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法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学具:课件及录音。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营造氛围
  导入:“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这是73岁的汪曾祺生日时曾作的一首诗。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多媒体投射满文军版本的《望乡》音乐视频节选、只呈现旋律、伴奏、画面,删去原唱)
  二、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学生交换评改)。
  2.解释下面的词语(抢答)。
  三、探究文本,感受意蕴
  1.探究:作者及作品背景知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A.作者链接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B.背景链接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汪曾祺先生的昆明情结,至今都是非常感人或是具有深刻影响的,它已成为昆明文化的一项具有深厚意义的地域文化。
  2.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问题1】再读文章: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什么不同,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勾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学生独立勾划后作答。)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探究问题2】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点拨: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再在文中找出与其对应的词句。(学生独立勾划、小组讨论之后回答。)
  【探究问题4】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作者把自己对昆明深沉的爱通过哪些景、物、事展现开来?
  景物:肥大的仙人掌,多而美味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景物美,滋味美。
  人事:作画、苗族小姑娘卖杨梅、房东摘花卖花送花、陈圆圆的旧事、雨天酒店喝酒——人情美,氛围美。
  四、含英咀华 赏析语言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点拨:“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这里指炒熟后的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点拨:“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这里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2.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列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点拨:用“戴”“穿”“坐”“吆喝”一系列的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等,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怀念之情。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点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3.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是一种文风,平淡自然也是一种文风,比如口头语。找出文中平淡自然的句子,同桌互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2)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3)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点拨:以上句子长短句结合,简洁明了,口语色彩浓厚,质朴自然,平淡有味,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雅俗共赏。
  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读完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心灵仿佛被那细细绵绵的雨滴浸润得舒适熨帖,昆明仿佛顷刻间变成了一个让人无限神往的地方,他在画旁题下的那段文字虽长但很有诗情,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感受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把全部的爱与真情都融进了那里。
  2.拓展延伸
  作者在第10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着写出来,80字左右。
  点拨:“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閑适、幽静、恬淡之感。(写作:略)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兴趣,他才会乐于学、主动学,学习过程才会轻松。所以,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活动教学在吸收了传统教学的优点的同时,还应融入任务型教学活动来进一步完善英语学科教学体系,使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且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新课程理念。如何做到让学生轻松、快乐、主动、有效地学习英语,我认为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
期刊
胡校长说,碰到大老远就笑着大声打招呼的学生,不用问就知道是我的学生。我却说,碰到学生,大老远的就笑着和他们打招呼的是我。这也是事实。  同学们都说,读九年级做我的学生很合算,不用被压得透不过气,而且看起来蛮轻松的。这也是事实。  亲切的师生关系需要彼此情感的交融。情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大忌是“隔心”“隔情”。师生虽日日照面,时时相视,虽系同处,但情感不通,心生隔阂,教师设计
期刊
近年来,打工潮使许多家长外出务工,使孩子长年留守在双亲或其他亲人身边,成为一个强大的群体,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行为习惯差,学习漫无目的,厌学情绪严重,安全无保证,经常违反校纪班规,养成恶习,给学校管理带来障碍,留守学生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里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多的
期刊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是教师的一种极具灵活性和随机性的“顿悟”,这其中浸润着教师的智慧和情感,是一种渗透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追求的富于创造性的思想活动。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反思不是蜻蜓点水,而是要有触及思想深处的深度反思。这就说明,教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与学关系之认识,只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即从哲学上阐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虽然,这种阐述是必要的,结论也是科学的(学生居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居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对“两个地位”(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则缺乏具体研究,因而缺乏操作意义,结论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满堂灌”、“一言堂”。这种办法
期刊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具体情境下理解和掌握什么是周长和周长的实际含义。  2.通过实际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理解认识周长的意义。  3.能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难点:  能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会数或算一个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
期刊
“筷乐无比”三个篇章。即学——学之“筷”快乐乐学习篇、用——用之“筷”乐生活篇、玩——玩之“筷”乐游戏篇。  一、丰富认知,了解筷子文化  (一)活动名称:筷子我知道  1.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文化,激发幼儿使用筷子的乐趣。  (2)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讨论等,比较筷子的长短、粗细,数筷子的个数,分类等。  (3)产生喜欢筷子的情感意愿。  2.活动准备:各种筷子、筷子文化PPT
期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长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中国未来和谐发展密切相关,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爱和关怀。自2007年起,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资助湖南省保靖县农村特困学生达7000多人次,为当地贫困家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随着嘉里郭氏生素质培养项目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贫困学生除了物质条件缺乏外,更缺少心灵的陪伴。我们认为,单纯的资金资助不足以改变人,怎样使受助学生未来成为社会的资产而不是累赘,如何帮助
期刊
《勾股定理》教學设计
期刊
《會说话的手》教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