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持2尺多长的片刀,身体随着片羊肉的动作,有节奏地移动,刀起刀落,自然潇洒,简直就是街头一景。
关于美食,近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梁实秋曾这样夸奖北京的“老字号”:“买酱羊肉就到月盛斋,去晚了买不着。吃涮羊肉就到正阳楼,吃烤牛肉就要照顾安儿胡同老五,喝酸梅汤要去信远斋??”古往今来,人们对“老字号”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那些与众不同的讲究。
讲究个“老”字
梁实秋笔下卖酱羊肉的“月盛斋”,创办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值回族斋月期间开业,取店名“月盛斋”,寓意“月月兴盛”。果然得以应验。
“月盛斋”创始人,名唤马庆瑞。他从小随父亲在北京前门荷包巷做小买卖,夏天卖冰糊,冬天卖煮花生。后来经人介绍去给祀典看供桌,以赏给他一些用过的供品为报酬。有一次,他得到的赏品是一只全羊。他把这只全羊拿到街上卖肉,从此做起了羊肉生意。不久,马庆瑞在看供桌时结识的御膳房厨师帮助下,转而卖酱羊肉,也由露天经营转而租下户部街的三间筒子房,挂起招牌“户部街月盛斋马记”,简称“月盛斋”。如今,“月盛斋”已成为拥有237年历史、第七代传人在经营的“老字号”。
“老字号”有多“老”?一家餐饮企业,能拥有五六十年历史,就属不易。被称为“百年老店”的“爆肚冯”,创办于清代光绪元年(1874年),至今已有138年历史。从创始人冯立山到如今的第四代传人冯秋生、冯伏生、冯云亭,“爆肚冯”的爆肚一直火爆京城。
话说“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广聚,今年80岁,仍在为“老字号”的复出和发展奔走呼号。从1992年开始,他“挖”出的餐饮“老字号”一家接一家:奶酪魏、豆腐脑王、月盛斋酱羊肉、俊王家烧饼、羊头马的羊头肉??他们都很讲究“老字号”的“老”字,因为“叫响一时不易,叫响长久更难。”
讲究个字号
餐饮业的“老字号”,有不少是从游商发展起来的。老北京有“八根绳、两把刀”之说。“八根绳”,指一条扁担两只筐,沿街挑担叫卖;“两把刀”,指一把卖牛肉的刀,一把卖切糕的刀。待他们有了店铺,便备加珍惜,称之为商家的“门脸儿”。他们也特别看重店铺的字号匾额,称之为商家的“眼珠子”。
商家铺户请名人挥毫题匾,名人主动给经营好的店铺赏字题匾,在我国餐饮业形成了一种风习。名人题匾,能借名造势,增添店铺的文化韵味,传之久远。
山西太原市清和元饭店,明崇祯元年(1628年)开业后,经营“锅羊肉”、“红烧鱼翅”等山西风味的清真菜肴,货真价实,服务态度好,深受顾客欢迎。山西著名思想家、医学家傅山将为孝敬母亲而研制的“头脑”药膳配方赠予他们,并赏字题写匾额“清和元”。
北京烤肉宛饭庄,开业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传至第三代时,不再推车串巷叫卖,终于有了自己的店铺。因是宛家祖传经营的烤牛肉,便取店名“烤肉宛”。第一块匾额的“烤肉宛”三个字,是请末代皇帝溥仪堂兄溥儒写的。后来,齐白石又给题写了“清真烤肉宛”的匾额。
南京马祥兴菜馆,开业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其匾额上的“马祥兴”三个字,则出自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之手。
讲究个精细
代代相传的餐饮业“老字号”靠得是菜点质量。其在菜点质量上,讲究个精细——原料精选,加工精细,外观精致,口味精到。
仅仅是一头牛或一只羊的胃,经过“爆肚冯”大厨的“分档取料”,也能分解出十几个部位:食信、肚板、肚领、肚仁、蘑菇头、散丹(羊)、百叶(牛)??这些部位,还要切成寸段、薄片、骨牌块、韭菜丝等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清代创办的“德顺斋”和“大顺斋”,前者经营烧饼,后者经营火烧。什么是烧饼,什么是火烧,至今仍有人分不清,因为它们的区别就很“精细”:烧饼的饼面上粘上一层芝麻;火烧的饼面上没有芝麻。即使火烧饼面上偶尔粘有芝麻,也不能称其为烧饼,仍是火烧家族的成员,叫它“叉子火烧”。
清代道光年间创办的“羊头马”,传至第五代马玉昆时,他的厨艺被民俗学家写入《老北京的生活》一书:“切羊肉薄如纸,撒盐花似雪飞。”他在街头片羊头肉的时候,手持2尺多长的片刀,身体随着片羊肉的动作,有节奏地移动,刀起刀落,自然潇洒,简直就是街头一景。围着一圈人,不买肉的,也驻足观看。待羊头肉全部片下之后,砧板上只剩下一张又薄又完整的羊脸。看客们叫好声四起,就像听完了名角大腕的精彩唱段。
讲究个吃法
做客“老字号”餐馆,光是“吃要有吃相”不行,这里对吃法还有种种讲究。吃法不对,非但不“露脸”,反而“露怯”了。
按老北京人的规矩,一碗面茶也要喝出“范儿”来。不用勺,还得喝得碗里四面溜光,不能有粘挂。这就得有正确的吃法:用手指托着碗,一边晃,一边转,一边喝。凉了热了,快了慢了,口大口小都不行,一定要恰到好处。喝完之后,碗光、手光、嘴光,这才叫会喝,露脸!
鸡蛋黄大小的艾窝窝,颜色洁白,造型玲珑,干爽黏糯,酥松利口,可毫不费力地一口一个。可是,上讲究的吃法要分成三口:第一口以皮为主,带少量馅,先尝江米的清香,略有馅儿的味道;第二口是“中段儿”,皮、馅各半,或馅量略大,重点尝馅儿,特别是比较不同味道的馅儿,这口吃的是精华部分;第三口是尾声,入口的馅儿多少由第二口而定。这三口吃下来,感觉各不相同:有期望、有满足、有回味,从而吃出美学效果和心理层次,这才算得上一种较高的境界。
普普通通的烧饼,只求充饥,拿起来就吃,是“将就”。讲究一点的,吃不凉不热的45至50℃的烧饼,既趁热吃,又不烫嘴,饼的分层也更好。再讲究一点的,专门吃饼铛里烘得酥脆干香的隔夜烧饼,干吃或下酒,都堪称一绝。因此,老北京人把当天没卖出去继续烘烤的剩烧饼列入“美味三甲”——“鲜鱼烧酒剩烧饼”。
讲究个创新
当然,餐饮业“老字号”的“长生不老”,既离不开代代传承,也得益于与时俱进,讲究个创新。
以“月盛斋”为例,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月盛斋第四代传人马德成就是抱着这坛子“百年老卤”出来逃难的,这才保住了月盛斋这块金字招牌。
创始人马庆瑞制作的酱羊肉,属于家常菜范畴,注重老汤,经营红火,租下了“门脸房”。
第二代传人马永祥、马永富得到皇宫太医的帮助,对酱羊肉配方进行改进,在原有老汤、高酱、细盐的基础上,加入丁香、砂仁等药材,味道更鲜美、营养。古籍《都门杂咏》对此留下好评:“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
第三代传人马吉昌、马吉声买下前辈租来的“门脸房”,有了更稳固的经营场所,为“月盛斋”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第四代传人马德成把菜肴送上了慈禧和李莲英的餐桌,受到赏识。从此,他们的酱羊肉、烧羊肉,成了皇宫的“特供品”。
??
在手艺、智慧和信念中,百年来,老字号的薪火就这样一代代地流传开来。
关于美食,近代著名文学家、美食家梁实秋曾这样夸奖北京的“老字号”:“买酱羊肉就到月盛斋,去晚了买不着。吃涮羊肉就到正阳楼,吃烤牛肉就要照顾安儿胡同老五,喝酸梅汤要去信远斋??”古往今来,人们对“老字号”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那些与众不同的讲究。
讲究个“老”字
梁实秋笔下卖酱羊肉的“月盛斋”,创办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值回族斋月期间开业,取店名“月盛斋”,寓意“月月兴盛”。果然得以应验。
“月盛斋”创始人,名唤马庆瑞。他从小随父亲在北京前门荷包巷做小买卖,夏天卖冰糊,冬天卖煮花生。后来经人介绍去给祀典看供桌,以赏给他一些用过的供品为报酬。有一次,他得到的赏品是一只全羊。他把这只全羊拿到街上卖肉,从此做起了羊肉生意。不久,马庆瑞在看供桌时结识的御膳房厨师帮助下,转而卖酱羊肉,也由露天经营转而租下户部街的三间筒子房,挂起招牌“户部街月盛斋马记”,简称“月盛斋”。如今,“月盛斋”已成为拥有237年历史、第七代传人在经营的“老字号”。
“老字号”有多“老”?一家餐饮企业,能拥有五六十年历史,就属不易。被称为“百年老店”的“爆肚冯”,创办于清代光绪元年(1874年),至今已有138年历史。从创始人冯立山到如今的第四代传人冯秋生、冯伏生、冯云亭,“爆肚冯”的爆肚一直火爆京城。
话说“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广聚,今年80岁,仍在为“老字号”的复出和发展奔走呼号。从1992年开始,他“挖”出的餐饮“老字号”一家接一家:奶酪魏、豆腐脑王、月盛斋酱羊肉、俊王家烧饼、羊头马的羊头肉??他们都很讲究“老字号”的“老”字,因为“叫响一时不易,叫响长久更难。”
讲究个字号
餐饮业的“老字号”,有不少是从游商发展起来的。老北京有“八根绳、两把刀”之说。“八根绳”,指一条扁担两只筐,沿街挑担叫卖;“两把刀”,指一把卖牛肉的刀,一把卖切糕的刀。待他们有了店铺,便备加珍惜,称之为商家的“门脸儿”。他们也特别看重店铺的字号匾额,称之为商家的“眼珠子”。
商家铺户请名人挥毫题匾,名人主动给经营好的店铺赏字题匾,在我国餐饮业形成了一种风习。名人题匾,能借名造势,增添店铺的文化韵味,传之久远。
山西太原市清和元饭店,明崇祯元年(1628年)开业后,经营“锅羊肉”、“红烧鱼翅”等山西风味的清真菜肴,货真价实,服务态度好,深受顾客欢迎。山西著名思想家、医学家傅山将为孝敬母亲而研制的“头脑”药膳配方赠予他们,并赏字题写匾额“清和元”。
北京烤肉宛饭庄,开业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传至第三代时,不再推车串巷叫卖,终于有了自己的店铺。因是宛家祖传经营的烤牛肉,便取店名“烤肉宛”。第一块匾额的“烤肉宛”三个字,是请末代皇帝溥仪堂兄溥儒写的。后来,齐白石又给题写了“清真烤肉宛”的匾额。
南京马祥兴菜馆,开业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其匾额上的“马祥兴”三个字,则出自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之手。
讲究个精细
代代相传的餐饮业“老字号”靠得是菜点质量。其在菜点质量上,讲究个精细——原料精选,加工精细,外观精致,口味精到。
仅仅是一头牛或一只羊的胃,经过“爆肚冯”大厨的“分档取料”,也能分解出十几个部位:食信、肚板、肚领、肚仁、蘑菇头、散丹(羊)、百叶(牛)??这些部位,还要切成寸段、薄片、骨牌块、韭菜丝等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清代创办的“德顺斋”和“大顺斋”,前者经营烧饼,后者经营火烧。什么是烧饼,什么是火烧,至今仍有人分不清,因为它们的区别就很“精细”:烧饼的饼面上粘上一层芝麻;火烧的饼面上没有芝麻。即使火烧饼面上偶尔粘有芝麻,也不能称其为烧饼,仍是火烧家族的成员,叫它“叉子火烧”。
清代道光年间创办的“羊头马”,传至第五代马玉昆时,他的厨艺被民俗学家写入《老北京的生活》一书:“切羊肉薄如纸,撒盐花似雪飞。”他在街头片羊头肉的时候,手持2尺多长的片刀,身体随着片羊肉的动作,有节奏地移动,刀起刀落,自然潇洒,简直就是街头一景。围着一圈人,不买肉的,也驻足观看。待羊头肉全部片下之后,砧板上只剩下一张又薄又完整的羊脸。看客们叫好声四起,就像听完了名角大腕的精彩唱段。
讲究个吃法
做客“老字号”餐馆,光是“吃要有吃相”不行,这里对吃法还有种种讲究。吃法不对,非但不“露脸”,反而“露怯”了。
按老北京人的规矩,一碗面茶也要喝出“范儿”来。不用勺,还得喝得碗里四面溜光,不能有粘挂。这就得有正确的吃法:用手指托着碗,一边晃,一边转,一边喝。凉了热了,快了慢了,口大口小都不行,一定要恰到好处。喝完之后,碗光、手光、嘴光,这才叫会喝,露脸!
鸡蛋黄大小的艾窝窝,颜色洁白,造型玲珑,干爽黏糯,酥松利口,可毫不费力地一口一个。可是,上讲究的吃法要分成三口:第一口以皮为主,带少量馅,先尝江米的清香,略有馅儿的味道;第二口是“中段儿”,皮、馅各半,或馅量略大,重点尝馅儿,特别是比较不同味道的馅儿,这口吃的是精华部分;第三口是尾声,入口的馅儿多少由第二口而定。这三口吃下来,感觉各不相同:有期望、有满足、有回味,从而吃出美学效果和心理层次,这才算得上一种较高的境界。
普普通通的烧饼,只求充饥,拿起来就吃,是“将就”。讲究一点的,吃不凉不热的45至50℃的烧饼,既趁热吃,又不烫嘴,饼的分层也更好。再讲究一点的,专门吃饼铛里烘得酥脆干香的隔夜烧饼,干吃或下酒,都堪称一绝。因此,老北京人把当天没卖出去继续烘烤的剩烧饼列入“美味三甲”——“鲜鱼烧酒剩烧饼”。
讲究个创新
当然,餐饮业“老字号”的“长生不老”,既离不开代代传承,也得益于与时俱进,讲究个创新。
以“月盛斋”为例,据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月盛斋第四代传人马德成就是抱着这坛子“百年老卤”出来逃难的,这才保住了月盛斋这块金字招牌。
创始人马庆瑞制作的酱羊肉,属于家常菜范畴,注重老汤,经营红火,租下了“门脸房”。
第二代传人马永祥、马永富得到皇宫太医的帮助,对酱羊肉配方进行改进,在原有老汤、高酱、细盐的基础上,加入丁香、砂仁等药材,味道更鲜美、营养。古籍《都门杂咏》对此留下好评:“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
第三代传人马吉昌、马吉声买下前辈租来的“门脸房”,有了更稳固的经营场所,为“月盛斋”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第四代传人马德成把菜肴送上了慈禧和李莲英的餐桌,受到赏识。从此,他们的酱羊肉、烧羊肉,成了皇宫的“特供品”。
??
在手艺、智慧和信念中,百年来,老字号的薪火就这样一代代地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