的。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科学探求真理的认知,也包含着情感活动。如列宁所说:如果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审美情感是对美的认识,它不脱离生动的、具体的感性形象。它是以情感体验为特征,在情感体验中,虽也有理性的思维活动、理性的认识内容,但它是融化在、沉淀在情感之中的。
  绘画的创作过程是艺术地认识生活的过程,优秀的绘画作品总是凝结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情感其实就是创作过程中的内驱力。
  首先,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来说,这是作者创作的第一步,作者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产生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就是情感。通过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情感,情感在人的大脑中酝酿,从而反映到绘画作品当中,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在这一步,作者只是对事物产生感悟,发现了美,才有可能表现美,才会对事物产生创作热情,否则如同木头对木头——无动于衷。
  艺术构思是创作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艺术构思是在情感的动力作用下,由理智潜在地支配形象分解、综合以创作新形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认识、审美习惯合理安排画面,创作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形象。这更加体现出了情感的重大作用。没有情感的构思是不可能的,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有艺术想象和联想。没有情感的参与画面应该如何安排、艺术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提到想象和联想,在这里有必要对二者作一个解释。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既可以是由感知某一事物而想到与此有关的事物,也可以在回忆某一事物时又想到与此有关的事物。想象则是人的大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是人所独有的。想象活动也受制于历史条件,如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释,于是想象出雷公、电母、风神、河伯等神话。如今在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再不会想象这些神话,而是想象如何去遨游太空、征服宇宙。每一代人的想象都不能超出他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
  绘画构思就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发现美,并在内心中酝酿、孕育艺术形象和绘画构图从而形成审美意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也就成了此阶段必不可少的活动。因为生活本不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说明美存在于生活中,艺术家从生活中发现美,并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艺术家认为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艺术形象,从而做到胸有成竹,这样表现阶段才能顺利进行。
  艺术表现,也可以说是传达过程,是艺术构思的物化,是艺术这种精神劳动的物质体现。它是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体现,在这一阶段中情感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平时大家也说有没有激情,激情是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动力,它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往往发生在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心理反映情况下。激情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是绘画表现的巨大动力。在这一阶段,我们有时候并不缺少素材和资料,却并不能马上投入创作,就是因为缺乏情感,缺乏创作冲动,只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不能将这目的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情感、一种不可抑制的表现欲,面对着空白的画面,让人无从着手。此时如若有一个外在的或内在的契机,哪怕是一两句话,一个突然发生的奇思妙想闯进心里,将会豁然开朗。知道要画什么、怎么画,才能将你的构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你所要表达的情感凝结在作品中,观众也因观赏你的作品而感动得泪如泉涌,亦或心情豁然开朗……   在常态情感的作用下古典绘画有所发展并持续着,而现代艺术却是在非常态情感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常态情感与非常态情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从绘画艺术发展史的一些现象来看,就会发现古典绘画与现代绘画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由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使得每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在物质贫乏的社会里,绘画的主题主要是道德、宗教、自由等;而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多地追求刺激、享受、金钱,人的内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感到了寂寞、压抑、暴力引起的恐惧等等。
  下面我将从毕加索、梵高和蒙克的几幅作品分析一下情感在画面中的作用。
  《格尔尼卡》是以象征的手法、变形的形体和灰暗的色调表现了战争的罪恶和灾难带来的悲剧。画面中的牛头是法西斯残暴的象征,支离破碎的人体是人民惨遭迫害的残体,画面上方灯泡一样的眼睛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揭露。那变形的形体相互交错,拼贴组成了一种混乱的视觉效果和残暴恐怖的气氛,而这正是战争在毕加索脑海中的一种主观反映。毕加索正是通过这些极度夸张变形的图式,表达了他对德国法西斯暴行的强烈仇恨,可见这就是毕加索这幅画的精神所在。
  《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梵高对向日葵的喜爱和到阿尔追求阳光,是对旋转、炎热的天体的一种憧憬。向日葵有着单纯的色彩和明确的造型,是梵高同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它以黄色为主,加上一点青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黄绿的交响曲。这些花在画面中有一种装饰性的安排,由于笔触有力,显得富有生命力。他画看到的东西,画他的感受,他用自己的方式解释大自然,利用他的表现手段来表达他极其强烈的思想感情。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也是他苦难生活的缩影。《向日葵》总能给人一种灼热而凄凉寂寞的感觉。梵高是一个狂人,一个天才,一个天才,他疯狂地作画、疯狂地爱一个人、疯狂地做每一件事,这就如《向日葵》中那种炽热的情感,就像太阳一样,是他内心翻腾的热情和激情。他是一个在艺术上无与伦比的天才。在人生中,孤独二字即始终伴随这个纯粹为艺术而来到世上的人。没有一个女人真正地爱过他,甚至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拒绝了他,没有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除了他弟弟提奥。唯一一个在他生前赏识他的艺术的艺术家高更,也在依稀剧烈的争吵之后离开了他。梵高渴望爱,渴望朋友,也为此而付出过巨大的努力,却常常事与愿违,现实带给他的是更大的打击和痛苦。画面让梵高孤独的灵魂得到了慰藉,受伤的心灵得到了安抚。《向日葵》中的美就来自于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和那抹淡淡的忧伤,把梵高的一生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一看到向日葵,思想就会飘向那金色的田野……
  《呐喊》是挪威20世纪表现主义先驱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以呐喊为题,但画中却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他看不到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孤独或许能悄悄消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蒙克将这个形象高度夸张、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目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死亡,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有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的大致的真实性。前面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画面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的尖叫。蒙克将其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寂寞、压抑转化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声,将其画面中的情感表现推向了极致。
  综上所述,情感在画面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能使画面中的形象鲜活起来,最终使整幅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正如王宏建所说:“情感在艺术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画家通过绘画表达某种情感,那么这种情感就应当自然而然地通过画家与观众的桥梁——绘画作品,呈现给观众,引起他们深思,为之而感动。如果观众被作者的作品而感动,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他的作品也就成功了。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方法 形式  现阶段,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
期刊
摘 要:键盘时代的来临,虽然冲击着汉字的书写,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仍旧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所以信息时代我们还需强调写字教学。  关键词:汉字 电脑时代 审美 陶冶情操 创新能力 写字教学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从殷墟甲骨时代至今,已经有三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它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至今仍在为四化建设服务着。汉字有很多优点,它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中学化学课堂演示实验艺术的功能和原则以及演示实验艺术的类型与作用。通过设置探索问题的情境,提倡质疑,鼓励创新,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解决问题,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化学教学 演示实验 艺术技
期刊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灵活运用“任务驱动”
期刊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给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将之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其形象逼真的直观效果、反映内容的丰富性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较好地解决历史过去性、综合性、具体性的问题。下面就本人的历史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利用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一个人求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中学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更要突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背景下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然后结合这一现状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阅读教学受到广泛重视,但受应试教育与落后思想的影响,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虽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制约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 问题 对策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阅
期刊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多媒体信息技术必将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整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多媒体信息技术 历史课堂  从现代教育理念看,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
期刊
摘 要:探究能力是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备的能力,这一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正确面对陌生的题目。应《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授教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倡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同时改进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的方法,
期刊
摘 要: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时间、方法上可以科学地安排,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 学生 发散性思维   从定义上讲,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可以在各个方面、角度得出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还可以叫作扩散性思维和辐射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换句话说其实就是人的大脑思维材料和知识链接的迁移,使思维更加灵活、流畅、精细、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