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血糖平稳下降60例患者尿酮消失,血气分析、电解质恢复均治愈。结论:有效的胰岛素治疗、充分补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液体及电解质补充应协调一致方能保证治疗成功。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糖尿病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090-0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内外水分丢失以及各种电解质的紊乱[1]。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19~71岁,平均42岁;病程6个月~1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1型糖尿病39例,2型糖尿病21例;均有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糖尿病症状,意识障碍9例,昏迷9例。尿糖及尿酮体均为阳性,血糖检测平均19.0mmol/L,诱发因素为感染52例。
1.2治疗
1.2.1一般处理:立即抽血验血糖、血酮体、钾、钠、氯、CO2CP、BUN、血气分析等;留尿标本,验尿糖与酮体、尿常规,计尿量,昏迷者应留置导尿管;昏迷病人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注意保暖与口腔、皮肤清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与细致护理:每1~2h查血糖、电解质与CO2CP(或血气分析)1次,直至血糖<13.9mmol/L,CO2CP>15mmol/L,延长至每4 h测1次。
1.2.2胰岛素治疗:迅速补充胰岛素,应选用普通胰岛素(RI)或其他速效胰岛素。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疗法(每小时给予胰岛素0.1U/kg体重),以每小时0.1U/kg体重静滴维持(可用50U RI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以1ml/min的速度持续静滴)。对伴有昏迷、高热、休克、酸中毒大呼吸、高渗性昏迷或血糖>33.3 mmol/L的患者,可加用首次负荷量胰岛素10~20U静脉注射。若治疗2h后血糖无肯定下降,则将单位时间内的胰岛素剂量加倍,加大剂量后仍须继续定时检测血糖(1~2h 1次) [2]。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可改用5%葡萄糖液500ml加RI 6~12U(即1U胰岛素:2~4g葡萄糖)静滴,按此浓度持续滴注使病人血糖维持在11mmol/L左右,一直至尿酮体转阴,尿糖(+)时可改为皮下注射,但应在停静滴胰岛素前1h皮下注射1次RI,一般注射量为8U以防血糖返跳。
1.2.3早期以充分补充生理盐水为主。补液宜先快后慢,头4h内补总量的1/4~1/3;头8~12h内补总量的2/3;其余部分在24~48h内补给。补液总量可按患者体重的10%估算。按体重10%估计,最初2h内输注2L液体,随后的4 h内输注2L,再随后的8h输注2L,以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失水,改善循环,并随时根据对病人容量状态判断和血钠水平的测定结果进行调整。对血流动力状态恶化的病人和老年人,应密切监测容量状态,必要时考虑使用中心静脉压或漂浮导管监测。经充分输液,血压不升应输入适量胶体溶液如血浆、白蛋白、血液或其他血浆增溶剂以维持血管内容量。
1.2.4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1.2.4.1不论病人开始时血钾是否正常或略升高,在使用胰岛素4h后,只要病人有尿排出(≥30ml/h),便应给予静脉补钾。如治疗前血钾水平已低于正常,开始治疗时即应补钾;如治疗前血钾正常,尿量>40ml/h,可在输液和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即开始补钾;若尿量<30ml/h,宜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后即开始补钾。血钾<3mmol/L时,每小时补钾26~39mmol(氯化钾2~3g);血钾3~4mmol/L时,每小时补钾20~26mmol(氯化钾1.5~2.0g);血钾4~5mmol/L时缓慢静滴,每小时补钾6.5~13mmol(氯化钾0.5~1.0g);血钾>5.0mmol/L时应暂禁补钾。有条件时应在心电监护下,结合尿量与血钾水平,调整补钾量与速度。神志清醒者可同时口服钾盐。经充分补钾2~3d后低血钾难以纠正,或血镁<0.72mmol/L时,应考虑补镁。用10%~25%硫酸镁1~2g肌注,或加入液体中静滴;亦可用门冬氨酸钾镁20~60ml加入液体中滴注。
1.2.4.2纠正酸中毒:轻症患者经补液及胰岛素治疗后,钠丧失和酸中毒可逐渐得到纠正,不必补碱。除非pH<7.1,否则不必采用碳酸氢钠液治疗。当pH<7.1,或HCO3-<5.0mmol/L,或CO2CP<4.5~6.7mmol/L时,给予碳酸氢钠50mmol(相当于5%碳酸氢钠液约84m1),用注射用水稀释成等渗溶液(1.25%)后静滴(先快后慢)。若pH>7.1,HCO3->10mmol/L,或CO2CP≥11.2~13.5mmol/L,無明显酸中毒大呼吸者可不予补碱或停止补碱。
2结果
经治疗血糖平稳下降60例患者尿酮消失,血气分析、电解质恢复均治愈。
3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为糖尿病症状明显加重,口渴、多尿、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体力及体重下降,少数患者有腓肠肌痉挛、部分患者有腹痛,可误诊为急腹症。多数患者呼吸中可以有类似烂苹果气味的酮臭味,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心率增快、脉搏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等。患者的神志改变个体差异比较大,有头痛、头昏、烦躁、嗜睡,昏迷等。
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监测血糖、电解质、血pH、动脉血气分析,应每2 h左右检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使用床旁血糖测定仪测定,方便而及时。根据血糖测定结果判断或调整胰岛素用量,以防止血糖水平过度降低,当血糖降至250~300mg/dl时应开始输注葡萄糖。酮体的纠正速度远慢于血糖降低速度,一般血糖可在6~8 h降至250~300mg/dl,而酮体则需要12h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在纠正血糖之后,继续给予胰岛素仍非常重要,只有酮体完全清除后才能停止静脉胰岛素治疗。尿量可直接反映肾功能情况,大量补液和使用胰岛素后尿量可逐渐增多达到出入平衡,因此应记录每小时的尿量,并检测肌酐(Cr)和尿素氮(BUN)。对可能有心力衰竭的病人或快速补液时,可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通过监测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糖尿病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090-0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内外水分丢失以及各种电解质的紊乱[1]。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19~71岁,平均42岁;病程6个月~1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1型糖尿病39例,2型糖尿病21例;均有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糖尿病症状,意识障碍9例,昏迷9例。尿糖及尿酮体均为阳性,血糖检测平均19.0mmol/L,诱发因素为感染52例。
1.2治疗
1.2.1一般处理:立即抽血验血糖、血酮体、钾、钠、氯、CO2CP、BUN、血气分析等;留尿标本,验尿糖与酮体、尿常规,计尿量,昏迷者应留置导尿管;昏迷病人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注意保暖与口腔、皮肤清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与细致护理:每1~2h查血糖、电解质与CO2CP(或血气分析)1次,直至血糖<13.9mmol/L,CO2CP>15mmol/L,延长至每4 h测1次。
1.2.2胰岛素治疗:迅速补充胰岛素,应选用普通胰岛素(RI)或其他速效胰岛素。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疗法(每小时给予胰岛素0.1U/kg体重),以每小时0.1U/kg体重静滴维持(可用50U RI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以1ml/min的速度持续静滴)。对伴有昏迷、高热、休克、酸中毒大呼吸、高渗性昏迷或血糖>33.3 mmol/L的患者,可加用首次负荷量胰岛素10~20U静脉注射。若治疗2h后血糖无肯定下降,则将单位时间内的胰岛素剂量加倍,加大剂量后仍须继续定时检测血糖(1~2h 1次) [2]。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可改用5%葡萄糖液500ml加RI 6~12U(即1U胰岛素:2~4g葡萄糖)静滴,按此浓度持续滴注使病人血糖维持在11mmol/L左右,一直至尿酮体转阴,尿糖(+)时可改为皮下注射,但应在停静滴胰岛素前1h皮下注射1次RI,一般注射量为8U以防血糖返跳。
1.2.3早期以充分补充生理盐水为主。补液宜先快后慢,头4h内补总量的1/4~1/3;头8~12h内补总量的2/3;其余部分在24~48h内补给。补液总量可按患者体重的10%估算。按体重10%估计,最初2h内输注2L液体,随后的4 h内输注2L,再随后的8h输注2L,以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失水,改善循环,并随时根据对病人容量状态判断和血钠水平的测定结果进行调整。对血流动力状态恶化的病人和老年人,应密切监测容量状态,必要时考虑使用中心静脉压或漂浮导管监测。经充分输液,血压不升应输入适量胶体溶液如血浆、白蛋白、血液或其他血浆增溶剂以维持血管内容量。
1.2.4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1.2.4.1不论病人开始时血钾是否正常或略升高,在使用胰岛素4h后,只要病人有尿排出(≥30ml/h),便应给予静脉补钾。如治疗前血钾水平已低于正常,开始治疗时即应补钾;如治疗前血钾正常,尿量>40ml/h,可在输液和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即开始补钾;若尿量<30ml/h,宜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后即开始补钾。血钾<3mmol/L时,每小时补钾26~39mmol(氯化钾2~3g);血钾3~4mmol/L时,每小时补钾20~26mmol(氯化钾1.5~2.0g);血钾4~5mmol/L时缓慢静滴,每小时补钾6.5~13mmol(氯化钾0.5~1.0g);血钾>5.0mmol/L时应暂禁补钾。有条件时应在心电监护下,结合尿量与血钾水平,调整补钾量与速度。神志清醒者可同时口服钾盐。经充分补钾2~3d后低血钾难以纠正,或血镁<0.72mmol/L时,应考虑补镁。用10%~25%硫酸镁1~2g肌注,或加入液体中静滴;亦可用门冬氨酸钾镁20~60ml加入液体中滴注。
1.2.4.2纠正酸中毒:轻症患者经补液及胰岛素治疗后,钠丧失和酸中毒可逐渐得到纠正,不必补碱。除非pH<7.1,否则不必采用碳酸氢钠液治疗。当pH<7.1,或HCO3-<5.0mmol/L,或CO2CP<4.5~6.7mmol/L时,给予碳酸氢钠50mmol(相当于5%碳酸氢钠液约84m1),用注射用水稀释成等渗溶液(1.25%)后静滴(先快后慢)。若pH>7.1,HCO3->10mmol/L,或CO2CP≥11.2~13.5mmol/L,無明显酸中毒大呼吸者可不予补碱或停止补碱。
2结果
经治疗血糖平稳下降60例患者尿酮消失,血气分析、电解质恢复均治愈。
3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为糖尿病症状明显加重,口渴、多尿、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体力及体重下降,少数患者有腓肠肌痉挛、部分患者有腹痛,可误诊为急腹症。多数患者呼吸中可以有类似烂苹果气味的酮臭味,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心率增快、脉搏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等。患者的神志改变个体差异比较大,有头痛、头昏、烦躁、嗜睡,昏迷等。
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监测血糖、电解质、血pH、动脉血气分析,应每2 h左右检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使用床旁血糖测定仪测定,方便而及时。根据血糖测定结果判断或调整胰岛素用量,以防止血糖水平过度降低,当血糖降至250~300mg/dl时应开始输注葡萄糖。酮体的纠正速度远慢于血糖降低速度,一般血糖可在6~8 h降至250~300mg/dl,而酮体则需要12h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在纠正血糖之后,继续给予胰岛素仍非常重要,只有酮体完全清除后才能停止静脉胰岛素治疗。尿量可直接反映肾功能情况,大量补液和使用胰岛素后尿量可逐渐增多达到出入平衡,因此应记录每小时的尿量,并检测肌酐(Cr)和尿素氮(BUN)。对可能有心力衰竭的病人或快速补液时,可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通过监测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