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标教改精神,结合近年来的实践,我认为,教师应转变角色,由过去的“演员”转变为“导演”,由过去的“第三者”转变为“红娘”。抛弃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探索实施“学议导练,四环一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学议导练”四环一体法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来进行,这种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使得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新课标和教材的变革,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其智力,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标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生物课堂教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像、活动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学、议、导、练”这四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四个基本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议、导”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练”以学生的“学”为主。
二、“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学案
学案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和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同时还应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将原本“先教后学”的教案转变为“先学后教”的学案,变一人的“讲堂”为全班学生的“学堂”,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案【预习导学】部分的量安排在10分钟完成为宜, “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在“导思、导纲”之后让学生读书、标注出课本中的知识要点等。尽可能地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给出的学案中,学会构建双基知识体系和网络。动了手,又动了口,动了脑,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了个引导作用,要比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动“耳”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议”合作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生物课堂中我尝试了合作学习理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们在小组里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兴趣大增,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成绩。下面是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所实施的合作学习的模式。
1.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我组建的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8-10人,小组内各成员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取长补短增加后者和其他学生间交往的频率。每个小组的综合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格性别等都趋于均衡,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确定实施策略
分组讨论:在合作前要确定分组,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分组。根据设计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合作的具体方式及步骤安排,合理分工、责任到人、人人有事做,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展示评价:合作实施结束后的测验,用以检查和评估每个学习小组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为评价打下基础。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将小组的成绩与每一个组员的成绩挂钩,从而使小组成绩体现出是组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每个组员感觉到他不仅为自己的成绩而且为小组的成绩承担义务。
四、“导”要抓重难点,重总结概括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应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半斤八两、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讲”,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不受欢迎的,教学效果也是极差的,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解惑讲疑的方法较多,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性。“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困难较多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新情景的内在联系上。只有抓住“二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进行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
五、“练”在巩固强化,掌握技能,启发思维
包括答问、读图填图、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这既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可以说,缺乏学生练习训练的生物课,决非是一堂好课。
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衔接,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学、议、导、练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学”,是关键;“议”是基础“导”,需贯穿始终;“练”,是应用巩固。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把握好“导、学、讲、练”之间的关系,一定能不断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一、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学议导练”四环一体法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来进行,这种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使得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新课标和教材的变革,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其智力,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标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生物课堂教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像、活动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学、议、导、练”这四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四个基本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议、导”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练”以学生的“学”为主。
二、“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学案
学案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和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同时还应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将原本“先教后学”的教案转变为“先学后教”的学案,变一人的“讲堂”为全班学生的“学堂”,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案【预习导学】部分的量安排在10分钟完成为宜, “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在“导思、导纲”之后让学生读书、标注出课本中的知识要点等。尽可能地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给出的学案中,学会构建双基知识体系和网络。动了手,又动了口,动了脑,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了个引导作用,要比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动“耳”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议”合作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生物课堂中我尝试了合作学习理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们在小组里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兴趣大增,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成绩。下面是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所实施的合作学习的模式。
1.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我组建的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8-10人,小组内各成员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取长补短增加后者和其他学生间交往的频率。每个小组的综合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格性别等都趋于均衡,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确定实施策略
分组讨论:在合作前要确定分组,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分组。根据设计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合作的具体方式及步骤安排,合理分工、责任到人、人人有事做,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展示评价:合作实施结束后的测验,用以检查和评估每个学习小组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为评价打下基础。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将小组的成绩与每一个组员的成绩挂钩,从而使小组成绩体现出是组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每个组员感觉到他不仅为自己的成绩而且为小组的成绩承担义务。
四、“导”要抓重难点,重总结概括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应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半斤八两、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讲”,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不受欢迎的,教学效果也是极差的,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解惑讲疑的方法较多,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性。“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困难较多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新情景的内在联系上。只有抓住“二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进行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
五、“练”在巩固强化,掌握技能,启发思维
包括答问、读图填图、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这既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可以说,缺乏学生练习训练的生物课,决非是一堂好课。
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衔接,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学、议、导、练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学”,是关键;“议”是基础“导”,需贯穿始终;“练”,是应用巩固。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把握好“导、学、讲、练”之间的关系,一定能不断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