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准确断句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r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文言文断句,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文章语言风格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统计概览
  “明句读”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高考文言文断句命题最早见于2004年北京卷。近年来,文言文断句这一考点逐步被很多自主命题的省市列入《考试说明》,成为高考的热点。
  二、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特点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最近几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考查呈现如下特点:
  1. 文言文断句考查命题省市逐年增加。2015年全国高考卷由18套减为15套,而断句题有增无减,山东卷也加入了考查断句的队伍。用考查断句来考量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已成为一种趋势。
  2. 设题形式呈现两大类型。一种是选择题,给出四种断句选项,选择用“/”标注断点正确的一项;另一种是主观型试题,即用“/”标注断点。近几年主观题明显增多,逐步与客观题平分秋色。从试题难度来看,主观型试题难度明显大于客观型试题,对学生语感和文本的理解能力要求更高。
  然而2004年率先采用断句题的北京卷今年试题有新的突破。2015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之二第15题选了《论语·侍坐》篇末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试题提供标点不同的两个版本,设计第二小题:“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要求考生辨别两种解读的不同之处,并做出个性化的赏析,此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于文本表达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将断句与文本内容的理解结合得更紧密了,更看重学生的分析能力,突出了命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3. 文句选材特点。文句的选用叙述性和议论性的文句都有,一是选自文言文大阅读文本中的语句,二是选用独立文段或独立小文段中的句子。纵观近几年考题,有从单用走向合用的趋势。这便更注重文意理解与文句理解结合,从而考查整体阅读能力(文句的整体性、文意的完整性)。
  4. 从试卷分值来看,一般3~5分。
  三、 2015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析及备考策略
  (一) 思全文,顾前后
  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的。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搞清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后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例:(2015年重庆卷第8题)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 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解析:解答此题,应整体阅读,联系上下文。前文先写了巫师盛行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医术高明医生的缺少,然后写了徐若虚谢绝做官对医术的钻研,后文写医术盛行带来的好处。据此理解,这段话应强调徐若虚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对巫术不认同,正与上下文呼应。通过“无富贵贫贱”可以排除B、D两个选项,再根据虚词“其”“之”“乃”在断句中的提示作用,“责”“信”均为动词,“报”应该是“回报”之意,体现徐若虚医者仁心,故A选项中“不责其报信”不正确,答案为C。
  (二) 析词性,明语法
  文言断句,断开的每个句子基本上就是完整的一个句子。除了倒装句,古代汉语的语序大致与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同,一般是主语前,谓语后;谓语前,宾语后;定语前,中心词后;状语前,谓语后;谓语前,补语后。在给文言文断句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和词性,然后弄清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先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谓语,因为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一般有谓语,一般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再通过它找主语,查宾语,据语序逐层理清关系,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或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
  例:(2015年新课标卷Ⅰ第4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宣和”“高丽”“使者”分别是年号、国名、官职名,都是专有名词,根据“入贡”和“使者”之间的语法关系可排除C、D选项,再根据“宰相”、“谓”的词性以及“所论”所形成的名词性短语,可以排除B项,答案为A。
  再如:(2015年新课标卷Ⅱ第4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解析: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主语的情况,“所住”为名词性短语,根据句意放句首,据此可排除A、B选项,“数见军旅”动宾完整,“护儿”“宇文”为人名,此处做主语,根据句意放句首,排除C项,答案为D。
  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里,由于受语法的限制,或为了修饰、强调的需要,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而形成倒装句。辨识句子时,还要注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几种形式的倒装,如“于”引出的状语一般放于谓语动词后。
  (三) 识标志,辨句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答] 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在文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性结构。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慧眼找出句子中的虚词,再根据其位置的特定性,从而准确断句。
  “盖”“唯”“夫”“若夫”“且夫”“是故”“然而”“然则”“至于”“至若”“要之”等词则经常出现在句首,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耳”“焉”“而已”“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乎”“邪”“耶”“与(欤)”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兮”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以”“于”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则”“而”视句子的语气强烈程度,前面可断也可不断。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文言文有很多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如“……者……也”,是典型判断句;“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被动句;还有“奈……何”“如……何”“若……何”“无乃……乎”“得无……乎”“何……之有”“何以……为”“不亦……为”“不亦……乎”;“唯(惟)……为……”“与其……不若(孰若)……”“与其……无(毋)宁……”“孰与……乎”等,这些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都是我们断句的依据,我们在断句时要看清楚,千万不要硬生生破坏这些固定句式。
  除了虚词和固定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有其相对固定的意思和位置。如“言”“曰”“云”用于句中表示“说”的意思,且其后有引语时,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而况”“且”“且夫”“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这些字词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复句中的关联词,起到衔接作用,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2015年广东卷第7题)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 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解析:“矣”放于句尾,表示感叹、陈述、请求,“用矣”独立成句,“一旦被任用,有的人就开始阻碍他做事甚至逼死人”,据此可以排除C和D选项。“要之”的意思是“总而言之”,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一般放句首或独立成句,“人实为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应该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项。答案为A。
  需要说明的是,运用上述方法断句不能绝对化。以“夫”为例,它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不是单一的,有时作为句首发语词,有时作为代词用于句中,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依据文意、语气来判断。
  (四) 据修辞,巧判断
  古人注重文气,讲究语句整齐对仗、音韵和谐、意思对举,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把握古人用句的基本规律,利用结构的对称性推断词性及短语结构,能比较容易找到断点。
  例:(2015年四川卷第12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答案: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解析:语言标志“乃、因、卒、遂”连接词一般在句首,然后扣紧语境,“言、申、明、讽、冀、卒”逻辑层意层层递进,根据整句的句式特点明显——多四字短句,即可准确断句。
  再如:(2015年山东卷第11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解析:这是山东卷第一次考查断句。紧扣语境,“受命”“令”“斋”“之”“钻”“卜”“受”这一系列的动作有明显的逻辑先后顺序,句式整齐,多用三字动宾结构,据此答案可选为C。
  (五) 熟典章,谙文常
  古代的很多专用名词,如官名、地名、族名、书名、物名、制度名、年号、谥号、帝号、时间等,还有天文、地理、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古代文化常识,对于今人来说是陌生的,这些也成为考生阅读文言文的重大障碍之一,成为文言文断句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考生平注意时熟悉古文化常识,在文言文断句的时候,遇到这类专用名词,断句时应特别留心。如2015年新课标卷Ⅰ:“宣和”“高丽”“使者”分别是年号、国名、官职名,2015年湖北卷第13题:“秦汉”“欧曾”“曾巩”“唐顺之”分别为朝代名和人名。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这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其他文献
凭心而行,后果自负——人生在世,要追求和担当的不过是这样两句。人这辈子,只是一个炼心的过程罢了。  心可以很坚硬,似千年玄铁,沉黑酷寒;心可以很柔软,似丝滑锦帛,轻飘婉转;心可以很坚韧,似悬崖绿枝,百折不挠;心可以很脆弱,似薄壁玻璃,轻触即碎……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些坚硬的东西和一些柔软的东西,怎么调节它们,让心呈现出最让自己满意和幸福的状态,则是要经过自己长久探索和磨砺之后才能达到的——人们就像虔诚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  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  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
期刊
【作文题】(浙江省杭州市2015年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力耕不止的精神。但也有人总感到不如意,想让“千里马”和“老黄牛”优势互补,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丰富的联想或获得了什么深刻的感悟?请你就一个侧面谈谈你的感受或经历。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文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能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里的两句话,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
期刊
模拟新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今日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死死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报道分析称,当地气温突然回升,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去湖对面寻找伴侣。然而,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但再也不能跳起来。他推测,青蛙当时正打
期刊
比喻说理和对比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两种说理方式。  比喻说理,也叫喻证法,也就是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证明文章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劝学》第1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
期刊
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认为“学生写好作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鲁迅,因为鲁迅做文章,第一绝不会跑题,第二绝对别开生面。鲁迅的文章篇篇都是高分作文,不敢说满分,都是55分以上吧(以满分60分计算)。鲁迅是中国第一作文高手,这就是鲁迅文章本身的魅力”(见《鲁迅是语文的金钥匙》,《语文建设》2013年第11期)。如此盛赞,可见孔教授对先生的推崇之情。的确,先生的诸多文章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下面,我们就以《拿
期刊
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它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几乎每年必出。从考查范围看,《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病句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以上四种为结构性病句)、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以上两种为语意性病句)。这六种类型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而近几年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出现的频率较高,值得重视。考查落点在学生的结构性
期刊
以物象类为标题的写作,往往因其隐含着对过往生活的审视与回味或对现实环境的凝眸与感悟,引发读者情感思想的共鸣和审美情趣的共振,因而广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是社会生活领域中极为常见的写作类别。报纸副刊、网络论坛、杂志随笔、名家选文、各类语文教材,触目皆是,中小学语文老师也很青睐这一看似简单实则颇有意味的写作实践。  这类作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引领和思维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
期刊
【命题规律】  现代文阅读文本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插入段等。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设题。分值一般为3~6分。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等)?③请说说这一段话(或这一句话,或在某方面)的作用。  【技法揭示】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