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曹操的诗歌创作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i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曹操在诗歌创作上借乐府旧题写实事,在诗歌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以及慷慨激昂中有悲凉之气的美学特征,而这与“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曹操 董仲舒 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乐府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远在先秦时期,孔子、荀子等思想家就开始对“天”、“人”的关系进行探讨,至汉武帝,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至此“天人合一”的观念明朗化。那么“天”、“人”究竟指代什么?董仲舒指出“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显然,这里的“天”指被称为天子的皇帝,而“人”是被统治者。皇帝既然是上天指派的,他理所当然地代表天命统治整个天下,所以人民应该顺应统治,这是为封建剥削制度寻找合理的借口。董仲舒又宣扬“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在这里,“天”又成了警示人类社会兴衰的主宰。可见,“天”、“人”是多义的,它可以是任何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对立面,如情与理、灵与肉、内容与形式等。“天人合一”意味着人对主宰对象的顺从崇拜,或能动的遵循,也可以是矛盾双方融合、渗透之后的一种境界。
  一“天人合一” 与曹操诗歌的现实意义
  曹操称自己“好学明经”,这使他在年轻时就拥有成熟的政治头脑,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的行为,对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原始意义做了最好的诠释:得天子者得天下。尽管曹操以“法”治军,但他思想的根基是儒家,与曹操相距不远的儒家代表董仲舒应该对曹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流传至今的诗歌只有二十来首,并且都是借用汉乐府旧题写时事。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天人合一”所铸造的心灵世界立足于真实的现实相一致,也与曹操创作抒发政治理想和记叙汉末实事的诗歌相契合。他的《薤露行》和《蒿里行》尽管诗句质朴,但感情苍凉真挚,尤其是《蒿里行》里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读来让人感伤不已。曹操用实录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东汉末年的混战和人民的疾苦,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佳组合。
  对于“天”、“人”的关系,曹操有自己独到的辨证的看法。针对儒家宣扬的“天佑有德”、“有德可获福”的观点,曹操在诗歌《董逃歌》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郑康成和郭景图是德行不亏欠的人,却都突遭不测,可见天并不保佑德行完美的人,人的生死与德行的好坏并无直接的关联。在《秋胡行》一首诗中,他再次表达了相同的认识:“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天地之间,最宝贵的难道不是人吗?因此在“天人合一”的统一体中,曹操更愿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曹操一生积极进取的最大推动力,直至病逝前几个月他还率兵在外,用行动唱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歌,这也是他为什么自始至终都求贤若渴的原因。“天人合一”中,“天”“人”不是互相排斥的独立体,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容的共同体,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也没了存在的价值。曹操要实现自己“天”的宏愿,就必须笼络一批能为己用的人才,对此他非但有清醒的认识,还将人的积极性发挥到了极致。在《短歌行》一首诗中,曹操将自己对人才的渴求表露无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可人才很难求,所以曹操又唱到“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表达了他得不到人才的忧虑焦急。他呼唤着新老朋友能够“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最后他真诚地向天下的有才之士发出呼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要你来到,我就会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让天下所有的人心都归向于我。在《善哉行》一首诗的开篇,曹操抒发了自己在与众宾客酣饮美酒时的得意之情,然而一丝凉风吹醒他飘然的头,曹操提醒自己切不可骄傲自满,一定要“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因为即使“众宾饱满归”,依然有很多高飞于天河、淡泊名利的人才是不能为己所用,“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从而表达了曹操对某些自己无法掌控对象的无奈。曹操如此迫切地渴望人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天命。与项羽将自己的失败归于“天忘我”的唯心思想相比,曹操的人才观是一种现实性很强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用实践证明了人的天命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早年的曹操不信天命,也不轻言天命,因为天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它与政权直接相关,容易授人以把柄。晚年的曹操,权力已完全凌驾于汉天子之上,可他在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业之前,还是不轻易做皇帝。曹操不是真的不愿做皇帝,他是在寻求“天人合一”的最佳时机,他要为曹魏集团代汉奠定坚实的根基,这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胸襟。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也”,那句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话终于大白于天下,这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他无须谨小慎微,只需大大方方地谈论天命,而言天命更有利于他对汉的取而代之。可见,是否信天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时候利用天命作为有利的政治手段。
  二 “天人合一”与曹操诗歌非凡的美学力量
  《礼记·乐记》这样阐释诗歌产生的原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钟嵘进一步将“物”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时节和山水可托物言志以寄托诗人的情感;二是个人的身世遭遇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对艺术创作的直接影响恰好是将自然的客观对象或个人的经历与情感统一起来,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曹操所有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被誉为中国山水诗创始之作,是山水诗的典范。清代王士祯如此评价:
  “古今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成、盛唐王、孟、李、杜……诸公,搜抉灵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王士祯何以对此诗评价如此之高,以至凌驾于著名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之上?如果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思考,很容易明白个中原由。“天人合一”营造的是一种恢弘辽阔的气势,而此诗所流露出的雄心壮志和所描绘的景物都与这种气势达到了“密则无际”的和谐统一。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恒成功,在返回邺城的途中东临碣石,写下了这首诗。北伐乌恒的成功不但彻底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势力,而且稳定了北方,消除了北方的隐患,自此,曹操可专心向南征讨刘备、孙权等势力,与他们一争天下。可以想象当时的曹操对于统一中国是何等的踌躇满志。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登碣石观海,秦始皇还刻下“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等表功字样。曹操正因为胸怀秦皇汉武之志,所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当他站在碣石上,放眼浩瀚的大海时,他一定看见了威震八方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并渴望与他们跻身为一列,他内心澎湃着的激情,与仰慕的前人和当下的大海激荡在一起,浑然一体,自然就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生机勃勃的景物流淌着意气风发的斗志。可正当读者随着曹操的诗句飘飘然时,曹操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让诗歌的情感陡然直下,高昂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冷酷的现实。曹操清楚地明白,自己的统一大业还有非常艰难的路要走,所以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但他统一中国的雄心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里,明白无误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与其说他激励自己要像大海那样拥有宽阔的胸怀,不如说他暗下决心要像大海那样,将日月揽于怀中,成为最高的统治者“天”。最后作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这不仅仅是为满足入乐的需要,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曹操在此诗中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刻辞,洋洋洒洒地宣扬自己的赫赫功绩,但简洁真实的景物描写中,处处蕴涵着政治家恢弘的胸襟和气吞山河的气势。在激情澎湃的感情中又保持了理性的抑制,这与“天人合一”的另一美学原则“中和”之美相符合,与中国千余年的传统诗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相吻合。
  三 “天人合一” 与曹操诗歌的悲壮色彩
  然而,在“天人合一”中常常伴随着抗拒和绝望。当人们努力寻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时,却发现在“天人合一”的统一体中,“天”占据着绝对的主体位置,“人”是次要的。这也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发出以下感叹的原因: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悲凉的诗句不仅是曹操对生命短暂的忧愁,更是焦虑自己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建功立业之志。对人的寿命时限,曹操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在《善哉行》中批判世人:“痛哉世人,见欺神仙”,又在《秋胡行》中明确指出得道成仙是无稽之谈:“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他认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地乘雾,终为土灰。”(《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但叱咤风云的曹操毕竟是普通人,在面对“天”的强势时,他也向往传说中神仙的长寿:“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飖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秋胡行》)“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气出唱》)但曹操并不真心相信神仙,他是借游仙题材来营造高远壮阔的境界,寄托自己远大的抱负。在《精列》中,他如此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生死观:“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既然天地万物都将走向死亡,圣贤也不能幸免,又何必为死而忧愁呢,不如坦荡面对死亡,珍惜来日无多的当下。
  曹操在宏伟大志没有实现之前不愿死,可他又不怕死,他不愿屈服天的安排,努力争取使自己长寿,他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的寿命不完全由天定,只要保持身心的愉悦,依然可以延年。在《气出唱》中,他总结养生的方法:“心恬澹,无所欲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一如在政治上、军事上因“挟天子而令诸侯”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一样,曹操并不否定“天”的决定性作用,却又敢于向“天”挑战,将“人”的自主作用放到首要的位置,这与孔子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相比,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曹操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努力向“天”靠近,然而上天留给曹操的时限已不多,他最终没能成为“天”,这不能不是这位枭雄悲壮一生的小小遗憾。
  曹操的诗歌创作借乐府旧题,或再现汉末的兵荒马乱,哀叹民生的悲苦;或感慨人生无常,渴望努力建立统一繁荣的封建王国;或寄情山水,以显英雄本色等,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天人合一”,也是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伟大政治家的豪迈气魄“合一”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夏传才:《曹操集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 张作耀:《曹操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 王生平:《“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中西美学的宏观比较》,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 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 钟嵘,徐达译注:《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谢建英,女,1967—,四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作家。他早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就积极提倡进步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些理论。在托派分子混淆中国社会性质之时,他以自己创作的《子夜》,形象、生动、巧妙而又含蓄地回答了托派提出的问题,而这部作品也是现实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茅盾 《子夜》 吴荪甫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 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中国化  现
期刊
摘要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所占比重极小,但读者却能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窥见小说的艺术特色。本文试从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一窥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景物描写 隐意 写景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围城》是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人们对《围城》有许多关注和评价。有人称《围城》为学者小说;有人说《围城》是秉承了西方16世纪
期刊
摘要福克纳创造了规模宏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地表现了南方贵族的腐败,而且强烈谴责了清教观对人性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此外,清教式的妇道观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福克纳在不知不觉中消化吸收,成为他怀疑和批判女性本身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福克纳 清教观 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l897-1962)是20世纪美
期刊
摘要“约克纳帕塔法世系”里的一系列故事大多发生于南北战争前后,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于南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方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开始逐步和北方的“文明”接轨。这就带来了南北方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本文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三方面剖析了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美国的南北方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约克纳帕塔法 南北方矛盾冲突 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价值观念 
期刊
摘要杰瑞·比萨奇的三本联合国人道主义思想教育小说,真实披露了武装冲突背景下儿童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作者以开展儿童人道主义教育来推动世界和平的理念。这个小说系列同时用作“全球和平学校”(Global Peace School)项目的教育教材,旨在培养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下一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储备人才,而作者本人亦是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关键词:儿童 人道 教育 和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著名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伊丽莎白等人的婚姻故事,表现了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的作用。伊丽莎白是全书的中心人物,通过对她的形象剖析,可窥视到作者奥斯丁的婚姻观:金钱与爱情在婚姻中都很重要,但爱情在成就美满婚姻上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金钱。奥斯丁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人们的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古老”婚姻观也没
期刊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本文以这部作品为例,剖析了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传统美学的演绎和追求,并分别从对自然美的崇尚,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和渗透哲学宗教之美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传统美学 自然美 “物哀”美 哲学宗教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雪国》是川端康成(1899-1972)的第一部中篇
期刊
摘要本文以田纳西·威廉斯的名剧《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为例,探讨了威廉斯对女性人物的敏锐观察和丰富逼真的刻画。威廉斯剧作中的女人总是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她们是真实的人,是美与丑、善与恶的结合体,是具有双重性格的复杂人物形象。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 女性角色 双重性格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田纳西·威廉斯(Tenne
期刊
摘要璘璘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与俄苏文学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了至少两次大规模的精神选择。俄苏文学中体现的怀疑批判精神和苦难坚忍的人道主义情怀,滋养了两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个性价值的解放到群体信仰的麻醉、到理性启蒙精神的回归,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寻找之路有着深深的俄苏文学精神的烙印。  关键词:理性 启蒙 俄苏文学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每个民族在历史的拐点都面临着与
期刊
摘要司各特擅长把苏格兰贵族放进他们的城堡背景中来阐述自己动态的历史观——在赞颂社会秩序稳定性的同时,也相信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的动态和发展的历史观所强调的是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进步。《老古董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通过描写其中三座城堡的特点以及其主人的性格和命运,司各特给苏格兰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前景——抛弃苏格兰落后的封建残余,加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联合,发展资本主义。  关键词:《老古董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