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h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论是平常的地理教学过程,还是几年前的地理高考,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有关自然带分布规律的考查较多,但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注却有些不够。近几年的高考有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的考查越来越频繁,考查的角度也不断变化,值得大家在日常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在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过程中,笔者看到了“整体性”这个闪闪发光的命题核心。在本文中,笔者将“狭义整体性”拓展为“广义整体性”“时—空—事象统一”命题和“人地关系整体性”模型;同时解读了基于“整体性”的解题模式,如看图说话模式、比较模式、计算模式和“描述—评价”模式,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提供思路平台;最后,提出了“建立知识之间的整体性联系”“用系统方法拓展概念域或命题域”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整体性;核心命题;解题模式;系统方法;概念域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6-091-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原理之一。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大气、水、地貌、岩石、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在于某一要素力求与整体的环境相一致,。在景观上,植被最能反映这一特:某一植被分布在某一地区,可以认为该植被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所以,可以从分析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去推测该种植被的生长习性;反之,也可以从植被的生长习性去推测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整体性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可以说,整体性的考查在新课标试卷中是无处不在。下面笔者结合2016年高考试卷来谈谈本年度命题的核心。
  一、整体性是地理知识的命题核心
  整体性的理解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普遍性是指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即系统不是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素的相互作用。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可能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可能是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系统整体性原理的特例:即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关联结构(如图1)。该结构仅仅局限于“陆地环境和自然要素”,
  因此笔者称之为“狭义自然地理整体性”(以下简称“狭义整体性”)。这些因素三三二二地结合形成多种组合形式,增加地理的趣味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如第2题就是让学生建构起“气候—地形、水文—地形”之间的整体性因果关联。
  笔者在本试卷分析和教学实践中发现更广泛的“整体性”。
  第一,如果将各要素概念外延扩大,如“海拔、地理位置”等因素扩充进入“地形”概念域,将“海洋、洋流、盐度”等因素扩充进入“水文”概念域,那么就会形成“广义自然地理整体性”(以下简称“广义整体性”)。如第6题题肢B就是建构“气温(气候)—海洋(水文的扩容)”之间的因果关联。
  第二,如果将“时间、空间”等因素与“自然或社会等地理事物和现象”构建关联性结构,就会形成“时·空·事象”高度统一命题[1]。同时还可以演化出“时·空”“时·事象”“空·事象”“时·空·事象”等亚命题结构。如题5形成“1月24日(时间)—强大寒潮(地理事象)—气压形势图(空间)”三者之间的因果关联。
  第三,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会形成“人地关系整体性”模式。各要素三三二二地结合也会形成若干变式。如第14题形成“城市功能分区—气温、地租”关联结构,第16题形成“农业—自然要素”关联结构,第28题形成分别“工业、养老、人口迁移(迁入)—自然—社会要素”的关联结构。
  综上所述,用下图概括地理整体性(如图2)。
  以上述分类来观察本试卷的分值分布情况(如表1),就会看到“整体性”成为本试卷的重要价值取向和能力指向。
  二、整体性为学生提供解题模式
  整体性既是地理的核心命题,也提供我们解题的思路启迪。地理试题的特点之一是每组选择题或每道综合题都有图像、材料、题干等显性信息,笔者称为现场信息。解题就是建构“现场信息与问题指向”之间的整体性关联,试卷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如下基于“整体性”的解题模式,简述如下:
  1.看图说话模式。
  看图说话是最简单原始的学习方式,但又是最有效的解题模式。本试卷共有20多幅图和一张表,它们分别提供了地形景观、等高线、等压线、流量过程线、住宅景观设计、主题公园所在城市分布、城市功能分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世界某区域(包括某洋流)、地球系统物质循环、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供水用水对比、澜沧江—湄公河示意图、三城市气候资料、攀枝花市区位、江苏铁路空间分布、世界某区域(包括马六甲海峡)、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生态治沙模式和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表等图型、表格。图表提供精心选择的信息,信息量较大,内涵丰富集约,读懂它们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素养。
  如第3、4题是以读懂图2为前提的,“露营地”运用“选择地形平坦、避免陡崖、河谷等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地”关系模式。“观日出”运用“5月初(时间)—日出东北(现象)”这个“时—空—事象”统一命题,寻找位于“山脊东北方向(空间)”的点。
  2.比较模式。
  比较往往是破题的关键,比较如纲,纲举目张。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所有选择题都是在“肯定—否定”“排除—选择”模式中进行比较。二是当两个以上同类事物出现差异时进行成因、属性等的甄别比较。如基于图4的第7、8和基于图13的第25、26题,   第7、8题要特别强调审题,“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意味着第6年的植被已经恢复,比第1年茂盛,这样就根据“森林(生物)——水文”的关系列出表2,从而正确解题。
  森林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下渗增加,因而降低流量峰值、流速和含沙量等。
  3.计算模式。
  地理计算是一项基本技能,与数理基础有很大关联,地理考生往往感觉难度较大。如第10、11、25题,分别涉及正午太阳高度、区时和(用水)增幅的计算。建立公式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如第10题须建构“太阳能热水器的地平高度与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成互余关系(即相加为90°)”。第11题运用“以180°为边界”的有限坐标系统进行区时计算(图3),利用该模型可以避免时间计算中的“加”“减”困扰等诸多问题。[2]同时是在建构“时间—空间(城市)—现象(至少4城市都在开放)”统一命题,也是寻找4个城市的时间交集问题,是一例非常好的计算题。
  4.“描述—评价”模式。
  “描述—评价”是解答综合题的重要模式。“描述”指将看到的图像信息叙述出来,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形成完整正确的答案。如第28题,为了清楚地表达该模式的运用,笔者建立表3,供大家参考。
  三、整体性为地理课堂改革提供方向
  高考是指向标,它越来越以知识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为价值取向,这成为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如何改革?笔者有如下建议:
  1.建立知识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地理教材为了简洁明了,往往将自然、人文要素进行分解编排,但教师不能分割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而是要首先进行系统科学的学习,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拓展到“广义整体性”“人地关系整体性”和“时—空—事象”统一命题中进行教学,使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地理規律的学习充满着“整体性”。如黄土高原及表面形态的成因就是“狭义整体性”的亚结构:即“气候(风力)—外力作用—地形”和“水文—外力作用—地形”。还有森林的作用其中就包含:“生物—水文(涵养水源)—土壤(保持水土)”亚结构。
  2.运用系统的方法拓展概念域或命题域。
  地理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将单个概念拓展成为“概念域或命题域”,这样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延展学生的思维世界,形成纵向、横向和立体的联系,使学生感觉这种联系本来就是一体的存在,避免单一的割裂和支离破碎的理解。
  如“夏至日”概念,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空间概念(如图4),还可以形成等价定义②~⑧等(如图5)。它们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夏至日概念域”的网状结构。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①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②
  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③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④
  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⑤
  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⑥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⑦
  长江流域出现梅雨现象⑧
  图5
  又如气候类型的学习必须包括:一是纵向结构包括“分布→成因→特点以及判别”;二是横向联系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物等交互构成的网络结构(如图1);三是气候与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的关系。
  高考试卷是众多命题专家的智慧结晶,它的价值取向代表了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一线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充分借鉴,尤其是要找到其与课堂教学、地理素养、学生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整体性的改革策略,推进新课程改革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建春.类比: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1).
  [2]张建春.模型化与微课群:地理课堂创新的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03).
  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基于CPFS结构的“数学命题学习”的实践研究》(Bb/2015/02/187)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本文根据学校篮球比赛的特点和规律,对学校竞技篮球比赛中的投篮准确度从投篮技术、身体素质、战术安排、心理素质、投篮时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提高投篮命中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竞技;篮球运动;投篮准确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92-1  篮球是初中体育
摘 要:“尊重”、“民主”、“以人为本”和“放性”是当今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让我们重新对传统思品课堂进行深刻反思和审视,要求打破课堂上的“教师中心主义”,重视和善用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性资源。本文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三個课堂生成案例,来思考如何能更好地把握课堂生成,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思品教学;课堂生成;案例;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在钻研教材时,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文后边的“研讨与练习”题,领会编者的意图,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弥补课堂上由于各方面主客观的原因而未能及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已学的还嫌生疏的内容作为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本文就教材中局部的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字、词、句;理解和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
摘 要:课改从改课开始,体育改课从教法研究开始。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体育教师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体育教法探寻上,而忽视了教材中隐含的人文价值,从而难以达到教学中所提出的“启智、健身、育德”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案例,给体育教育同仁带来一些深层次的考虑,以期让教学走向深度和广度,使之更好地展现中学体育课堂应有的魅力。  关键词:人文价值;课堂品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
摘 要:“摄影摄像”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科目“现代媒体艺术”系列中的一个内容,对于增强高中学生视觉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中美术学科中开设摄影摄像教学模块,符合视觉文化时代的需求,同时也为高中美术教学注入活力,适合于零起点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体现在“用中学”的重要性,教学实践过程简约化,以多样化主题活动进行单元教学为模块学习提
摘 要:本文提出了班主任必须更新观念,着眼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狠抓常规,注重微小德育,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以带动全班同学一同前行。班主任还应做到以爱育爱,彰显仁爱,奉献大爱。  关键词:班级管理;立德树人;常规管理;爱心真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72-1  初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然而因为历史没有时效性因而不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可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历史事件,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推动学生历史意识发展。该文首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了情境教学的应用与实践,最后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本文从问题情境、表演情境和历史情境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初中历
摘要: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很多老班主任们在班级管理方面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触,那就是:要把一个班级带好,带出成绩,除了教师必备的敬业精神、爱心、耐心、责任心、包容心等这些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工作中一定要有科学有效的方法。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成功实现班级管理的必备条件。今天我要阐述一下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如何在班集体初步建设时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对班级
摘 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蜀道难》有言“又闻子规啼夜月,”《咏怀古迹(其三)》亦言“环珮空归夜月魂”以及《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这三篇课文频频出现的“夜月”、“月夜”两词,弄得学生记得颠倒糊涂,默写时二词经常“难分你我”。在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辨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
摘 要: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互联网 ”现代教育必须以人为目的,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  关键词:现代教育 “互联网 ”;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2-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