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鸿祥先生的《王国维传》,用大量翔实、生动的历史资料,全方位、多层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师的超逸风姿。王国维以“国学”研究闻名于世,但他对于教育教学也有精深的认知与独到的理解,他在并不算长的教师生涯中所做出的不俗教学实践,对同事和学生形成的深刻影响和巨大感召,令人瞩目。更让人感喟的是,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并不是在他做了一个“教育人”之后的被动应对,而是出于一个普通国人的社会自觉!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更让人仰视。
  阅读《王国维传》的同时,我不由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才能不辱没一个教育人的使命和尊严?
  
  做一个有定力的教师
  
  早在做教师之前,王国维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立学部。对此,王国维在《教育小言十二则》中表达了自己的关注:“以余之不知教育且不好之也,乃不得不作教育上之论文及教育上之批评,其可悲为如何矣!使教育上之事,余辈可以无言,即欲有言而有人代为言之也,则岂独我中国教育之幸哉,亦余个人之幸哉。”在没有人系统思量这些教育问题的时候,王国维则当仁不让地思考起来。针对当时流行的“不立小学不能立中学,不立中学不能立大学。故今日当务之急在多立小学,而中学大学图之小学尽立之后未为晚也。”这一论调,王国维写了《论平凡之教育主义》加以驳斥。他指出,“天下事有言之有故,持之成理而无当于今日之急务者”,强调教育之“理”要与济世之“用”统一起来,不能流入狭隘、短视的虚妄境地。为了进一步批驳“不知教育”者的荒谬举动,振兴学术,他又写了《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指出“今日之时代已入研究自由之时代”,倡导“学问之自由独立”精神,并强调思想的存与亡,绝不能让达官贵人去左右,学问的兴与废,“有用”与“无用”,也不能用“功利”的标准去衡定。
  王国维对教育问题的思辨与论述,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觉到他那感人至深、催人发省的穿透力量。他对教育的眷眷之情,也在他那些匡正谬误的文字中得以尽显。透过王国维这个“槛外人”对教育问题的思索,我们可以清晰地洞见一个普通国人发展教育的强烈愿望,感受到他振兴国学的崇高使命感。而他在主持编译《教育世界》四年多时间里所完成的大量未署名著译,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将教育由狭义扩展到包括哲学、心理、伦理、文学、美学等领域所昭示出来的广阔视野和博大心胸,更有他对教育的拳拳爱心。
  能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专注于教育的思考,写出如此多质量上乘的“字字经心”的文字,应该得益于他做事时拥有的恒心、韧性和定力。
  作为“槛外人”的王国维,尚且能对教育进行积极的思索,那么,作为“槛内人”的教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教育展开深层的思考和深刻的辨析呢?
  做教师,自然应该思量教育的大事,关注学生的未来,思考社会的明天,以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升华品格,澡雪精神。这是因为,教育的阵地不光是我们的安身置体之所,更是我们的情感心灵所系,成长发展之基,我们理所当然地要为之朝思暮想,魂牵梦萦。
  思考教育,需要我们改变思维定势,能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黯然变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并在富有深度的思索和保持理性的研判中生成智慧,发展人生。思考教育,需要我们能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背景下去观照自我,体察学生,将以教育为己任的情怀变成不趋炎附势的理智。思考教育,需要我们有经久不移的定力支持,心不囿利,目不睽园,行不悖德,全心全意地为教育编织花环,孜孜不倦地为学生设计理想。
  做一个有定力的教师,是社会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教师的定力不会无端生成,它需要目标的召唤和理想的支撑,也需要心性的淡泊和意志的坚定,更需要严谨的作风和求实的精神。要有“今生只为教育谋”的壮志豪情,有去私舍欲办教育的勇气,能够倾力鼎护职业操守,主动参悟教育之道,充分认识教育的意义,做现实世界中的“理想主义者”。
  要想做一个定力的教师,就应该谨记教育的经世致用功能,做到眼中常有一道规,遇惑不乱不急,心里固守一条线,见誉不趋不躁,能够静心养性,守志敛神,学会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现象中探求规律,在教育的“趋同”中“求异”,在人生的“存异”中“求同”,以成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的百花齐放。
  对功利所持的不同态度会让人生走向泾渭分明的两极。即使作为自然人,尚且知道人生不可轻浮浅薄,朝三暮四,作为肩负着为未来奠基础,为人类增智慧,为世界开天地之重任的教师,就更不能趋形摒质,求名弃实,降低生命坐标的参照。毕竟,教育永远都不能消弥它的公益性质,教师永远都不可漠视自己的救渡使命,人生永远都不该向卑劣索取通行证。因此,我们今天做教师,不应该耽耽于对功利的追逐,而放弃对生命本质的追寻,变得唯利是图,斤斤计较,唯欲是求,患得患失。舍教育之本,取功利之末,必然会损害教师的尊严,玷污教育的光荣,卑俗人生的境界。
  教育是千秋善事,是立言、立德、立人的宏大事业,需要我们有高洁的情怀和不俗的品位。如果终日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就会眼界促狭,看不到教育的辽阔与壮美,身心疲困,无法诗意地构建自己的精神宇宙。因此,不受名扰,不为利熏,守道德之线,弃小人之忧,学圣贤之仁,做豪杰之事,主动将教育从利欲中解救出来,将身心从世俗中解放出来,就应该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
  与教师精神相匹配的高远的人生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了恒久的定力支持,我们就可以不断开阔视野,深厚学养,丰润情感,思辨人生,涵养气度,培养我们的美好情感,养成我们的方正操守。
  从王国维的教育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今天做教师,就应该做到心中有定性,不委身作考试的奴仆,不曲意为潮流的役从,不将教育作为纯粹谋生的手段,自觉地用人性的光辉照耀学生的精神世界,以优雅的行为诠释博大温润的教育灵魂,在人生境界的诗意升腾中品味教育的美妙,享受生命的成长。
  
  给课堂铸一竿精神的支柱
  
  王国维走进了教师行列,是他那些学生的幸运,也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光荣。
  王国维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是《古史新证》,讲稿是他自行编撰的,集中了他在殷卜辞、金文、甲骨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视为总结了“观堂之学”科学方法的“二重证据法”,就是在其《总论》中提出的:“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分别……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 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这部讲稿凝聚着王国维的心血和智慧,彰显了他将书载与实物互为印证,“以事实决事实”的科学态度,也展现出他精深的国学功底和非凡的教学智慧,映照出他对于书本、生活与教学的理解:教学要依据书本,课堂更应该立足生活。
  课堂教学需要智慧。而教学智慧只能在教师有意识地将文本与生活不断印证,在学习与批评的螺旋型上升中不断生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略,让他们学会做学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强化教师“教”的“主导”地位,以事实为依据,旁征博引,不做书本知识的“重播器”,就是对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即使不能像王国维那样言必求证,创立独学,建构一家之言,我们也应该将功夫做在课外,广泛阅读,丰厚积累,联系实际,找到书本知识和生活的契合点,寻求可以佐证书本知识的生活现象,摒弃纸上谈兵式的机械“贩卖”,进而形成思维的主动和思辨的自觉。
  课堂的存在意义,是向学生昭示教育的宗旨,演绎生命的精致。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都要能够跳出狭隘和僵化的一隅,始终将关注的目光落到学生身上,做到以人为本,强智而不唯智,将学生从题海里拉出来,让他们目睹世界的精妙,体验生命的价值,感受教师的魅力,享受成长的快乐,丰沛美好的情感,以帮助他们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想达此目标,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给课堂铸造一竿精神支柱。
  有了精神支柱,我们才能不再将课堂切割成若干个碎块,不唯考试是瞻,不唯成绩是求,能在一以贯之的育人目标统领下,静心引导学生获取充足的营养,悉心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安心拾取智慧碰撞撒落的花瓣,专心感受因人生的丰盈而发自内心的欢呼。有了精神支柱,我们才能不分彼此,不言放弃,在矫正学生的不当行为时,给予他们温润的关怀,在给学生必要的指点时,能够显现心性的优雅和道德的力量,在面对不同的生命个体时,能尽情释放饱满的热情与爱心,竭力助推每一个幼弱的生命走向成熟与强壮。
  给课堂铸一竿精神支柱,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操作的层面上,而应该透过心灵的滋补,让学生感觉教师的知识渊博,感知教师“素面”从教的恬静姿态,感悟教师坦荡胸怀所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
  不人为粉饰,不自我拔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教师铸就课堂精神的必备品质。王国维在讲《古史新证》时,能借助钟鼎款识来证明甲骨文字中有关古代史迹,使得古史和地下材料相互得到印证。这样的论证方法可以看出王国维严谨的学风和求实的教风。而在纠正前人的错误,做出诸多妙解的同时,对于自己不能解释的文字,王国维则坦然直言:“不知!”据王力先生回忆:“他讲学的时候,常说:‘这个地方我不懂。’但又宣称:‘我研究的成果是无可争议的!’”正是这种毫不掩饰的率真和毋庸置疑的自信,才让王国维赢得了更多人的敬重。
  做人贵在真诚,做学问贵在忠实。不隐瞒欺骗以盗名,不指鹿为马以赚利,才能为课堂铸造一竿经久不移的精神支柱。以本真示人,不冒称大师欺人,不以巨儒自欺,不光要有深厚的学养作为支持,更要有淡泊的心性作为支撑。
  我们解读王国维的教学智慧时,不难发现,王国维的承认不知,是他认识到了一个人的学养不管有多深厚,总有自己未知的领域。毕竟,面对知识海洋的浩瀚,任何人都无法穷其际涯。既然我们的学问相对有限,那么,承认自己的不足,看清自己的差距,又有什么不好呢?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知和不足,才有弥补和提高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呼唤与感召。
  给课堂铸一竿精神支柱,还要培养学生精进深研所需要的创造意识和学养基础,让学生不光掌握了知识,还能知道学问的来龙去脉。对于发自地下的金甲文字,以及纸上的《尚书》等经典,王国维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千载而下,读商周人之书,若闻乡人之相语。”读书能够读到“若闻乡人之相语”的程度,效果自然也就会轻松地显现出来。看似简单实则高严的要求,显现的其实是王国维的教学智慧。
  国学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对国学及其它内容真正有价值的解读,不是让学生囫囵吞枣,或是走向另一个极端,高格以求,让学生望而生畏。要想给学生有益的教诲,我们就应该练就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努力形成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深厚的学养体系。
  人文素养是学养的核心。我们赖以立足的课堂不仅是学识的展台,还是素养提升的阵地,更是撒播爱的生命场。要想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我们就要积累精深的国学根底,积极践行墨家的兼爱,主动学习道家的洒脱,自觉秉持儒家的入世、济世、救世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摒除就事论事的阐述,舍弃简单机械的解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有如饮甘露之欣,有身心俱润之慰。
  像王国维那样,在课堂上给学生铸一竿精神支柱,我们才能在展现教育情怀,提升道德修养,砥砺教学智慧的同时,让我们的教师人生发出灿烂的华彩。
  
  (冷学宝,新沂市阿湖中学,221413)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我倡导的本色语文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自己对这个命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全面。很多人便认为“本色语文”就是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对此。起初我也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因为在我们心目中,能说、敢说有教学思想的人有几个呢?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居然也要说自己的教学思想。岂不是亵渎了“思想”二字?  近年来,同年人甚至更为年轻的朋友们。都在大张旗鼓地召开自己的教学思想研讨会,起先听
郭学萍老师不愧为“诗意语文”,先声夺人,在华灯映照的无锡教坛上,写出了一首优美动人的抒情诗、自由诗、现实诗。其教学设计独特——打破常规,长文短上,直奔重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情感美、洒脱美、朴实美。一、抒情诗——情感美。课堂上,郭学萍老师以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在情意融融的场中激荡、共生。她适时使用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理解“
摘要:本文从对一节公开课教学片断的观察,通过与执教者的对话交流和对教学片断设计意图的分析,对阅读课教学的设计作了一些探讨,对阅读课中教师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语用技能做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片段,课堂观察,阅读课,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26-04  课堂观察是指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下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要抓住“源头”复习,引进“活水”,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源头是指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历史基础知识部分,活水指高三历史后期复习中不断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质疑、探究、探索,而创设新情境是高三后期复习教学中关键一环,通过这样的教学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复习要抓住源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知识就
摘要:社会分工造成的定势,导致了教育政策的决策者、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教育实践者三者工作的明显分离,不能适应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寻求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三者的最佳融合,关键在于重建校长教育话语的“中间地带”。这是基于当前学校境遇寻求话语突破的理论诉求。  关键词:校长教育话语;突破;重建;融合;中间地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然而不少一线教师在落实新课程这一理念时,以为“方法的多样化”就是方法越多越好,越奇越好。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黑板上密密麻麻的解法让执教者颇有自信,自己的答案被教师认可的学生“兴趣高涨”、听课的老师“啧啧称奇”、执教者“暗自得意”。当然,我并不反对教师引导学生对
呼唤有价值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幼儿,已成为当今幼儿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如何从园本出发,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彰显幼儿的个性,如何使原本就拥有不同特质的孩子们都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幼儿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追寻如何建设适合孩子们成长的活动模式,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确立了以“活动区”为主的教育,旨在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成长起来,让“我能行”伴随每个孩
胡金波  学思结合促进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推动科学发展李如密  陈彩萍“生一生”课堂提问模式探析李建军  从教育实践意蕴的转型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梅广稳  谈共生型学科教研(备课)组建设金荷华  敏于探究、善于总结:科研型教师的必备素养王丽琴  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廖圣河  论语文教师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周久璘  独立人格-创新品质·潜能开发
内容摘要:“微话题”是指带有专用标记“#……#”的微博话题,这种话题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出了说明化、语篇化、主观互动化的非常规用法。本文认为微话题的这种功能扩展与汉语“名动包含”的词类格局相适应,也与“指称并置”的流水句特征相适应。可以进一步指出的是,结尾的微话题是一种特殊的概述回指,发展出了言域功能,具有话轮转换的构拟特征和移情效果。   关键词:话题 词类 流水句 概述回指   一.汉语的词类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导师黄克剑教授有一句名言:“教育所要做的事可以放在三个相贯通的层次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偶然的机会,听了我市一位青年教师李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后,对这句话的理解更进了一层——我们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生命在场”中“点化或润泽生命”。  课前的困惑与不安——文本取向有争议  课前,我熟读了教材,《三个儿子》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四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