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繼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简称继发性甲旁亢,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专家建议对这类患者需要实施甲状旁腺全切术+部分腺体前臂移植术[1]。通常,尿毒症患者并发严重SHPT时,常伴有多系统、多部位损伤,麻醉风险较大。麻醉一方面要满足手术操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尿毒症病人特有的病理生理状况,尽可能减少对病人生理扰乱。
本研究拟观察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瑞芬太尼泵注的麻醉方法应用于此类患者手术的可行性,为临床麻醉实施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我院2008-2013年尿毒症SHPT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ASA Ⅲ~Ⅳ级,年龄2865岁,体重46-73kg。将20例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术前准备 血液透析治疗至术前1 d,控制术前两组患者的血肌酐(Cr)、尿素氮(BUN)值,使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麻醉方法 对照组10例患者使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每侧各12 ml),手术区域针刺无痛为阻滞满意标准。手术区消毒时,瑞芬太尼以0.05g/kgmin持续微量静脉泵入,根据术中情况调节输注剂量,输注范围0.05-O.08g/kgmin。所有患者均给面罩吸氧,手术结束停止瑞芬太尼泵入。观察组10例患者行全麻诱导给予舒芬太尼0.2g/kg、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麻醉维持采用1.0%异氟醚吸入、瑞芬太尼0.1g/kgmin静脉持续泵入,罗库溴铵间断静推维持肌松。术毕待患者意识清醒、肌力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
1.4检测指标 记录两组的离室时间(手术结束至离开手术室的时间);记录两组术后1d 血Cr、BUN的变化和两组术后1d透析人数。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离室时间比较 对照组的平均离室时间为(3510)min,而观察组的为(10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1d血Cr、BUN和透析人数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1d的Cr、BUN值和透析人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讨论
尿毒症患者的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磷浓度逐渐升高,加重低钙血症。甲状旁腺代偿性分泌更多的PTH以维持血钙,导致SHPT。
全身麻醉使用肌松药后,很难判断是肌松药残余效应还是尿毒症肌病对肌力的影响。此外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毒素蓄积及代谢紊乱,可并发尿毒症脑病,这可诱发全麻后认知功能上的障碍。另外,患者多存在肾性骨病,全麻插管窥喉时刺激比较强,除易引起血流动力学搏动外,还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相比较而言,区域神经阻滞对尿毒症 SHPT 患者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远小于全身麻醉。但颈浅丛阻滞时患者常处于清醒状态,术中牵拉甲状腺上极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不适感,因此,要达到较满意的麻醉效果常需要辅助其他药物。
瑞芬太尼作为一种新型超短效纯阿片受体激动剂,半衰期短,镇痛作用强。它在机体内的代谢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2],清除率不依赖于肝、肾功能。不论输注时间长短,停药后药效均可迅速消失,肝肾疾病患者亦无术后恢复延迟之虑[3]。瑞芬太尼这一特性使其适合临床持续静脉给药,可以增强颈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提高痛阈。
由于观察组术中静脉用药仅有瑞芬太尼,明显少于对照组的用药种类,并且瑞芬太尼的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所以观察组患者术毕苏醒迅速,离室时间较早;由于全麻药和全麻方式对患者的生理干扰较大,可加重肾功能的衰竭,所以术后1d对照组的Cr、BUN值和透析人数均高于观察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瑞芬太尼静脉泵注麻醉效果确切可靠,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可行的临床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ZOU Q,WANG HY,ZHOU J,et al.Total parathyroidectomy combined with partial auto-trans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J].Chin Med J(Engl),2007,120(20):1777-1782.
[2]H?hne C,Donaubauer B,Kaiser U.Opioids during anesthesia in liver and renal failure.Anaesthesist,2004,53(3):291-303.
[3]Stroumpos C,Manolaraki M,Paspatis GA.Remifentanil,a different opioid: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safety aspects[J].Expert Opin Drug Saf,2010,9(2):355-364.
本研究拟观察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瑞芬太尼泵注的麻醉方法应用于此类患者手术的可行性,为临床麻醉实施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我院2008-2013年尿毒症SHPT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ASA Ⅲ~Ⅳ级,年龄2865岁,体重46-73kg。将20例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术前准备 血液透析治疗至术前1 d,控制术前两组患者的血肌酐(Cr)、尿素氮(BUN)值,使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麻醉方法 对照组10例患者使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每侧各12 ml),手术区域针刺无痛为阻滞满意标准。手术区消毒时,瑞芬太尼以0.05g/kgmin持续微量静脉泵入,根据术中情况调节输注剂量,输注范围0.05-O.08g/kgmin。所有患者均给面罩吸氧,手术结束停止瑞芬太尼泵入。观察组10例患者行全麻诱导给予舒芬太尼0.2g/kg、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麻醉维持采用1.0%异氟醚吸入、瑞芬太尼0.1g/kgmin静脉持续泵入,罗库溴铵间断静推维持肌松。术毕待患者意识清醒、肌力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
1.4检测指标 记录两组的离室时间(手术结束至离开手术室的时间);记录两组术后1d 血Cr、BUN的变化和两组术后1d透析人数。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离室时间比较 对照组的平均离室时间为(3510)min,而观察组的为(10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1d血Cr、BUN和透析人数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1d的Cr、BUN值和透析人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讨论
尿毒症患者的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磷浓度逐渐升高,加重低钙血症。甲状旁腺代偿性分泌更多的PTH以维持血钙,导致SHPT。
全身麻醉使用肌松药后,很难判断是肌松药残余效应还是尿毒症肌病对肌力的影响。此外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毒素蓄积及代谢紊乱,可并发尿毒症脑病,这可诱发全麻后认知功能上的障碍。另外,患者多存在肾性骨病,全麻插管窥喉时刺激比较强,除易引起血流动力学搏动外,还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相比较而言,区域神经阻滞对尿毒症 SHPT 患者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远小于全身麻醉。但颈浅丛阻滞时患者常处于清醒状态,术中牵拉甲状腺上极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不适感,因此,要达到较满意的麻醉效果常需要辅助其他药物。
瑞芬太尼作为一种新型超短效纯阿片受体激动剂,半衰期短,镇痛作用强。它在机体内的代谢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2],清除率不依赖于肝、肾功能。不论输注时间长短,停药后药效均可迅速消失,肝肾疾病患者亦无术后恢复延迟之虑[3]。瑞芬太尼这一特性使其适合临床持续静脉给药,可以增强颈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提高痛阈。
由于观察组术中静脉用药仅有瑞芬太尼,明显少于对照组的用药种类,并且瑞芬太尼的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所以观察组患者术毕苏醒迅速,离室时间较早;由于全麻药和全麻方式对患者的生理干扰较大,可加重肾功能的衰竭,所以术后1d对照组的Cr、BUN值和透析人数均高于观察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瑞芬太尼静脉泵注麻醉效果确切可靠,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可行的临床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ZOU Q,WANG HY,ZHOU J,et al.Total parathyroidectomy combined with partial auto-trans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J].Chin Med J(Engl),2007,120(20):1777-1782.
[2]H?hne C,Donaubauer B,Kaiser U.Opioids during anesthesia in liver and renal failure.Anaesthesist,2004,53(3):291-303.
[3]Stroumpos C,Manolaraki M,Paspatis GA.Remifentanil,a different opioid: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safety aspects[J].Expert Opin Drug Saf,2010,9(2):35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