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从让农民舒心开始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短途观光游逐渐成为北京、天津人的一种休闲方式,蓟县就成为了京津等地过惯了都市生活、受雾霾困扰的城市人可选择的最佳休闲之地。每一天都能看到来蓟县山林乡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山玩水、粗茶淡饭、忆苦思甜……观景倒成了其次的旅游副产品。
  于是一批村子受此启发,率先自发探索着新农村建设。他们建设了西式别墅类型的农家乐休闲住宿区,并逐渐改善基础设施,改变后的农村开始让城市人向往。
  蓟县的毛家峪村引进香港的红磡集团,用旅游地产的形式改造曾经的尾矿矿区。同时依托农村的生态旅游,开发出具有附加值的产品,并打出了“长寿”品牌。
  这些村的村干部们自发探索,使得农村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减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实现了城乡统筹。
  在旅游为城市定位的状况下,蓟县县委、县政府把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上,以改善农家院环境、提高农村生活品质的旅游示范村为抓手。
  县委书记肖松说:“新型城镇化是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并不是消灭农村,新型城镇化可以让农村更美丽。”在旅游兴县及这种城镇化思路之下,蓟县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民生都有了大幅提高。
  《中国周刊》:蓟县打造的旅游示范村,是一个以旅游设施建设,促进民生改善的范例。那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到统筹兼顾?
  肖松:旅游业在蓟县对农民的增收明显,让老百姓从第一产业一下子到了第三产业。农民在旅游纪念品开发、服务方面都有所受益。
  北部山区以前没发展旅游的时候就是一个穷山沟加上几棵果树,没有什么收入,村里有很多“光棍”。
  而旅游专业村建设之后,人均收入达到5~6万。只有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才是对我们工作真正的检验。
  当然,一直以来我们也在研究和推动,在旅游产业升级中怎么实现农民自己的转型升级。比如说,在旅游村的建设上,政府要求首先要打造农村的外部环境和接待硬件和软件措施,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等。在这种建设中,政府投资搞外部包装,村民依靠金融服务贷款搞内部装修。这样以来旅游基础设施建好了,农民的生活也改善了,而且通过经营农家院,农民的宅基地成了生产资料,可以不断地赚钱,那么就形成了居住环境上乘、服务质量上佳及农民赚钱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农村建设好了,游客入住率就高、景区的接待和服务都有所提升。这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也是一箭双雕。
  《中国周刊》:像郭家沟这样,政府怎么提升村级建设,促进旅游发展?
  肖松 :郭家沟是个小村,改造之前,年人均收入1万,现在是6万。这其中除了做好一整套的物业服务体系和管理标准之外,还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我们在这方面是在做生态的加法。
  第二,在打造农家院的基础上,发挥农产品优势。让山柿子、山梨卖个好价钱。
  第三,在软件方面我们还继续要做两件事:一个是组织集约化经营。第二是抓规范管理。
  《中国周刊》:在中国的现状下,新城镇化建设,必然遇到拆迁。政府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肖松:拆迁叫“天下第一难”。农民不拆,政府要想明白他为什么不拆。表面上看不拆是为了多要点利益,深层次是什么?我们搞城镇化,对农民来讲,是城镇化,还是被城镇化的问题。比如,如果把郭家沟这样的村落拆掉让农民进城,是有问题的。
  第一个问题是,农民现在的宅基地是生产资料,搬到楼上就没有了基本保障。另一个问题,把所有的农民搬到城里了,农村怎么办。我是坚决反对被城镇化,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使“城市更城市,农村更农村”。
  当然,有些地方是需要城镇化的,比如于桥水库附近的三万人的移民,这批老百姓土地被水淹了,没有生产资料,在水库边上又矮又破的房子里居住,而严格的水库保护制度又不允许在那儿搞工厂,搞农家乐,搞饭馆,搞旅游。他怎么活?我们把水库边上这些村拆掉,复垦之后形成经济林,形成没有污染的生态农业,这样一来水库污染的问题没有了。老百姓住到城里以后,生活也改善了。库区110个村,第一批搬迁任务是50个村。我们尊重农民的选择,政府不搞被城镇化,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全村村民公投,5%不反对,95%同意才动迁。
  所以说当“天下第一难”变成民心工程,也就不难。
  《中国周刊》:在城镇化之后,搬迁的农民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户籍问题,县委、县政府怎么做这部分工作的?
  肖松:发展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户籍问题,搬过来之后,城乡统筹变成城市户口,天津市改革举措就是“三改一化”,即“集改股”“农改非”“村改居”,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改革。
  这套完整的体系是实现蓟县人民小康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什么,土豆不是蔬菜吗?能做主食?没搞错吧!”很多人第一次和“中国土豆大王”梁希森聊天,都会情不自禁地诧异道。而看到并品尝到老梁用土豆做的馒头、水饺、面条、煎饼等后,又都啧啧称奇、赞不绝口。  “土豆学名马铃薯,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世界四大主粮(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咱中国人向来不拿土豆当主粮。其实西方早在五六十年前就把马铃薯加工成全粉当主粮了。”梁希森说。  “我小时候流浪到河北讨饭
期刊
《灯,我来熄灭》这本书是在去伊朗旅行前被随手放进背包里的。  伊朗女性作家佐雅·皮尔扎德的长篇处女作,大篇幅关于普通家庭的细碎对话和生活琐事的描写。文字平实通俗,甚至是有些令人乏味的。可以想象只需一台固定在厨房方寸之地的摄像机,就能记录下平淡如水的女主人公克拉丽斯日复一日困顿厌倦的主妇生涯。  这样的叙事方式,在伊朗电影中亦很常见。如《樱桃的滋味》《一次别离》等等,冗长而无趣的角色交谈、单调的剧情
期刊
30年多前,没多少人听说过“房地产企业”这个词,中国也没有著名的“房地产企业家”。在那个时候,王石还在倒卖玉米、王健林在做参谋、杨国强是个包工头,而任志强还在部队当排长。  3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些地产界的大咖老总之名已经如雷贯耳、响彻一方,他们领导的企业也创造了一个个商业神话。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企业家们大多已是年过半百。廉颇老矣,一代老总们从“精力、体力”多方面来看,已不适合一线作战。  
期刊
据说人的味觉偏好在童年时形成,并会贯穿一生。曾看过一本书,很多米其林大厨在临终前最想吃的一顿饭多是童年时候的美味。  童年时我们的味蕾是新鲜的、敏感的,但又没经过考验的。还记得第一次喝可口可乐时差点没吐出来,只是因为心疼钱而忍住,但完全觉得那就是药。后来却喝可乐上瘾,一天一瓶。  第一次喝啤酒也觉得是马尿,难以入口,谁能料到若干年后关于夏天的记忆就是冰冷的啤酒和火热的烤串呢?  从天真无邪的孩子成
期刊
不久前,几个写字的朋友来云南旅行,落脚昆明时我赶着时间在晚上去酒店和她们小聚片刻。是夜,出门已华灯初上,车子在拥挤的街道上艰难穿行。当你要去赴一个约会时,不难发现昆明的路特别特别窄。  姑娘们的聚会活色生香。拿出礼物交换,泡自己带来的茶,分享最新的养生心得,聊圈里圈外八卦无数,一个个眉飞色舞,毫无倦意。谈得畅快,时间过得浑然不觉,10点半时我起身道别,想着不要影响彼此的休息为好。她们送我到门口,却
期刊
早上11点钟,我们的车开上成雅高速(成都—雅安),一路畅通无车,令人诧异。  车下了高速后,往宝兴方向行驶,刚走几公里就看到车队的尾巴。终于遇到正常的堵车了。  两年前去四姑娘山时曾经过此地,此番旧地重游,一切如昔,看不出去年地震留下的伤痕。满腹狐疑中,旁边的伙伴阿梁淡淡冒出一句:“去年的救灾物资还积压呢!”闻语顿觉尴尬,一时无话。  牛背山以云海闻名,也以道路最为泥泞颠簸闻名。几天前,牛背山的封
期刊
也许已经看惯了钢筋水泥的都市,也许已经厌倦了拥堵不堪的车流,当这些充溢着田园之美的画面映入眼帘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不禁荡漾起一种感动。人与自然,本该这样和谐相生,休戚与共。  如果说城市是一曲现代交响乐,那么这些村寨就是一首首隽永的诗歌,从远古传来,历经岁月沧桑,饱含生活积淀,淳朴,厚重,诠释着大美的真谛。  这是一种美丽,至今还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国度。在几十年飞速的发展建设中,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之
期刊
小时候,有一次姐姐想穿裙子坐火车,被母亲骂了一顿。从此,我得到这样的“教育”:一、出门旅行应该穿不起眼的旧衣服;二、穿花裙子旅行都是浅薄甚至不正经女人的所为。  这个认识体现了二三十年前老百姓谨小慎微、审时度势的生活哲学。出门在外,意味着条件恶劣卫生无保障,舍不得拿得之不易的新衣服去白白折腾。人在旅途,尽可能收敛锋芒,是保证安全的起码策略。  过去的生活常识变成如今的时代荒谬,可儿时的戒律仍在我心
期刊
“我是一个接地气的专家,更是一个旅游爱好者。”  作为旅游业专家领域的泰斗式人物,谈起旅游,魏小安呈现的绝不是一张古板的学究面孔,虽然他著作等身,至今已有超过3000万字的著作及实证研究,更有“中国酒店业教父”的美誉。可以说没有魏小安,就没有中国旅游的现在。  纵然如此,魏小安也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旅游爱好者。  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上联:闲云野鹤;下联:散仙游侠;横批是“好玩,玩好”。  他用“
期刊
小区楼下,有一片难得的面朝湖水背靠高楼的开阔地。夏天,两棵高大的国槐浓荫遍地;冬天,八九点钟的阳光穿过楼间的缝隙,洒在那片开阔地上。因此,常有老人们来此乘凉,或晒太阳。  一天上午,遇到两个老太太,坐在轮椅里,在那片太阳地里闲聊天。没有别的听众,只有她们两个,耳不聪目不明的,竭力扯着嗓子,力图让对方听清楚。我站在那里听了一耳朵,我以为她们会聊些病啊痛啊生啊死啊的话题,结果不是,她们居然在聊房价,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