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于小学儿童的养成教育也有丰富的发展历程。《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书籍至今仍然作为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参考及理念和准则,因此,中国古代养成教育资源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同时,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古代一些教育的思想跟不上现代文明发展的脚步,甚至对现代文化的发展是一种羁绊,中国传统的儿童养成教育是一把双刃剑,选取适应时代发展的理念,摒弃阻碍时代进步的思想,才能是几千年的资源财富得到最好的利用,因此,研究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
1.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概述
养成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内学者对于养成教育的定义和解读也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养成教育就是一种习惯教育。认为养成教育就是对一个群体或是个人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指导和训练,是个体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包括道德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使其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养成教育就是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培养人的情感、对外界的认知、行为和意志能力等,使少年儿童成长发展。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养成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自我的发展,是自我养成的教育。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小学儿童的养成教育,历代教育家也都主张修身为本、修身立德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時期的孔子最早提出后天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即在少年儿童养成教育中形成的一些习惯,和天生的没有什么差别,习惯一旦养成,行为举措就像天生的一样自然。宋元时期,将8-15岁儿童的教育成为蒙养教育,所谓蒙养教育,就是初步的道德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识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行为方面的教育,包括生活习惯、礼仪等。南宋学者朱熹,将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和大学,他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对于文化知识技能方面,可以教授一些比较浅的层面,对于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及生活习惯要使其掌握应用。
2.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高原阶段三个阶段。
首先,萌芽阶段是从先秦到隋唐,据《礼记·王制》记载,在虞舜时代就有了最早的小学,由经验丰富的老者单人老师的角色,教育的内容也是一些生活规范习惯和生产劳动技能,都是老者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有文字记载以后,小学教育可以推至西周,直至春秋战国时代,小学教育的记载已经很多了。小学的教育机构有“小学”、“庠”、“塾”等,小学一般是达官贵人的后代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庠和塾是普通百姓、乡野儿童接受教育的场所。由于春秋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北京,教育分为了两个类别,即官学和私学。官学主要针对官府,教育目的性也更为明确,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以传统的政治观念和历史文化为主,较少甚至不再传授生存和生活的规范、知识技能,与实际的生活脱轨。然而,私学的教育则相反,私学的受众更为广泛,教育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并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尽管每个思想家教育家对于教育的方式和理念都持有不同的观点,但纵观历史,在中国古代小学儿童阶段的养成教育皆是以道德教育为主,认为小学养成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礼和德。至秦代,小学儿童的教育发生了改变,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识字的教材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到了汉代,小学教育更是发生了较大的发展。首先,就是出现了很多儿童教育场所。例如小学、官学、庠序、书馆、塾、经馆等。而且,教育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规范,《四民月令》中记载,小学教育内容包含识字、算术、论语和孝经,随着季节更替,教育内容也会变化和调整。
其次,唐代以后,小学儿童养成教育进入发展阶段。宋代的小学主要分为官办小学好民办小学两种,官办小学有诸王小学、国子监小学、内小学等,诸王小学、内小学等是为皇室后代专门设立,而国子监小学和一些地方小学可以接收复合条件额各个阶层的少年儿童。宋代很重视对皇室子嗣的教育,其中就有一些关于儿童教育入学的法令,例如强制入学、学制的设置以及考试的立法等。宋代的民办小学采用自由办学模式,有村馆、义塾、家塾等。元代以后,中国古代小学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受众比例增大,对于社会底层的教育覆盖更为全面,办公的教育机构增多,对于普通民众的子弟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先进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第三,则是中国古代小学儿童教育的高原阶段。至明代,小学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态势。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排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课程内容更为多样,包括基础的知识技能,还有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教育,明代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道德教育、知识教育、行为教育和法律教育四个方面,而且,小学教材的使用数量也有很大的额提升。至清代,小学教育的道德化的目标更为强烈,而且,办学和教材都具有比较浓重的官办色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封建集权统治的背景。
3.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意义及展望
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的历史和经验,既是我们当代教育的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我们参考和比对的一面镜子。对于当代小学儿童教育而言,第一,要重视儿童时期的教育,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千里之行,始于德行。第二,要取其精华,一方面让我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的优良传统得到很好的传承,另一方面,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学习吸纳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优秀的理念,更好的为我们所用,为当代小学儿童的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4.结论
中国古代小学儿童的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许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应该一直流传并推广的。笔者通过调研大量文献书籍资料,总结了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特点以及主要的发展阶段,分析了小学儿童养成教育的意义,并且提出了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展望。
参考文献:
[1]张誉馨. 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刘基,闫立超. 养成教育定义考辨[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06):14-19. [2017-08-23].
[3]周健秋. 中国传统儿童养成教育资源应用于现代儿童德育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9.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
1.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概述
养成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内学者对于养成教育的定义和解读也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养成教育就是一种习惯教育。认为养成教育就是对一个群体或是个人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指导和训练,是个体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包括道德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使其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养成教育就是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培养人的情感、对外界的认知、行为和意志能力等,使少年儿童成长发展。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养成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自我的发展,是自我养成的教育。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小学儿童的养成教育,历代教育家也都主张修身为本、修身立德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時期的孔子最早提出后天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即在少年儿童养成教育中形成的一些习惯,和天生的没有什么差别,习惯一旦养成,行为举措就像天生的一样自然。宋元时期,将8-15岁儿童的教育成为蒙养教育,所谓蒙养教育,就是初步的道德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识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行为方面的教育,包括生活习惯、礼仪等。南宋学者朱熹,将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和大学,他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对于文化知识技能方面,可以教授一些比较浅的层面,对于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及生活习惯要使其掌握应用。
2.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主要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高原阶段三个阶段。
首先,萌芽阶段是从先秦到隋唐,据《礼记·王制》记载,在虞舜时代就有了最早的小学,由经验丰富的老者单人老师的角色,教育的内容也是一些生活规范习惯和生产劳动技能,都是老者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有文字记载以后,小学教育可以推至西周,直至春秋战国时代,小学教育的记载已经很多了。小学的教育机构有“小学”、“庠”、“塾”等,小学一般是达官贵人的后代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庠和塾是普通百姓、乡野儿童接受教育的场所。由于春秋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北京,教育分为了两个类别,即官学和私学。官学主要针对官府,教育目的性也更为明确,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以传统的政治观念和历史文化为主,较少甚至不再传授生存和生活的规范、知识技能,与实际的生活脱轨。然而,私学的教育则相反,私学的受众更为广泛,教育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并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尽管每个思想家教育家对于教育的方式和理念都持有不同的观点,但纵观历史,在中国古代小学儿童阶段的养成教育皆是以道德教育为主,认为小学养成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礼和德。至秦代,小学儿童的教育发生了改变,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识字的教材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到了汉代,小学教育更是发生了较大的发展。首先,就是出现了很多儿童教育场所。例如小学、官学、庠序、书馆、塾、经馆等。而且,教育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规范,《四民月令》中记载,小学教育内容包含识字、算术、论语和孝经,随着季节更替,教育内容也会变化和调整。
其次,唐代以后,小学儿童养成教育进入发展阶段。宋代的小学主要分为官办小学好民办小学两种,官办小学有诸王小学、国子监小学、内小学等,诸王小学、内小学等是为皇室后代专门设立,而国子监小学和一些地方小学可以接收复合条件额各个阶层的少年儿童。宋代很重视对皇室子嗣的教育,其中就有一些关于儿童教育入学的法令,例如强制入学、学制的设置以及考试的立法等。宋代的民办小学采用自由办学模式,有村馆、义塾、家塾等。元代以后,中国古代小学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受众比例增大,对于社会底层的教育覆盖更为全面,办公的教育机构增多,对于普通民众的子弟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先进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第三,则是中国古代小学儿童教育的高原阶段。至明代,小学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态势。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排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课程内容更为多样,包括基础的知识技能,还有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教育,明代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道德教育、知识教育、行为教育和法律教育四个方面,而且,小学教材的使用数量也有很大的额提升。至清代,小学教育的道德化的目标更为强烈,而且,办学和教材都具有比较浓重的官办色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封建集权统治的背景。
3.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意义及展望
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的历史和经验,既是我们当代教育的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我们参考和比对的一面镜子。对于当代小学儿童教育而言,第一,要重视儿童时期的教育,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千里之行,始于德行。第二,要取其精华,一方面让我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的优良传统得到很好的传承,另一方面,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学习吸纳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优秀的理念,更好的为我们所用,为当代小学儿童的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4.结论
中国古代小学儿童的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许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应该一直流传并推广的。笔者通过调研大量文献书籍资料,总结了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特点以及主要的发展阶段,分析了小学儿童养成教育的意义,并且提出了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展望。
参考文献:
[1]张誉馨. 中国古代小学儿童养成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2]刘基,闫立超. 养成教育定义考辨[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06):14-19. [2017-08-23].
[3]周健秋. 中国传统儿童养成教育资源应用于现代儿童德育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