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想真正把素质教育实施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方面提高老师自身素质,适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再次是结合语文教学寓“德”于教,在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素质教育 表达能力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78-01
教学改革,重点是方法的改革,每一次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而以往困扰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这是本次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要想真正把素质教育实施在课堂教学中,确实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而老师本身也确应首先具备观念上的更新。
1 提高自身素质,适时引导
第一,知识结构方面,首先要求语文老师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语文课程不单单是识字学词的课程,现代科技知识迅猛发展,学校各门学科课程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交叉、交融、相互渗透。语文课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天文、地理,也融入了许多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古今中外名人名篇。优美的诗词歌赋每册都有,科普文章更是层出不穷。如果老师知识贫乏,又如何教导学生去学习,所以说,要成为新课程下的一名语文老师,自身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
第二,在能力结构方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从古到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语言表达能力。而语文老师不仅要做到自身知识渊博,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做到课堂语言准确、简练、流畅、明快,不仅要具有逻辑性,课堂气氛要活泼,并且具有自身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励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欣赏者和评价者,所以,课堂结构的设计还要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文化。那么,语文老师也应具备高水平的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2 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现在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的交往也日趋频繁,语文教学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改革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实际上是为学生锻炼交际能力提供了平台。那么,老师应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词汇,背诵名篇,熟读成诵。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即兴作文,口头作文,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在平时回答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词语,准备表达,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这样学生就有机会用学过的知识,结合实际进行交流探讨,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化课堂结构,紧跟课改步伐,让学生学有所成,则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德育教育,贯彻始终
德育教育要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把“德”置于首位。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时刻渗透德育观念。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传授知识。然而,品德教育并非简单、枯燥乏味的说教,而应结合语文教学寓“德”于教,在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诵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美;忆战争年代的艰难生活,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学《圆明园的毁灭》,知道国家贫穷受外敌的侵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国富民才安康;学习科普文章,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那么,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操。在讲述课文时能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二是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中不辞劳苦,博览群书,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不仅是老师高尚道德民智的表现,还是一种教育手段。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准则。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如果老师有丰富的情感和爱心,那么学生就会从老师的情感波澜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我们的教育成果也会随之丰硕。四是还要具有崇高的人格,即为人师表,因为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影响力非常之大。
总之,语文老师要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良好品质的教育,在具体情境中适时进行素质教育,既可以较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保证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素质教育 表达能力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78-01
教学改革,重点是方法的改革,每一次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而以往困扰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这是本次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要想真正把素质教育实施在课堂教学中,确实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而老师本身也确应首先具备观念上的更新。
1 提高自身素质,适时引导
第一,知识结构方面,首先要求语文老师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语文课程不单单是识字学词的课程,现代科技知识迅猛发展,学校各门学科课程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交叉、交融、相互渗透。语文课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天文、地理,也融入了许多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古今中外名人名篇。优美的诗词歌赋每册都有,科普文章更是层出不穷。如果老师知识贫乏,又如何教导学生去学习,所以说,要成为新课程下的一名语文老师,自身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
第二,在能力结构方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从古到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语言表达能力。而语文老师不仅要做到自身知识渊博,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做到课堂语言准确、简练、流畅、明快,不仅要具有逻辑性,课堂气氛要活泼,并且具有自身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励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欣赏者和评价者,所以,课堂结构的设计还要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文化。那么,语文老师也应具备高水平的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2 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现在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的交往也日趋频繁,语文教学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改革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实际上是为学生锻炼交际能力提供了平台。那么,老师应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词汇,背诵名篇,熟读成诵。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即兴作文,口头作文,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在平时回答问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词语,准备表达,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这样学生就有机会用学过的知识,结合实际进行交流探讨,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化课堂结构,紧跟课改步伐,让学生学有所成,则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德育教育,贯彻始终
德育教育要求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把“德”置于首位。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时刻渗透德育观念。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传授知识。然而,品德教育并非简单、枯燥乏味的说教,而应结合语文教学寓“德”于教,在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诵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美;忆战争年代的艰难生活,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学《圆明园的毁灭》,知道国家贫穷受外敌的侵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国富民才安康;学习科普文章,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那么,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操。在讲述课文时能正确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二是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教学中不辞劳苦,博览群书,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不仅是老师高尚道德民智的表现,还是一种教育手段。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准则。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如果老师有丰富的情感和爱心,那么学生就会从老师的情感波澜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我们的教育成果也会随之丰硕。四是还要具有崇高的人格,即为人师表,因为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影响力非常之大。
总之,语文老师要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良好品质的教育,在具体情境中适时进行素质教育,既可以较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保证素质教育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