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改后小学生计算能力有弱化趋势,因此通过学生快乐地进行口算、心算,树立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速算技能;以“理”得“法”,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从而快乐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加强估算教学,让学生在估算与计算互相检验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计算水平和计算能力。
关键词:快乐 口、心算 以理得法 估算检验
起初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家访活动,我来到五年⑴班林欣同学家与孩子及家长进行了一番交谈,林欣说:“我的成绩保持在80分左右,我最不喜欢上有关计算的课,因为一上计算课就有着做不完的习题。如果一不小心做错了还得接受老师的‘奖励’:再做十题、二十题……苦死了。”家长说:“我的孩子现在只是把做计算题看做一种任务,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是错写、漏写,运算符号写错,就是点错小数点,对存在的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总是认为改正就可以了。为此父女还不时吵嘴……”
课堂观察:由于数学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甚至批改作业、试卷,更多的是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不在乎学生是怎么算的,从而导致学生计算能力有明显弱化的趋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计算教学作为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基本数学技能,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况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计算教学适当降低了计算难度,降低了笔算难度。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扎实灵活,让学生快乐地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快乐口算、心算,夯实计算能力的基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没有一天不用到口算、心算,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小数目的计算,用口算、心算方便易行、灵活快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化。”口算、心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心算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到估算、笔算的正确和速度,影响计算技能的形成。因此,口算、心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认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记常用数据,并学会灵活运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大脑像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旦画上什么符号便不易消失。”因此,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熟记一些特殊数据,在运用知识时能立即在大脑中的“最近发展区”搜索到这些数据加以应用。如圆周率的乘法数据的熟记,分数、小数、百分数常用数据的互化等。
(二)坚持课前3分钟口、心算训练
小学生口、心算能力的培养,应坚持“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教学原则。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表都应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课前有目的、持之以恒的训练使学生树立认真严格、细心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教师适时地把学生计算方法方面的熟练程度转化成基本数学技能,增强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三)坚持口算形式的多样化,调动学生口、心算兴趣
教学中应针对儿童特点做到口、心算形式多样化,避免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利用口算卡、抢答、急答、数字接龙、15分钟100道口算题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速算技能。
二、以“理”得“法”,快乐地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计算法则的掌握(即算理),二是计算技能的形成(即算法)。算理是计算的原理和根据,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学生算理不清则算法不牢固;算法不明则计算技能难以提升,也是学生厌倦上计算课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上下工夫。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讲道:“凡是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又能增进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先进行复习,让学生板演:[43][× 3] [129],[13][× 3] [39],[31][× 3] [93],[63][× 3] [189],接着出示准备题:[12×1] [12×3],[12×10] [12×30],学生做出答案后,让学生说这些式子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说出整十数跟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十,由于第一步的复习,准备题学生就很快理解了。这时出示例题,12×34先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说出可以先用乘数个位上的4去乘被乘数,并提问:8为什么写在个位?学生很容易导出结果。乘数个位上的数跟被乘数乘完后,启发学生说出再求30个12。由于复习,学生也很快理解了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末位为什么写在十位上,是因为它表示多少个十。由于上面的复习和准备题的练习,启发学生很快说出12×34是求34个12的和,可以先求4个12再求30个12,然后加起来得34与12的积,使学生很快理解了二位数乘多位数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道理,接着再逐步启发促使学生根据算理总结出法则:求34个12可以分开先乘4个12再算30个12,然后两个积合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初步的掌握计算法则,明确了算理,紧接着在其他例题和练习中再加以指导训练,计算法则就会牢固掌握,计算方法很快形成。计算能力也就随着不断的练习,逐步提高。
可见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让学生把握抽象的计算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理解到抽象算法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快乐主动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算法的构建中,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加强估算教学,快乐检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如学生在整除除法中,计算起来特别慢,错误率一直居高不下,在教学中渗透估算的方法将会化难为易。如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学生试商比较困难,如果让学生利用估算方法来试商就比较容易。例如:计算2300÷31=74……6时把31看作30,想2100里大约有几个30(70个),同理130里面有几个30(4个),这样大大提高了试商速度,计算完毕又引导学生用估算方法检验计算结果30×74=2200接近2300,计算结果可能正确,如果估算结果与2300偏差太大说明计算有错。又如,检验198×2=296是否正确时,让学生采用估算方法,组织分组讨论交流估算方法既提高了学生估算能力,同时又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的估算方法,检查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养成自我检测,自我矫正的习惯,学生在估算与计算相互检验的过程中有效地保证了计算的正确性,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计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快乐计算,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计算课堂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阵地。
(责编 赵建荣)
关键词:快乐 口、心算 以理得法 估算检验
起初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家访活动,我来到五年⑴班林欣同学家与孩子及家长进行了一番交谈,林欣说:“我的成绩保持在80分左右,我最不喜欢上有关计算的课,因为一上计算课就有着做不完的习题。如果一不小心做错了还得接受老师的‘奖励’:再做十题、二十题……苦死了。”家长说:“我的孩子现在只是把做计算题看做一种任务,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是错写、漏写,运算符号写错,就是点错小数点,对存在的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总是认为改正就可以了。为此父女还不时吵嘴……”
课堂观察:由于数学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甚至批改作业、试卷,更多的是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不在乎学生是怎么算的,从而导致学生计算能力有明显弱化的趋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计算教学作为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基本数学技能,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情,况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计算教学适当降低了计算难度,降低了笔算难度。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扎实灵活,让学生快乐地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快乐口算、心算,夯实计算能力的基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没有一天不用到口算、心算,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小数目的计算,用口算、心算方便易行、灵活快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化。”口算、心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心算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到估算、笔算的正确和速度,影响计算技能的形成。因此,口算、心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认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记常用数据,并学会灵活运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大脑像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旦画上什么符号便不易消失。”因此,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熟记一些特殊数据,在运用知识时能立即在大脑中的“最近发展区”搜索到这些数据加以应用。如圆周率的乘法数据的熟记,分数、小数、百分数常用数据的互化等。
(二)坚持课前3分钟口、心算训练
小学生口、心算能力的培养,应坚持“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教学原则。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表都应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课前有目的、持之以恒的训练使学生树立认真严格、细心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教师适时地把学生计算方法方面的熟练程度转化成基本数学技能,增强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三)坚持口算形式的多样化,调动学生口、心算兴趣
教学中应针对儿童特点做到口、心算形式多样化,避免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利用口算卡、抢答、急答、数字接龙、15分钟100道口算题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速算技能。
二、以“理”得“法”,快乐地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计算法则的掌握(即算理),二是计算技能的形成(即算法)。算理是计算的原理和根据,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学生算理不清则算法不牢固;算法不明则计算技能难以提升,也是学生厌倦上计算课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上下工夫。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讲道:“凡是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又能增进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先进行复习,让学生板演:[43][× 3] [129],[13][× 3] [39],[31][× 3] [93],[63][× 3] [189],接着出示准备题:[12×1] [12×3],[12×10] [12×30],学生做出答案后,让学生说这些式子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说出整十数跟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十,由于第一步的复习,准备题学生就很快理解了。这时出示例题,12×34先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说出可以先用乘数个位上的4去乘被乘数,并提问:8为什么写在个位?学生很容易导出结果。乘数个位上的数跟被乘数乘完后,启发学生说出再求30个12。由于复习,学生也很快理解了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末位为什么写在十位上,是因为它表示多少个十。由于上面的复习和准备题的练习,启发学生很快说出12×34是求34个12的和,可以先求4个12再求30个12,然后加起来得34与12的积,使学生很快理解了二位数乘多位数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道理,接着再逐步启发促使学生根据算理总结出法则:求34个12可以分开先乘4个12再算30个12,然后两个积合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初步的掌握计算法则,明确了算理,紧接着在其他例题和练习中再加以指导训练,计算法则就会牢固掌握,计算方法很快形成。计算能力也就随着不断的练习,逐步提高。
可见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让学生把握抽象的计算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理解到抽象算法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快乐主动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算法的构建中,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加强估算教学,快乐检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如学生在整除除法中,计算起来特别慢,错误率一直居高不下,在教学中渗透估算的方法将会化难为易。如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学生试商比较困难,如果让学生利用估算方法来试商就比较容易。例如:计算2300÷31=74……6时把31看作30,想2100里大约有几个30(70个),同理130里面有几个30(4个),这样大大提高了试商速度,计算完毕又引导学生用估算方法检验计算结果30×74=2200接近2300,计算结果可能正确,如果估算结果与2300偏差太大说明计算有错。又如,检验198×2=296是否正确时,让学生采用估算方法,组织分组讨论交流估算方法既提高了学生估算能力,同时又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的估算方法,检查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养成自我检测,自我矫正的习惯,学生在估算与计算相互检验的过程中有效地保证了计算的正确性,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水平和计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快乐计算,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计算课堂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阵地。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