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进行至今,教学不断改进。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从当前的不足与问题出发,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准确、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状及问题;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尽管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行教材仍存在许多问题
1.教材重“示范性”不重“适宜性”。一方面,教材选文与学生存在一定隔阂,多数文章面向的是成年读者为,很少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课文虽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具,但组合到一起,却导致教材弹性太大,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科学可操作性不强的结果。即使我们强行纳入预定“规范性”轨道,也是穷于应付,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另一方面,所谓的示范性例文、参考图也变成禁锢学生思想的枷锁。它把学生变成机械复制的机器,导致中国的学生,也许具有很高的复制能力,但却缺失了基本的自主创造力,这是教育的遗憾。
2.文章形式变化,编排思路并未改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产生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突出了地方特色。但同时我们又看到,文章形式变化,编排思路并未改变,课文仍然只是“固定思维”的传递载体,只不过在老旧文选中增加了一些经典的时文和中规中矩的美文而已。仍旧只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提出了学习的要求,缺乏学习方法。在教材中,多数是正统的板着脸孔的文章,只揭示“真善美”,不揭露“假丑恶”。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下,教材与学生看到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时。而庞大的正统教材体系,揭示着一个命题:这就是优秀的,这就是规范的,这就是正规的,就很难进入学生心灵。和学生们所见到的和亲身体验到生活完全是另一回事,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现实完全在于他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我们的教育又起不到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的作用,这就造成了学而无用,学习只为了考试。
(二)“灌输式”教学,缺乏互动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仍存在,比如语文中会涉及文言文的词语解释,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教师常将所有词语解释都全部讲解一遍。但是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数量的知识有不同的接受程度,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这种教学模式一旦长时间使用,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参差不齐,缺乏能动性。当前,师生互动效果仍处于不理想状态,师生互动不受重视,甚至一节课下来只有教师一个人口若悬河地讲解语文知识,根本没有学生插嘴的机会;部分语文教师虽然也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及积极意义,但是实际的师生互动环节仍旧流于形式,师生都没有很高的互动热情,并且教师也只是与少数学生互动,再加上教师采用的多为命令式口吻,这就大大挫伤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加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所设计的互动内容过于乏味、简单,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距离,就更难以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学生观念错误,兴趣不足
学生们往往将语文课打入“冷宫”。大多数表现为以下情况:上课时经常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老师布置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甚至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一方面,学生们认为语文本身就是可学可学,认真学也不会像数理化有明显的成绩提升,不学自己的分数也不会很低。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借以前积累的“老底”就够了,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实践。
(四)教师观念偏差,重形式、轻效果
现实中语文老师一遍强调教语文太辛苦,一边抱怨课程安排时间太少。这些教师认为,通过增加语文教学时间,加大作业量,语文成绩就能上去。不少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为体现对国语教学的重视,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语文课时。占用或者更换美、音、体课程现象时有发生。形成老师“苦”,学生“哭”的现象。
新课改下强调学生们自主讨论,在形式上区别于传统教学。但老师提供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为讨论而讨论;有的小组看似讨论的很火热,实则在聊其他的话题等等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留于形式,成效斐然。
二、新形势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课改适应实务,与时俱进
教材要适应学生“胃口”,阅读文章好比看一场电影。让你两三个小时看一场你不喜欢的电影,会是什么感受呢?相反,如果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你会沉浸其中品味细节。因此,一篇精彩的课文能让学生感到课堂的乐趣,学习的快乐,而枯燥无味的课文,就像让人厌倦的电影版另学生如坐针毡,甚至厌倦语文课程。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与喜好。比如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语言理解能力较低,对色彩却相对敏感,据此我们就可以在小学教材中适当多的插入图画,既可以提高注意力也以培养学生们爱看书的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广泛调研,把握初中生的某种阅读习惯、取向,并考虑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选择他们喜欢的文章类型,选文时避免“示范性”,注重“适应性”编写出符合初中生“口味”的教材。
(二)转变教学模式,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让学生这个主角“活”起来,大胆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语文教学“动”起来。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充分尊重每一位初中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们的自尊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切地给予关爱,才能让师生关系得以创新。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新形势下老师们强化互动,让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并形成“常态化”。首先,课前要互动,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们喜欢以什么样的形式学习接下来的内容。其次,课中要互动,在课堂上开展师生、学生之间多方位的互动,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最后,课后要互动,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上课以及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同学疑惑并进行总结记录。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让生动性教学策略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改变个人教学观念,并重视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的指导。在课堂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轻松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得积极,学习态度变得主动,从而成为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创设者。
(三)“智慧”教学,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思维方式要多样化,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变化创新。巧妙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辅助教学,例如,对于《苏州园林》这种科普、描述性文章,仅凭老师讲述学生们脑海中很难有准确的把握,这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电影、视频、图片、3D图形技术等等,把苏州园林活生生的展现给学生,营造真实的课堂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眼、脑、心共用,身临其境,提高教师教学的综合效率,保证教学高效的完成。
(四)加强教师充能,提升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能”,提升自己,多方摄取信息,以教促长,教师只有自身知识积淀丰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屋建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自我教育、自我自高、自我革新,学校也要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加强教师管理与培训,使教师的培训基础化、全程化,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结语
随着课改的不断进行,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把握问题本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勇.从现行语文教材看学生质疑精神的缺失[J/OL].中学学科网.2005.11.05(09)
[2]袁维新.学生质疑精神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教材和教法的視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3]吴茂宏.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状及问题;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尽管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行教材仍存在许多问题
1.教材重“示范性”不重“适宜性”。一方面,教材选文与学生存在一定隔阂,多数文章面向的是成年读者为,很少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课文虽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具,但组合到一起,却导致教材弹性太大,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科学可操作性不强的结果。即使我们强行纳入预定“规范性”轨道,也是穷于应付,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另一方面,所谓的示范性例文、参考图也变成禁锢学生思想的枷锁。它把学生变成机械复制的机器,导致中国的学生,也许具有很高的复制能力,但却缺失了基本的自主创造力,这是教育的遗憾。
2.文章形式变化,编排思路并未改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产生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突出了地方特色。但同时我们又看到,文章形式变化,编排思路并未改变,课文仍然只是“固定思维”的传递载体,只不过在老旧文选中增加了一些经典的时文和中规中矩的美文而已。仍旧只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提出了学习的要求,缺乏学习方法。在教材中,多数是正统的板着脸孔的文章,只揭示“真善美”,不揭露“假丑恶”。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下,教材与学生看到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时。而庞大的正统教材体系,揭示着一个命题:这就是优秀的,这就是规范的,这就是正规的,就很难进入学生心灵。和学生们所见到的和亲身体验到生活完全是另一回事,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现实完全在于他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我们的教育又起不到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的作用,这就造成了学而无用,学习只为了考试。
(二)“灌输式”教学,缺乏互动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仍存在,比如语文中会涉及文言文的词语解释,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教师常将所有词语解释都全部讲解一遍。但是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数量的知识有不同的接受程度,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这种教学模式一旦长时间使用,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参差不齐,缺乏能动性。当前,师生互动效果仍处于不理想状态,师生互动不受重视,甚至一节课下来只有教师一个人口若悬河地讲解语文知识,根本没有学生插嘴的机会;部分语文教师虽然也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及积极意义,但是实际的师生互动环节仍旧流于形式,师生都没有很高的互动热情,并且教师也只是与少数学生互动,再加上教师采用的多为命令式口吻,这就大大挫伤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加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所设计的互动内容过于乏味、简单,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距离,就更难以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学生观念错误,兴趣不足
学生们往往将语文课打入“冷宫”。大多数表现为以下情况:上课时经常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老师布置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甚至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一方面,学生们认为语文本身就是可学可学,认真学也不会像数理化有明显的成绩提升,不学自己的分数也不会很低。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借以前积累的“老底”就够了,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实践。
(四)教师观念偏差,重形式、轻效果
现实中语文老师一遍强调教语文太辛苦,一边抱怨课程安排时间太少。这些教师认为,通过增加语文教学时间,加大作业量,语文成绩就能上去。不少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为体现对国语教学的重视,直接或间接地增加语文课时。占用或者更换美、音、体课程现象时有发生。形成老师“苦”,学生“哭”的现象。
新课改下强调学生们自主讨论,在形式上区别于传统教学。但老师提供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为讨论而讨论;有的小组看似讨论的很火热,实则在聊其他的话题等等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留于形式,成效斐然。
二、新形势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课改适应实务,与时俱进
教材要适应学生“胃口”,阅读文章好比看一场电影。让你两三个小时看一场你不喜欢的电影,会是什么感受呢?相反,如果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你会沉浸其中品味细节。因此,一篇精彩的课文能让学生感到课堂的乐趣,学习的快乐,而枯燥无味的课文,就像让人厌倦的电影版另学生如坐针毡,甚至厌倦语文课程。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与喜好。比如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语言理解能力较低,对色彩却相对敏感,据此我们就可以在小学教材中适当多的插入图画,既可以提高注意力也以培养学生们爱看书的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广泛调研,把握初中生的某种阅读习惯、取向,并考虑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选择他们喜欢的文章类型,选文时避免“示范性”,注重“适应性”编写出符合初中生“口味”的教材。
(二)转变教学模式,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让学生这个主角“活”起来,大胆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语文教学“动”起来。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充分尊重每一位初中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们的自尊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切地给予关爱,才能让师生关系得以创新。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新形势下老师们强化互动,让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并形成“常态化”。首先,课前要互动,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们喜欢以什么样的形式学习接下来的内容。其次,课中要互动,在课堂上开展师生、学生之间多方位的互动,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最后,课后要互动,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上课以及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同学疑惑并进行总结记录。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让生动性教学策略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改变个人教学观念,并重视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的指导。在课堂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轻松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得积极,学习态度变得主动,从而成为生动性语文课堂的创设者。
(三)“智慧”教学,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思维方式要多样化,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变化创新。巧妙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辅助教学,例如,对于《苏州园林》这种科普、描述性文章,仅凭老师讲述学生们脑海中很难有准确的把握,这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电影、视频、图片、3D图形技术等等,把苏州园林活生生的展现给学生,营造真实的课堂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眼、脑、心共用,身临其境,提高教师教学的综合效率,保证教学高效的完成。
(四)加强教师充能,提升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能”,提升自己,多方摄取信息,以教促长,教师只有自身知识积淀丰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屋建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自我教育、自我自高、自我革新,学校也要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加强教师管理与培训,使教师的培训基础化、全程化,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结语
随着课改的不断进行,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把握问题本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勇.从现行语文教材看学生质疑精神的缺失[J/OL].中学学科网.2005.11.05(09)
[2]袁维新.学生质疑精神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教材和教法的視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3]吴茂宏.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